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计划的实质性推进,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陈晓顶住的压力,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远航”内部。
马丁·怀斯拿着最新的财务模型,眉头紧锁:“老板,将最核心的技术部门和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流动性资产转移到……那里,短期内的财务冲击是巨大的。而且,那边的商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风险太高了。董事会那边,反对声音不小。”
一些早年跟随陈晓打拼、已习惯美国生活的元老,也对如此激进的战略转移表示疑虑。毕竟,此时美国的商业环境对他们而言已是轻车熟路,而中国的一切都充满未知。
陈晓的回答斩钉截铁:“风险我知道。但机遇更大。‘远航’能崛起,靠的就是敢在别人看不清的时候下注。现在,我押注的是未来四十年的国运。愿意跟我走的,我保他前程似锦;犹豫的,可以拿钱留在美国养老。但核心技术和关键团队,必须走。”
他的决心和过往无可辩驳的成功履历,最终压下了内部的异议。怀斯在纠结一夜后,选择追随,开始着手设计复杂的资产剥离和跨境重组方案。
然而,真正的风暴来自外部。
兰利,cIA总部。卡特的办公室气氛凝重。看着“远航”大规模技术迁移和资产调动的初期迹象报告,这位老对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
“他要跑了。”卡特对着他的核心团队,声音冰冷,“带着我们美国的技术,我们市场培养起来的人才,去资助我们的战略竞争对手。绝不能让他这么轻易得逞!”
卡特的愤怒中夹杂着个人挫败感。多年来对陈晓的调查屡屡受挫,汤姆·李事件更是成了内部笑柄。如今,眼看目标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金蝉脱壳”,他决定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为鲁莽的一次阻击。
第一回合:舆论抹黑,制造“技术泄露”恐慌。
几家与cIA关系暧昧的媒体,几乎同时刊出“深度调查”文章,标题耸人听闻:《神秘华商疑将敏感技术输往红色中国》、《“远航”转移背后:美国科技安全的巨大漏洞?》。文章影射陈晓利用其商业帝国作为掩护,长期进行技术转移,甚至暗示其与早年一些华裔科学家“失踪”案有关。
舆论瞬间哗然。一些保守派议员开始公开呼吁政府对“远航”展开调查。
陈晓的应对快、准、狠。
怀斯立刻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邀请主流财经和法律媒体参加。会上,他出示了所有技术出口的合法许可证、详细的商业合作计划——当然隐去最终目的地细节,并严正声明:“远航的所有技术转移均严格遵守美国及国际相关法律,所谓‘敏感技术’均为民用领域专利,且交易完全透明合法。”同时,他暗示某些竞争对手可能在进行“不光彩的商业诋毁”。
科尔则动用“幽灵”网络,迅速查出了那几家媒体的资金链和主编的一些不光彩隐私。很快,几家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的媒体开始刊发反驳文章,质疑先前报道的专业性和动机,并起底了背后可能的政治操弄。
舆论战迅速逆转。先前的指控因缺乏实锤而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让公众对“阴谋论”产生了审美疲劳。
第二回合:行政施压,拖延审批,制造法律障碍。
在卡特团队的游说下,商务部出口管制办公室和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对“远航”的数项技术出口和资金转移申请,开始了“格外细致”的审查,流程被无限期拖延。
这是最棘手的一招。合法,但能拖死你。
陈晓早有准备。他当即启动了“人脉”核弹。
已退役的哈里森准将亲自给几位关键部门的旧日同僚打了电话,语气轻松但分量沉重:“陈晓帮我们处理过不少‘棘手’的海外资产,算是半个自己人。他现在想正经做点生意,转移的也都是些民用技术,有些人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别忘了,他和基辛格博士也能说上话。”
与此同时,陈晓通过律师,向联邦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指控相关部门“无正当理由拖延审批,构成行政不作为,严重损害企业合法商业权益”。诉状写得滴水不漏,法理清晰。
压力开始反向传导。基辛格办公室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但一句“确保美中民间商业交流不受不必要的政治干扰”的非正式表态,已经足够让相关部门掂量分量。
更绝的是,科尔团队收集到的、关于卡特因个人执念推动此次阻击、甚至可能越权操作的部分证据,通过隐秘渠道,被送到了cIA内部监督部门以及卡特在局内的政敌手中。
第三回合:终极反转,卡特朗基行动反噬自身。
就在卡特准备孤注一掷,试图推动将陈晓及“远航”列入特定制裁名单时,cIA内部的质询函先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质询的核心是:针对陈晓和“远航”的此次行动,是否有确凿证据支撑?其行动力度是否与已确认的风险相匹配?是否存在因个人情绪影响专业判断,进而损害美国商业利益乃至对外关系的可能?
卡特拿不出铁证。他所有的怀疑都基于推断和零散情报,在“远航”严密的合法外衣和陈晓高超的反侦察能力面前,始终无法形成闭环。而他对审批程序的施压,以及引发的舆论风波和潜在的法律纠纷,反而成了他“行动鲁莽、可能越界”的证据。
在官僚体系内,有时候,无法证明的“对”,就是“错”。
加上内部政敌的推波助澜,卡特很快被暂停了相关职务,接受内部审查。他针对陈晓的“最终阻击”,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消息传到“远航”纽约总部,陈晓只是淡淡地对科尔说:“告诉米勒,可以开始打包核心实验室的设备了。按清单,一件不能少。”
卡特的黯然退场,标志着来自美国官方层面的最大障碍被清除。虽然后续仍有一些常规监管和程序需要应对,但已无法阻挡“远航”核心业务与技术迁徙的大势。
庞大的商业帝国,开始了它史诗般的战略转移。这场与老对手的终极较量,以陈晓的大获全胜告终。
然而,迁徙路上的最大挑战,或许并非来自阻截,而是目的地那片亟待开发的土地,能否真正承接并孕育这些来自异域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