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晨雾尚未散尽,天宇踩着露水登上检修中的“破浪号”。船坞里,工匠们正用麻线测量桅杆的垂直度,敲打声与吆喝声在水面上荡开涟漪。郑和站在船舷边,指着新换的铜制船底对天宇说:“城主您看,这铜皮用锡铅合金熔过,能防海虫啃咬,至少能顶五年。”
天宇点头应着,目光扫过船坞里的五艘待修舰船——这是西征海路的主力,需在月底前全部检修完毕。他正盘算着调配多少水手才能满足舰队需求,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阵清晰的电子音,既非风声也非匠人的吆喝,带着金属般的冷冽质感:
【检测到宿主启动跨海域扩张计划,航海人才缺口符合阈值,特殊召唤机制触发——】
【解锁“郑和船队水手”专属召唤权限。】
天宇的脚步顿在甲板上,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船舷的栏杆。系统自三年前激活后,多是提示资源增减或技术突破,这般直接触发召唤机制还是头一遭。他强压下心头的悸动,静听系统详解。
【权限说明:郑和船队水手为系统模板化人才,萃取明代远洋舰队核心船员技能精髓,具备“远洋导航”“应急操船”“海域勘探”“接舷格斗”四项核心技能,熟练度均达“精通”级。】
【召唤规则:首次召唤可免费获取五百名基础水手;后续每召唤一百名需消耗一千资源点;所有召唤水手初始忠诚度100%,无叛逃风险,可直接编入现役。】
“郑和船队的水手……”天宇望着远处翻涌的海浪,喉结微动。他曾在古籍中读过,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水手不仅能凭星象定方位、借洋流辨航线,遇上风暴时更能在倾覆前稳住船舵,甚至能在甲板上排兵布阵,抵御海盗的接舷攻击。如今西征海路艰险,正缺这样的顶尖水手。
【是否触发首次召唤?】系统再次提示。
“即刻召唤。”天宇在心中默念。
话音刚落,港口西侧的空地上突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光晕,像被阳光穿透的海水。光晕中,五百个身影由虚转实,蓝色短褂的衣角在晨风中扬起,腰间的弯刀鞘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他们落地时脚步齐整,仿佛踩着无形的鼓点,靴底踏在青石板上,竟没有一丝杂音。
天宇与郑和快步走下“破浪号”,只见这五百名水手已自发列成十排方阵,每排五十人,肩宽臂展几乎一致,连腰间弯刀的悬挂角度都分毫不差。他们的皮肤是常年暴晒的古铜色,手掌布满老茧,指节粗大——那是常年掌舵、收帆磨出的印记。为首的老水手约莫五十岁,鬓角染霜,左眼眉骨处有一道月牙形的疤,站姿却比年轻水手更挺拔,目光扫过港口的舰船时,带着审视的锐利。
“属下王海,率郑和船队水手五百人,参见主公!”老水手向前一步,单膝跪地,身后五百人齐齐躬身,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个人。声浪撞在船坞的岩壁上,回声震得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
天宇扶起王海,指尖触到他短褂下结实的臂膀:“王统领免礼,看你们的架势,倒是省了磨合的功夫。”
王海抬头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本以为召唤自己的会是个耀武扬威的权贵,没想到这位年轻城主竟如此沉稳,还能一眼看出他们的默契。他抱拳答道:“主公谬赞。我等在系统空间已演练过队列与操船配合,虽为新聚,却如共事十年的弟兄。”
郑和在一旁看得直点头,他走到一个年轻水手面前,指着远处的灯塔问:“那塔高几许?距此处多远?”
水手不假思索:“塔高约三十丈,距此三里七分。用六分仪测太阳高度角,结合此刻辰时三刻的日光角度,可反推距离误差不超十步。”他说话时,右手食指下意识在空中比划着测量的弧度,那是常年使用航海仪器留下的习惯。
郑和又问:“若遇台风,船在礁石区如何转向?”
