靖海港的金库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最后一箱银锭入窖时,账房先生的算盘戛然而止。他推了推老花镜,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大人,本月流水加储备,合计……合计八百三十七万两白银。加上牧场、船坞、铁矿这些实业估值,总资产已破三千万两!”
天宇正站在窗前查看产业分布图,闻言转过身,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三千万两——这个半年前还觉得遥不可及的数字,此刻竟真的化作了沉甸甸的财富。他想起初到澳洲时,整个黑礁湾的家当不过是几艘破船和百余名士兵,恍如隔世。
就在这时,一道微不可察的光晕突然在他眼前闪过,像是有什么无形的枷锁悄然碎裂。紧接着,一行淡金色的字迹凭空浮现:
【财富阈值已达成,触发“工业革命前置功能”】
一、系统解锁:技术图纸的降临
天宇的呼吸微微一滞。他曾在早期的探索中隐约感知到某种“规则”的存在,却从未想过会以如此直接的方式显现。那行字迹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卷虚拟的图纸,在他眼前缓缓展开。
图纸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标注着清晰的标题和注解,笔触精密如机械镌刻。
第一卷是“纺织机械图谱”,扉页上写着“蒸汽动力纺织机基础原理”。展开后,细密的线条勾勒出纺纱机、织布机的内部结构,从飞梭的运动轨迹到蒸汽活塞的联动装置,每一个齿轮的齿数、每一根连杆的长度都标注得毫厘不差。旁边的注解写道:“采用蒸汽驱动,纺纱效率较人力提升八十倍,可实现棉纱、毛线的连续化生产。”
天宇的目光落在“水力预洗机”的图纸上——这台机器能通过水流冲击和机械揉搓,自动清洁羊毛中的杂质,效率是人工清洗的三十倍。“有了这个,毛纺厂的预处理环节能省掉两百个工时。”他低声自语,指尖划过图纸上的传动皮带设计,瞬间明白了如何将牧场的羊毛快速转化为纺织原料。
第二卷是“基础机械制造图”,涵盖了车床、铣床、刨床等设备的制造方法。最吸引天宇的是“标准化零件生产规范”,图纸上详细规定了螺栓、齿轮、轴承的统一尺寸和公差范围,注解中写道:“统一标准可使零件互换率提升至95%,大幅降低维修成本与生产周期。”
“这才是关键。”天宇的目光发亮。他想起船坞里那些因为零件不匹配而报废的机器,想起铁匠铺里每次都要重新锻打才能合用的螺栓——标准化,意味着工业生产从此有了“通用语言”,这比任何单一机器都更具颠覆性。
第三卷名为“动力核心概要”,篇幅最短,却最令人心惊。上面只画了一台简易蒸汽机的剖面图,气缸、活塞、冷凝器的结构一目了然,旁边标注着“单缸蒸汽机参数:功率五马力,耗煤量每小时三十斤,适用于驱动纺织机、水泵等轻型设备”。
“蒸汽动力……”天宇的指尖轻轻点在图纸上的锅炉位置。他曾在荷兰人的商船上见过类似的装置,却从未想过能如此清晰地掌握其原理。这意味着,他们将摆脱对人力、畜力、水力的依赖,真正掌握可控的、稳定的动力源。
【解锁提示:以上图纸为基础模板,可根据实际资源进行适应性改造。建议优先落地纺织机械,与现有羊毛产业形成联动。】
淡金色的提示音消失后,图纸的虚影渐渐淡化,最终化作三道流光,融入天宇的记忆深处。他闭上眼,那些精密的结构、复杂的传动关系仿佛成了本能,随手就能画出纺纱机的核心部件。
二、图纸解析:工业的颠覆性价值
天快亮时,天宇已将三卷图纸的核心要点梳理清楚。他在议事厅的黑板上画下一个简单的产业链图:羊毛牧场→蒸汽清洗→机械纺纱→动力织布→成衣制造,每一个环节都用箭头连接,旁边标注着引入机械后的效率提升倍数。
“单说纺纱环节。”天宇指着黑板对赶来的老周、老王等人解释,“现在我们的手工纺纱,一个熟练女工一天能纺五两毛线;用图纸上的珍妮纺纱机,一人可看管八锭,日产量提升到四十两;若是换成蒸汽驱动的环锭纺机,十台机器配三个工人,一天就能纺出八百两——是原来的一百六十倍!”
