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探马回报,发现前方一支大军,高举天子仪仗,护驾兵马数以万计。
“竟在此地遇上明朝皇帝,实非本台吉所料。”
“看来杨洪并未欺我,他是真想反了。”
“杨洪所言并非全无道理,此次不仅是他翻身的契机,于我们而言亦是良机。若能擒获大明皇帝。”
“那中原的金银财宝、粮草布匹,岂不尽数归我所有?”
“族中老幼再不必因风雪与饥荒倒毙于荒原之上。”
“只要明朝北境陷入混乱,我便可集结蒙古诸部南下征伐,或许真能攻入大都,重振元室荣光。”
乌拉特部的台吉缓缓开口。
他乃达延汗后裔,出自黄金家族旁支,心中自有宏图之志。
正因如此,林丹汗始终难以真正统合各部。
你虽自称正统,可威望不足,兵力不强,谁能真心臣服?
况且他言语间对杨洪并无全然信任,即便二人过往多有交易往来,利益交织。
但涉及国运之战,谁都不会轻易托付。
一名蒙古首领冷笑出声,打断了他的畅想:
“安代,梦话回帐中说去。‘复兴大元’这话,咱们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两百多年了,哪个实现过?”
“与其空谈虚妄,不如想想春牧场该往哪迁。”
安代面色一僵,自觉失言,只得沉默低头。
“现在的问题是,动手还是撤退?皇帝身边护卫数万,皆是精锐。”
“我们仅两万余骑,正面交锋,胜算几无。那皇城亲军冲锋之时,如烈火燎原,无人可挡。”
围绕这一战是否可行,五部首领争执不下。
有人摇头:“此举如同飞蛾扑火,毫无胜算。我们在内地已劫掠颇丰,何须再赌性命?”
也有人握刀起身:“千载难逢之机!这是长生天赐予的征兆,退缩者不配称勇士。”
奈曼部首领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你们的勇气早被天鹰啄尽,还谈什么草原雄风!”
未等决议落定,明军前锋已然杀至阵前。
箭已离弦,再无退路。
众首领互视一眼,拔刀出鞘,齐声下令——迎敌。
明军以步兵为主力,对方却是清一色的骑兵,即便战局不利,也能迅速撤离,令明军难以追击。
“兄弟们,明朝皇帝就在前方大阵之中,长生天必将护佑勇者,赐予你们无穷之力。”
“策动你们的战马,举起刀锋,冲向敌阵!杀尽明军,活捉他们的君王!”
不得不说,蒙古首领这番话确实激起了士气,战鼓未响,热血已沸。但战场胜负从不靠豪言壮语决定。
他们清楚,眼前的明军并非乌合之众,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只派出数支千人骑兵队,试探性地发起冲锋,意在寻找防线漏洞,再集中力量一举突破。
明军前锋由神机营游击将军茅元仪统领。
此人精通兵法布阵,对各类火器运用娴熟,堪称行家里手。
他率领三千精锐,凭借火铳、霹雳炮等利器,打得蒙古前锋人仰马翻,寸步难进。
“茅将军,陛下有令,不可歼敌过甚,否则鞑子不会全力来攻。”
见蒙古伤亡惨重,随军督战的锦衣卫执法官忍不住出声提醒。
……
与此同时,杨洪已率数万兵马自大同出发。
他的部队如今距主战场不足五十里,随时可发动突袭。
他对蒙古人毫无信任,正如对方也未必真心与他结盟。
那些人本就是逐利而动,形势不对便会逃之夭夭。
可他不同。
皇帝显然是冲着他来的,而他自己早已违抗圣旨,单凭这一条,便足以株连九族。
唯有背水一战,才有一线生机。
他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一群朝三暮四的“盟友”。
一旦让皇帝平安抵达大同,他的末日也就到了。
必须在途中将其截杀,唯有如此,方能扭转局势。
事后还可推诿于蒙古之手,为自己留下退路。
此番带兵出城,目的不止在于除掉皇帝。
他还另有盘算——
若皇帝死于蒙古之手,而他恰好率军“及时赶到”,击溃这群刺客,那便是救驾不成反成平乱功臣。
几万边军战力不弱,收拾这些残兵败将不在话下。
他早已谋划妥当:只要皇帝一毙命,或落入敌手,他便立刻挥师出击。
那一战,将是他飞黄腾达的起点。
唯一让人心中没底的是,那些蒙古部族是否会按照预想的那样,对皇帝的部队发起进攻。
若他们按兵不动,那就只能亲自出手了。即便胜算极小,也必须搏上一回。
此次带兵离城,他行事极为小心,始终未暴露身份。
朱由校的视线全被正面的蒙古兵马牵制,无暇顾及大同的动静。
他也确实无力兼顾,大同远在百里之外,一旦有变,消息传到也需数个时辰。
况且他压根不信杨洪敢公然反叛。就算几个将领动了心思,普通士卒也不会跟着起事。
朱由校所料不差,杨洪之所以能调动数万边军前来,靠的是抵御外敌的名义,加上银钱拉拢与巧言哄骗。
当他确认蒙古人已如约出击,立刻开始召集将领,密谋下一步行动。
可探报传来,皇帝身边仅剩万余人马,这让他心头一震,顿时警觉起来。
他原本的确希望皇帝兵力空虚时再动手,但眼下情形与预料大相径庭。
据确切消息,此番巡边本应带五万大军同行。
如今三四万人马踪影全无,仿佛人间蒸发,令他心生寒意。
正因如此,杨洪不敢轻举妄动。那几万失踪的士兵去向不明,难保不是设下的陷阱。
此时绝不能暴露意图,唯有继续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才是稳妥之策。
“传话给那些蒙古首领,就说本将已率大军赶到,正从侧翼包抄,务必死死围住皇帝,不得放走一人。”
战场上的局势,正如那名锦衣卫先前所料。
明军火器威力惊人,数百蒙古勇士倒在阵前,却连防线都未能触碰。
几位首领面色发白,喉头滚动,已有退意。
就在此刻,杨洪的亲兵再次出现,带来新的指令。
本意是鼓舞士气,让他们相信援军已至,可放手强攻。
谁知众首领一听“大军已到”,反而疑虑顿生。正面久攻不下,又闻敌方援军杀到,当即下令撤兵。
杨信见状急忙上前阻拦:
“你们怕什么?领兵来的可是我叔父,又非皇帝亲信。”
为了稳住这些动摇的盟友,他不得不将真相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