“逆风调戗!”另一个水手抢答,“松前帆,紧后帆,舵向偏左三度,借侧风摆舵,让船身与礁石区保持两链(约三百六十丈)距离,待风势稍缓再走之字航线脱离。”他甚至能说出具体的舵向角度,显然是经验之谈。
天宇心中大定,对王海道:“王统领,这些舰船就交给你们了。三日后,我要看到它们能出港试航。”
王海目光扫过船坞里的舰船,从“破浪号”的龙骨看到最外侧小快船的帆索,沉声道:“主公放心,五百弟兄分十组,每组负责一艘船的调试,保证如期试航。”他转头对身后的水手们下令:“一组检查锚链,二组调试帆索,三组检修火炮,四组……”
五十道指令清晰利落,没有丝毫滞涩。水手们应声散开,动作快得像离弦的箭。负责检查锚链的水手蹲下身,手指抚过链环的接口,仅凭触感就判断出哪几节需要更换;调试帆索的则攀上桅杆,在数十丈高的横杆上行走如平地,调整绳索的松紧度时,连绳结的缠绕方向都分毫不差。
郑和拉着天宇走到僻静处,压低声音道:“城主,这些水手……怕是比当年跟着我下西洋的老弟兄还利落。你看那调帆的手法,是‘八面受风’的古法,现在的水手早就没人会了。”
天宇笑了笑,没解释系统的来历,只道:“能用就好。海路西征,还需他们多担待。”
一、三日试航:技艺惊四座
第三日清晨,港口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五艘舰船一字排开,帆索在晨光中绷得笔直,五百名水手站在甲板上,蓝色短褂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像海面上的层叠浪涛。王海站在“破浪号”的船首,手中红旗一挥,五艘船同时解缆,帆叶缓缓升起,动作精准得如同复刻。
“起锚!”
“左舵五度!”
“测水深!”
指令声在船队间回荡,水手们的应答声穿透海风,清晰地传到岸边。天宇与郑和站在灯塔上,用望远镜观察——只见“破浪号”在王海的操控下,先是直线前进,突然一个侧转,船身与水面形成三十度夹角,激起的浪花溅在甲板上,却没有一名水手慌乱,各司其职地调整帆向。
“这是‘羚羊转身’!”郑和忍不住叫好,“在狭窄水道里避礁石最管用,寻常水手至少要练三年才能掌握,他们竟能一次成!”
更惊人的是后续的“火炮试射”。五艘船在海上列成梯队,每船侧舷的十门火炮同时瞄准远处的浮靶。王海一声令下,炮声轰鸣,硝烟散去后,浮靶尽数碎裂。负责装填的水手动作快如闪电,从清理炮膛到填入炮弹,全程不超过一分钟,比华夏军现有的炮兵快了近一半。
“他们不仅会操船,还懂火炮协同!”郑和抚着胡须,眼中满是惊叹,“这要是遇上殖民舰队,光这装填速度,就能让对方吃大亏。”
试航持续到正午,船队完成了“礁区穿行”“逆风航行”“应急抢修”等十项测试,每项都堪称完美。返航时,王海指挥船队以“雁形阵”驶入港口,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差三尺,连最挑剔的老船工都挑不出毛病。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孩童指着甲板上的水手喊:“他们像水鸟一样会飞!”