老周倒吸一口凉气:“那岂不是说,咱们现在的毛纺厂,规模能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产量却翻十倍?”
“不止。”天宇又画了个齿轮,“标准化零件让机器坏了能快速更换,蒸汽动力不受天气影响,冬天也能满负荷生产。按这个速度,明年我们就能把羊毛制品的成本压到现在的三成,到时候别说东南亚,就是欧洲市场也能抢下来!”
船坞总管老王更关心机械制造图:“大人,那车床能造炮管吗?现在我们的炮管全靠手工锻打,十个里有三个不合格。”
“不仅能造炮管,还能造精密的船用齿轮。”天宇画出车床的结构,“你看这个进给装置,能保证切削深度均匀,造出的炮管壁厚误差不超过半分,炸膛率能降到千分之一。”他顿了顿,语气郑重,“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机械,我们能自己造纺织机、造蒸汽机,不用再从外面买,这才是真正的自主!”
铁矿主管也来了精神:“那蒸汽机呢?我们的铁矿出的铁能做锅炉吗?”
“图纸上要求锅炉用含碳量低于0.2%的熟铁。”天宇回忆着参数,“我们的高炉能炼出这种铁,只是产量得提上去。另外,煤矿的产量也要翻倍,蒸汽机可是个‘吃煤大户’。”
众人越讨论越兴奋,黑板上的产业链图被不断丰富,从纺织到造船,从采矿到机械,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业体系雏形渐渐清晰。天宇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明白“工业革命前置功能”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给了技术图纸,更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用机器重塑世界的可能。
三、优先落地:从纺织起步的工业序章
“当务之急,是建一座‘示范工坊’。”天宇擦掉黑板上的草图,重新写下三个词:纺纱机、标准化零件、蒸汽机。“分三步走,三个月内见成效。”
第一步,先造纺纱机。天宇从毛纺厂抽调二十名熟练工匠,又从铁矿调来五名铁匠,组成“纺织机械组”。他亲自画出关键零件的图纸,让铁匠按标准锻造:“先做十台珍妮纺纱机,不用蒸汽,先用人力驱动,熟悉结构后再改蒸汽版。”
工坊就设在毛纺厂旁边,工匠们对着图纸敲敲打打,最初的几天总是出错——齿轮的齿数不对导致卡壳,连杆的长度差了半分导致运动不畅。天宇没急着催促,只是让他们对照图纸反复调试,还编了本《零件误差手册》,记录每次失败的原因。
半个月后,第一台珍妮纺纱机组装完成。当女工摇动把手,八个纱锭同时转动,棉纱像流水般缠绕而上时,工坊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真的……真的比手纺快八倍!”一个老纺工摸着光滑的棉纱,激动得抹眼泪。
第二步,试制标准化零件。天宇让机械组按图纸造了一台简易车床,用它加工螺栓和螺母。当第一个公差控制在半厘以内的螺栓拧进螺母时,老王拍着大腿笑道:“以前配十个螺栓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现在随便拿两个就能拧上,这效率!”
他们用这批标准件改造了牧场的剪毛机,原本需要三个工匠才能修好的机器,现在换个零件半个时辰就能搞定。消息传到船坞,老王立刻让人来取经,准备用标准化零件改造船用绞车。
第三步,筹备蒸汽机。这是最难的一步,光是锅炉的焊接就难住了铁匠——要求焊缝严密不漏水,温度达到两百度也不变形。天宇让他们先用厚铁皮做试验,反复调整焊接工艺,还从煤矿运来优质焦煤,提高炉温。
“不急,这一步可以慢些,但必须稳。”天宇看着正在锻造的气缸,“先做出能驱动水泵的小型蒸汽机,能用在铁矿抽水,积累经验后再做驱动纺织机的大型机。”
一个月后,示范工坊的烟囱第一次冒出了黑烟——那是为纺纱机配套的蒸汽锅炉在试烧。虽然只是烧开水产生蒸汽,还没连接动力装置,但当白色的蒸汽从管道中喷出,发出“嘶嘶”的声响时,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天宇站在工坊门口,望着那道直冲云霄的蒸汽,仿佛看到了澳洲工业的曙光。财富积累打开了技术的大门,而技术的落地,终将让这片土地挣脱手工业的桎梏,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夕阳下,示范工坊的纺纱机仍在转动,棉纱卷成的线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与远处牧场的羊群遥相呼应。一个属于羊毛的时代尚未落幕,一个属于机器的时代,已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