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阁”会议的宏图伟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地球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而其中最为基础、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对教育体系的彻底重塑。联盟最高教育委员会,在李肃的直接督导和王也的默许下,以惊人的效率颁布了《地球联盟星际时代公民教育总纲》。这份闪烁着灵能符文与科技流光的文件,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旨在培养“星海修士”与“文明火种”的全新教育纪元的开启。
过去的教育,或多或少残留着旧时代“分数至上”、“专业割裂”的烙印。而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被明确为:培养具备坚定联盟认同、扎实修真根基、广博星际视野、卓越创新能力与强健体魄魂灵的全面发展型公民。 教育,不再是晋升的阶梯,而是文明延续与崛起的战略投资,是每一个联盟成员必须履行的、对文明未来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在试卷上得高分的‘学霸’,而是能在异星战场上冷静施法、能在实验室里解析基因密码、能在星舰驾驶舱内演算跃迁轨道、能在外交场合扞卫文明尊严的……真正的人杰!”李肃在教育改革动员大会上的发言,定下了激进而充满希望的基调。
教育阶段被重新划分为四个清晰而又相互衔接的层次:
1. 基础启蒙阶段(6-12岁):
所有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将接受由元初门修士与科学院专家联合进行的“灵根属性与潜能综合评估”。这并非旧时代的“灵根判定”,而是运用“伏羲”AI和精密法器,分析其与各种能量,包括金木水火土、雷电、星辰、乃至稀有的空间、时间属性的亲和度、神魂韧性、悟性倾向等。评估结果不作为分等的依据,而是为后续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所有儿童,无论灵根优劣,统一修炼由王也亲自简化、优化的《启灵锻体诀》基础篇。此功法温和中正,旨在初步引导气感,强化肉身,滋养神魂,培养纪律性与专注力,是真正的“全民筑基”。课程融入游戏化元素,如“灵气捕捉游戏”、“符文积木搭建”,让修炼变得有趣而自然。
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我们的联盟与历史”、“奇妙的物质与能量”融合物理、化学、初等符文学、“生命的奥秘与多样性”融合生物、灵植、灵兽知识、“星际家园概览”天文、地理、外星生态入门。大量运用全息投影、虚拟实境技术,让孩子们“亲身”漫步火星峡谷、潜入木卫二的冰下海洋、甚至“目睹”上古修真界的传说场景。
2. 定向发展阶段(13-18岁):
在基础启蒙之上,学生开始根据自身潜能评估结果和个人兴趣,进行初步的“修真侧”或“科技侧”倾向性选择。但这并非绝对割裂。
继续深化《启灵锻体诀》,并根据灵根属性,开始接触对应的基础法术模型、符文绘制、阵法原理、丹药辨识、炼器入门。同时,必须学习《星际物理学基础》、《高等数学与灵能计算》、《异星生态学》等科技课程。
深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科学,并加入《灵能工程学导论》、《符文逻辑与能量回路》、《修真生物学》等交叉学科。同时,必须完成《基础炼气法》的修炼,达到“引气入体”标准,确保拥有基本的自保能力和对能量本质的直观理解。
《联盟宪章与公民责任》、《星际外交与文明史》、《危机应对与生存技能》(包括基础格斗、野外求生、异星环境适应),以及由元初门高徒讲授的《道心初探——修心与明理》。
3. 高等专精阶段(大学及以上):
顶尖学府如“星海修真大学”、“昆仑理工学院”等,彻底打破院系壁垒,实行“修真导师”与“科学导师”并行的“双螺旋”指导制。一个研究“等离子飞剑推进系统”的学生,可能同时接受一位炼器大师和一位等离子物理院士的指导。
设立“生物灵能工程”、“量子符文计算”、“深空阵法应用”、“星际社会生态学”等前所未有的交叉学科。鼓励学生组建跨专业团队,参与真实的联盟项目,如为新一代机甲设计“神经感应-真元驱动”接口,或为殖民星球设计“生态循环-聚灵复合大阵”。
接入“伏羲”AI构建的超大规模虚拟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模拟操控星舰进行跃迁、在虚拟的异星战场演练战术配合、甚至进入“道韵模拟室”体验高阶修士对法则的感悟。
4. 终身学习阶段:
依托贡献点体系,建立覆盖全民的“技能提升与知识更新”网络。无论是前线士兵想要学习新的阵法应用,还是工程师需要了解最新的外星材料学,都可以通过“伏羲”学域随时获取资源,并获得相应的贡献点奖励。
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道韵共鸣”教学法:由高阶修士利用自身道韵,引动天地灵气,营造出最适合理解特定知识如水流法则、火焰符文的“微型领域”,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悟。
· “项目式”学习:取代大量书面考试,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作为考核标准。例如,中学毕业项目可能是“设计一个能抵御特定强度离子风暴的简易防护阵法”,并提交理论计算、符文图纸和实物演示。
· “星海实践营”:优秀的高等阶段学生,将有机会前往月球基地、火星城市甚至更远的殖民前哨站进行实地学习和研究,直面真实的星际环境与挑战。
在一间充满未来感却又点缀着古典符文装饰的教室里,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正兴奋地围着一个全息沙盘。沙盘中,一颗微型恒星正在燃烧,几颗行星围绕其旋转。
“同学们,”年轻的教师本身也是一位筑基期修士声音悦耳,“根据你们之前学到的‘引力与轨道符文’知识,以及‘生态循环基础’,请为这颗第三行星设计一个初步的‘环境改造与灵气引入方案’。”
孩子们立刻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有的调用个人终端查询资料,有的尝试在空中勾勒简单的聚灵符文,还有的争论着是该先引入苔藓还是改造大气。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老师!我觉得可以在它的卫星上先布设一个大型的‘星光折射阵’,把更多阳光引到行星的极地,融化冰盖,形成海洋!”
教师眼中露出赞许:“很好的想法!但这涉及到大型空间阵法的能量供给和稳定性哦,你可以把这个作为你的长期研究项目,下次课和我们分享你的初步计算好吗?”
课堂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这里,修炼、科学、创造,完美地融为一体。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旧时代的教育既得利益者、观念保守的学者、乃至一些担心孩子“不务正业”的家长,都曾发出过质疑的声音。但在联盟高层的强力推动下,在王也“教育为文明之本”的定调下,这些杂音迅速被淹没。
李肃看着第一批按照新体系培养的孩子们在“伏羲”虚拟学域中,成功协作完成了一次模拟的“异星救援与生态评估”任务后,对身边的欧阳雪感慨道:“看见了吗?他们这一代,将真正把星空视为家园,把修炼与科学视为探索世界的左右手。他们,才是我们敢于规划远征、敢于憧憬未来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