二、查漏补缺:细节见真章
试航结束后,王海却没领功,反而拿着一份“缺陷清单”找到天宇。清单上密密麻麻写着二十多条不足:
- “破浪号”的舵盘转向阻尼过大,紧急情况下可能迟滞半秒;
- 帆索的麻绳未用桐油浸泡,海水浸泡后易脆断;
- 火炮的瞄准镜刻度与实际射程存在误差,需校准;
- ……
“主公,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可能在风暴或接战时致命。”王海指着清单上的“舵盘问题”,“昨夜检修时,我让弟兄们拆了舵机,发现齿轮咬合处缺了半片垫片,补上后能让转向快十分之一秒。”
天宇看着清单,心中愈发敬佩。这些问题连船厂的老工匠都没察觉,王海却能在三日试航中一一找出。他当即下令:“按清单整改,需要多少工匠、多少材料,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十天,水手们与工匠们同吃同住,手把手教他们航海所需的特殊工艺。王海亲自示范“浸油麻绳”的做法:“桐油要熬到冒青烟,再加三钱蜂蜡,这样泡出的麻绳,在海水里能顶五年不烂。”年轻水手则带着工匠爬上桅杆,讲解如何在横杆上固定帆索,既省力又安全。
有个老工匠不服气,觉得水手们“指手画脚”,故意在炮管校准上做了手脚。王海发现后,没动怒,只是让水手用未校准的炮射击,结果炮弹偏了十丈;再用校准后的炮射击,正中靶心。老工匠红着脸认错,从此对水手们心服口服。
郑和感慨道:“以前总说‘术业有专攻’,现在才知道,真正的行家,连对方的行当都能看透。”
三、组建舰队:分工明如镜
整改完成后,天宇正式下令组建“西征近海舰队”,由王海任舰队统领,下辖五艘主力舰、十艘补给船,共计一千五百名船员——除了召唤的五百名水手,其余一千人是从华夏城旧有船工中选拔的佼佼者,由郑和水手带教。
王海将舰队分成“操船”“导航”“作战”“补给”四大营,各司其职:
- 操船营由最擅长掌舵、调帆的水手组成,负责舰船的日常行驶与应急转向;
- 导航营多是精通星象、洋流的老水手,随身携带“过洋牵星图”(系统赠予的古代航海图),能在无地标时定位;
- 作战营的水手兼通火炮与格斗,腰间除了弯刀,还别着短铳,王海说:“接舷战时,铳打远,刀劈近,缺一不可;”
- 补给营则擅长淡水储存、食物防腐,他们能将普通干粮处理后保存三个月,还知道如何在海上收集雨水净化饮用。
分组当日,王海让各营展示技能:导航营的水手仅凭星象就能说出此刻的经纬度,误差不超半里;作战营的水手在摇晃的甲板上射击,十发九中;补给营的老水手拿出一小袋盐,说:“这盐混在干粮里,能防水手坏血病。”
天宇看着井然有序的舰队,对郑和道:“有他们在,海路西征无忧矣。”
郑和却另有发现:“这些水手不仅技艺精湛,还懂配合。你看操船营调帆时,导航营会同步报洋流,作战营则提前检查火炮,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四、临行嘱托:胸中有丘壑
出发前一夜,天宇在城主府设宴,为王海与舰队骨干践行。酒过三巡,王海放下酒杯,从怀里掏出一张海图,正是勘探队绘制的西澳航线图,上面已用红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 “辰时过迷雾带,需备三盏引航灯”;
- “暗礁区两侧水深差异三尺,舵向需微调”;
- “卡鲁部落港口的潮汐表,附后”。
“主公,这是弟兄们根据勘探队的图做的补充,”王海指着一处批注,“此处洋流在月圆时会反向,主力舰队经过时需避开这三天。”
天宇接过海图,指尖触到墨迹未干的批注,心中暖流涌动。他举杯道:“王统领,海路艰险,一切小心。我在华夏城等着你们的捷报。”
王海起身,五百名水手骨干同时举杯,声音震得窗纸作响:“定不负主公所托,为华夏开拓万里海疆!”
次日黎明,舰队拔锚起航。五艘主力舰的帆叶上,都绣着“华夏”二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王海站在“破浪号”的船首,望着逐渐远去的华夏城,将天宇的嘱托刻在心里——不仅要安全抵达西澳,还要为后续船队探出一条万无一失的航线,让华夏的旗帜,能插遍更遥远的海域。
港口的百姓望着舰队消失在海平面,仍在议论纷纷:“那些水手真神了,船开得比水鸟还稳!”“听说他们连星星都能当路标,夜里行船都不怕迷路!”
天宇站在灯塔下,直到最后一缕帆影消失才转身。他知道,系统召唤的不仅是五百名水手,更是打开海疆的钥匙。有了这支舰队,华夏城的西征之路,才算真正打通了海陆两条动脉。而王海与他的弟兄们,将在未知的海域上,写下属于华夏的新篇章。
海风拂过灯塔,带着海水的咸涩,也带着远航的希望。天宇握紧手中的海图,上面的航线如同一条金色的绸带,一头系着华夏城,另一头,则系着遥远的西澳海岸,系着一个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