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岚港的码头上,十艘运输船正被粮食袋压得吃水线下沉了半尺。萧何站在跳板旁,拿着账本逐箱核对:“糙米一万石、压缩干粮五千石、腌肉三千斤……”他每念一项,身后的吏员就在竹简上画一道,清脆的竹片声与海浪拍岸声交织在一起,透着几分紧张的忙碌。
天宇站在“破浪号”的甲板上,望着堆成小山的物资,眉头微蹙。三日前,王海提交的“远航补给测算表”还摊在案头——舰队往返西澳需三十日,五百名水手与三百名士兵每日需消耗粮食八十石、淡水二十桶,加上兵器损耗、药品储备,仅靠船载物资根本无法支撑。更棘手的是,澳洲南岸海域多暗礁,若遇风暴延误航程,后果不堪设想。
“萧何,”天宇转身看向正在核账的后勤主官,“按现有船载量,最多只能带十五日的粮草,剩下的缺口怎么办?”
萧何放下账本,擦了擦额头的汗:“城主,属下算了三种方案:一是减少随船士兵,能省出三成粮草,但会削弱登陆战力;二是缩短航程,中途不做停留,可风险太大,万一遇着逆风……”
“都不行。”天宇打断他,目光投向海图上标注的一座无名岛屿,“勘探队传回的图上说,这片海域有座无人岛,淡水充沛,适合停泊。咱们就在那里建个中途补给点。”
王海凑过来,指着海图上的岛屿位置:“城主说得是,此岛位于华夏城与西澳航线的中点,涨潮时能停大船,岛上还有天然泉眼。属下派人查过,岛上无土着,只有些海鸟,适合建临时据点。”
三人当即定下方案:派五千后勤工匠先行登岛,五日之内建起储粮仓库、淡水井与防御工事;囤积三万石粮草、千桶淡水及足量药品;留百名士兵驻守,确保补给线安全。同时,王海负责规划备用航线,每条航线都标注避风海湾与备选补给点,以防不测。
一、五日筑城:荒岛变据点
三日后,载着五千工匠的运输船队抵达无名岛。这座岛屿呈月牙形,周长约十里,中部有座低矮的丘陵,勘探队标记的泉眼就在丘陵下,汩汩清泉汇成了一片小湖。工匠们登岛时,海鸟被惊得漫天飞,沙滩上还留着海龟产的卵。
“按图纸分工!”带队的工头赵强举起 blueprint(蓝图),图纸上早已规划好据点布局:码头建在月牙湾的西侧,避风浪;仓库区设在丘陵背风处,防雨水;驻军区靠着泉眼,取水方便;防御工事则沿丘陵顶部修筑,用石块垒成胸墙,能俯瞰全岛。
五千工匠分成五队,各司其职:
- 一队伐树造船板,岛上的桉树坚硬耐腐,是天然的建材;
- 二队挖掘淡水井,在泉眼周围拓挖沉淀池,用细沙过滤杂质;
- 三队搬运石块,沿着丘陵顶部垒砌防御胸墙;
- 四队搭建仓库,用船板拼出十座高约三丈的粮仓,底部垫着石块防潮;
- 五队开垦临时菜地,撒上从华夏城带来的蔬菜种子,能补充些新鲜菜蔬。
岛上的日子忙碌而有序。工匠们天不亮就起身,借着晨光伐木、搬石,直到暮色四合才歇工。赵强带着几个老工匠每日巡查进度,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仓库的梁柱间距太宽,就加两根斜撑;水井的过滤层太浅,就再加三尺细沙;防御胸墙的高度不够,就再垒三层石块。
第三日傍晚,一场暴雨突袭,刚搭好的仓库顶有些漏雨。工匠们披着蓑衣抢修,用桐油浸泡过的麻布盖住缝隙,又在屋顶加铺了一层棕榈叶。赵强站在雨里指挥,嗓子喊得沙哑:“今晚必须修好,粮食受潮就完了!”
五日后,当王海带着巡逻队登岛时,眼前的景象已与荒岛截然不同:月牙湾的码头用木桩加固,能停靠五艘大船;十座粮仓整齐排列,门口贴着封条,上面写着“糙米五千石”“盐巴三百斤”等字样;泉眼旁挖了三眼深井,井边的石碑刻着“每日出水量约五十桶”;丘陵顶部的防御胸墙蜿蜒如带,胸墙后架着两架投石机,百名驻守士兵正举着弩箭巡逻。
“赵工头,辛苦了。”王海拍着赵强的肩膀,看着仓库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粮袋,满意地点头,“这进度,比预期快了一天。”
赵强抹了把汗,指着菜地:“再过十日,青菜就能吃了。驻守的弟兄们不用光啃干粮。”
二、三线并行:航线有备份
就在工匠们筑建补给点时,王海带着导航队完成了三条备用航线的勘探。他将航线图铺在“破浪号”的甲板上,用朱砂笔标出关键节点:
“主航线走A线,顺洋流最快,十五日可达,但需经过两处暗礁区;b线绕开暗礁,多走二日,适合新手船队;c线贴着澳洲北岸,能借季风加速,却要经过猎头族活动的海域,非万不得已不用。”
每条航线旁都附着详细的“补给手册”:
- A线中途有两处避风湾,第一处湾内有淡水溪,可补充少量淡水;第二处是片沙滩,适合临时停靠修补船只。
- b线经过一座火山岛,岛上虽无淡水,却有硫磺矿,可采集些备用(硫磺是制火药的原料)。
- c线沿岸多红树林,能躲避风暴,但需警惕鳄鱼与毒蛇。
导航队的老水手赵五还总结出“三看辨航线”的口诀:“看云识风,看浪识流,看鸟识岛。”他解释道:“积雨云往南移,说明要刮北风;浪头带白色泡沫,是暗流预警;海鸟成群飞,十有八九附近有岛屿。”
