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建业城,码头上早有数百名江东士兵列队肃立,刀枪在晨曦中闪烁着寒光。
一艘悬挂玄色“袁”字大旗的官船缓缓靠岸,船头站立的身影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李丽丽今日特意穿了一袭月白色官服,外罩翠纹锦缎披风,发髻间只简单插着一支白玉簪。
她身后八名女卫个个英姿飒爽,手持节杖,步履从容。
当她的双脚踏上江东土地时,码头上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声。
“想不到袁大山的使者,竟是个女子……”
“看她气度不凡,恐怕不是等闲之辈。”
李丽丽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目光平静地扫过迎接的仪仗,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她知道,今日这场外交之战,从踏上江东土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吴侯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缓缓走入的倩影上。
端坐主位的孙权微微前倾身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外臣李丽丽,奉我主袁公之命,特来拜会吴侯。”
她躬身施礼,声音清脆悦耳,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仪。
孙权尚未开口,老臣张昭便按捺不住,冷哼一声道:
“袁使臣?不知袁将军现居何职?朝廷可有正式册封?若无名分,这'使臣'二字,只怕名不正言不顺啊。”
这话一出,满堂寂静。
所有人都听出了话中的刁难之意,几位江东老臣甚至露出看好戏的神情。
李丽丽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缓缓展开。
但见那帛书上密密麻麻按满了手印,竟长达三丈有余,需要两名女卫帮忙才能完全展开。
“此乃中原七郡四十三城百姓联名上表,请袁公总摄朝政的万民书。”
李丽丽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厅中回荡,“共计二十八万九千六百三十七个手印,每一个手印,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期盼。”
张昭脸色微变,强自镇定道:
“荒唐!自古官爵皆出自天子,何来百姓推举之说?袁将军此举,与叛逆何异?”
“张公此言差矣。”
李丽丽目光如炬,声音陡然提高,“昔年汉高祖起于亭长,光武帝兴于草莽,皆因顺应民心而得天下。
“如今天子被曹操挟持,政令不出宫门。我主解民倒悬,救苍生于水火,何来叛逆之说?
“倒是那些视民如草芥、只顾争权夺利之辈,才是真正的天下罪人!”
她的话掷地有声,在厅中激起阵阵回响。几位江东武将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顾雍见张昭语塞,急忙插话:“即便不论出身,袁将军重用女子为官,未免有违礼法。似你这等女流,不在闺中绣花,反倒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厅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笑声。
李丽丽却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顾公可知,三月前许昌瘟疫肆虐,是我带领三百女医,日夜不休救治百姓三万余人;
“可知去岁中原大旱,是我统筹调度,开仓放粮,救活灾民十万众;
“可知今年春耕,是我组织五万农妇学习新式农具,让中原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她每说一句,就向前一步,声音也越来越铿锵有力:
“若这算是'有违礼法',那不知坐视百姓疾苦,空谈礼法,又算是什么?
“诸位可曾见过易子而食的惨状?可曾听过灾民绝望的哀嚎?”
大厅内鸦雀无声,那些窃笑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丽丽环视众人,继续道:“我主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男子可为官治国,女子为何不能济世安民?
“莫非在诸位眼中,礼法比百姓的性命还要重要?比天下的安定还要重要?”
步骘见势不妙,急忙转换话题:“即便不论这些,袁将军出身寒微,恐怕难当大任。
“治国平天下,岂是儿戏?需知为政之道,非寻常人可以领会。”
“好一个出身寒微!”李丽丽朗声笑道,“请问步公,伊尹曾是陪嫁奴隶,傅说原是筑墙工匠,管仲还做过商贾,可曾耽误他们成为一代贤相?
“姜子牙七十三岁方才得遇明主,之前不过是个钓鱼老翁,可曾影响他辅佐周室平定天下?”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我主起于微末,方知民间疾苦;历经磨难,才懂百姓心声。
“他亲眼见过饿殍遍野,亲身经历过战乱流离,这难道不是苍生之福?反倒是那些高高在上,不知稼穑艰难的世家子弟,他们可曾下过农田?可曾受过饥寒?可曾亲手为百姓做过一件实事?”
这一连串发问,如同重锤般敲击在每个江东大臣的心上。
就连一直保持沉默的孙权,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
张昭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李丽丽道:“你、你这是在威胁江东?”
“外臣不敢。”李丽丽躬身一礼,语气却依旧从容,“只是陈述事实罢了。我主在江北已备下十万石粮种,三万具新式农具,只待春耕时分与百姓共享。若江东愿意,也可参与这项惠民之策。”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直视孙权:“吴侯,外臣临行前,我主特意嘱咐:‘江南江北,本是同根。若能化干戈为玉帛,使两岸百姓共享太平,岂不胜过刀兵相见?’”
这时,一直沉默的鲁肃突然开口:“使臣所言固然有理,但袁将军若要取信天下,总该有些实际行动才是。”
李丽丽转向鲁肃,微微颔首:“鲁公问得好。我主已在许昌重建太学,广纳天下贤才;在洛阳设立格物院,钻研利民之术;在各郡修建医馆,救治百姓疾苦。这些,难道不是最好的实际行动吗?”
她缓缓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此乃《新政实录》,记载了我主入主中原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若诸位有兴趣,不妨一观。”
当册子被呈到孙权面前时,整个议事厅陷入了更深的寂静。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场外交交锋正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李丽丽环视满堂文武,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诸位或许不知,三个月前,江北有三百二十七名江东子弟自愿投军,他们说‘愿随明主,共创太平’。我主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允许他们随时返回故乡探亲。”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众臣中激起层层涟漪。
就连最镇定的周瑜,也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够了!”张昭猛地站起,脸色铁青,“休要在此妖言惑众!”
李丽丽却丝毫不惧,反而向前一步,目光如电:
“张公说我妖言惑众,却不知我哪一句话不是事实?是我主减免赋税是假?还是救治瘟疫是假?或是推广农具、造福百姓是假?”
她每问一句,张昭就后退一步,直到无路可退。
李丽丽这才转身,面向全场,一字一句道:
“我主起于微末,乃知民间疾苦,故能得天下民心!岂是坐而论道者可轻侮?”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议事厅内久久回荡。满堂文武,竟无一人能出言反驳。
孙权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使臣远来辛苦,今日之议就到此为止。子敬,你带使臣去驿馆歇息。”
当李丽丽施礼告退时,她的背影在众人眼中显得格外挺拔。
那一袭月白官服,仿佛在这沉闷的议事厅中划出了一道亮光。
张昭颓然坐倒,喃喃自语:“这女子……这袁大山……”
周瑜望着李丽丽远去的方向,手中的羽扇不知不觉间已经停止摇动。
(本章完)
【下章预告:周瑜设宴暗藏杀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女将黄兰兰挺身对舞,剑光闪烁间尽显袁军锋芒。宴无好宴,弦外有音,且看李丽丽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周瑜又将作何反应?敬请期待《第178章:周郎设宴·暗藏杀机试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