为验证航线,王海亲自带领三艘快船试航。走A线时,他们在暗礁区遇到突发的“疯狗浪”,船身剧烈摇晃,险些撞向礁石。水手们却不慌不忙,按训练时的规程降下主帆,改用尾帆微调方向,借着浪谷的间隙冲出了险区。
“记下来,”王海对记录员说,“A线暗礁区需避开午时的涨潮,此时浪最大。”
试航b线时,他们在火山岛发现了一处天然溶洞,能容纳两艘小船躲避风暴。赵五摸着溶洞的岩壁:“这里冬暖夏凉,能存些应急药品,万一主补给点出问题,这儿就是备用站。”
c线的试航最惊险。船队刚进入红树林,就看到水面上浮动的鳄鱼群。水手们按预案升起“驱鳄幡”(用硫磺和桐油浸泡过的布条,鳄鱼不喜其味),同时加快船速,总算有惊无险地通过。“这条线太险,”王海在手册上画了个警告符号,“非紧急情况,绝不能走。”
三、演练补给:流程严丝合缝
补给点建成与航线敲定后,最后的关键便是演练“船岸补给流程”。天宇特意从主力舰队中抽调三艘战船,模拟远航中途停靠补给点的场景。
演练当日,晨光刚染红海面,三艘战船就按A线航线驶入月牙湾。了望哨先向岛上发出信号——三短一长的号角声,这是约定好的“友军”信号。岛上的驻守士兵立刻回应,升起绿色旗帜,示意“安全,可以停靠”。
战船缓缓驶入码头,水手们抛出缆绳,岛上的工匠熟练地将绳索系在岸边的桩上。随后,跳板在绞盘转动下缓缓放下,精准地搭在码头的石墩上,误差不超过三寸。
“第一队搬粮食!”王海的指令声在船上响起。早就在舱内待命的士兵们两人一组,扛着粮袋快步通过跳板,岛上的工匠则在仓库门口接应,用独轮车将粮食运入仓库。粮袋上都标着“已消耗”“待补充”的记号,交接时只需核对数量,省时又准确。
“第二队运淡水!”水手们推着特制的木桶走向泉眼,木桶底部装着小轮子,能在沙滩上灵活移动。井水早已被抽到储水罐里,只需打开阀门就能装满,一个木桶从空到满不过一炷香时间。
“第三队取药品!”军医带着两个助手走进药品仓库,按清单领取治疗外伤、中暑、痢疾的药材,仓库管理员拿着账本逐一核对,确保每种药品的数量与记录一致。
整个补给过程紧张而有序。从战船停靠到补给完毕,共用了一个时辰——比预案的时间缩短了两刻钟。最让人安心的是“应急补给”环节:演练中突然模拟“一艘战船漏水”,岛上的工匠立刻推着修补工具上船,水手们则从补给点领取备用木料,不到半个时辰就堵住了漏洞。
天宇站在丘陵顶部的了望台,看着这一切,对身边的萧何说:“补给点就像人的心脏,航线是血管,现在这循环通了,舰队远航就踏实了。”
萧何翻着补给记录册,笑着说:“按今日的效率,就算十艘船同时补给,两个时辰也能完成。而且岛上的水井日出水量足够二十艘船用,粮仓的储备更是能支撑舰队往返三次,万无一失。”
四、后顾之忧:彻底解决
演练结束后,王海向天宇提交了《远航补给保障手册》,手册分“日常补给”“应急补给”“特殊情况处置”三章,详细到连“如何在暴雨中快速搬运粮食”“如何在夜间识别友军信号”都有说明。
“主公您看,”王海指着手册里的“特殊情况处置”,“若遇台风无法靠岸,我们就在附近的避风湾抛锚,用小艇分批转运物资;若岛上补给点被袭,我们就按c线撤退,到备用火山岛暂避,那里储存的物资能支撑十日。”
驻守补给点的百夫长也呈上《防御预案》:“属下已在岛的四周布置了暗哨,发现可疑船只就先鸣箭示警,若对方强行登岛,就依托胸墙抵抗,同时用烟火发出求救信号,舰队半日就能赶到。”
天宇将两份手册合在一起,沉甸甸的手感让他心中无比踏实。从最初的“粮草缺口”到如今的“万无一失”,不过半月时间,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工匠们在荒岛上筑起的不仅是仓库与水井,更是舰队远航的信心;水手们探出的不仅是航线,更是应对未知的底气;士兵们演练的不仅是补给流程,更是确保胜利的细节。
夕阳西下,余晖为无名岛镀上一层金色。天宇站在码头,望着三艘完成演练的战船缓缓驶离,船尾的浪花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轨迹,像一条连接着现在与未来的绸带。他知道,这座原本无名的岛屿,从今日起有了新的意义——它是华夏舰队远航的“中途站”,是西征收复的“桥头堡”,更是华夏城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里程碑”。
“给这座岛起个名字吧。”天宇对王海说。
王海望着岛上飘扬的“华夏”旗号,想了想说:“就叫‘承前岛’吧,承前启后,连接故土与远方。”
天宇点头:“好,就叫承前岛。”
海风拂过,带着岛上草木的清香与海水的咸涩。远处的海平面上,归航的战船已变成小小的黑点,而承前岛的灯火却次第亮起,像一颗在海中闪烁的星辰,守护着航线的安全,也照亮了远征的前路。
舰队远航的后顾之忧,至此彻底解决。接下来,便是等待西征的号角吹响,让华夏的旗帜,沿着这条被保障得严严实实的航线,插向遥远的西澳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