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推移至一九七八年末。中国的大门,在经历了漫长的封闭后,正尝试着向世界开启一道缝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气息。
陈晓等待的时机,似乎成熟了。通过林默涵家族以及“远航”多年来间接建立的联系,他收到了以“爱国华商”身份回国考察的正式邀请。
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踏上舷梯的那一刻,一股混合着煤烟、尘土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生活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陈晓深深吸了一口气,心境复杂难言。
数十载漂泊,归来时,故乡已非梦中模样,而他自己,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离开的青年。一种“近乡情更怯”的陌生感瞬间包裹了他。
前来接待的人员态度热情而客气,安排的行程紧凑而富有深意。他参观了北京的工厂、商店,走访了初步设立的“特区”深圳——那还只是一个大规模建设中的边陲小镇,看到了上海外滩那些依旧宏伟但略显斑驳的建筑。
所见之处,无不透露着一个“穷”字。人们的衣着是单调的蓝、灰、绿,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物资匮乏,商店货架上的商品种类寥寥。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
与他熟悉的纽约、香港的繁华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压抑已久的、即将喷薄而出的生机。
在北京的工厂里,他看到工人们虽然拿着微薄的工资,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刚刚引进的、在国外可能已显落后的设备操作规程,眼神里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学子们围着一台老旧的仪器激烈讨论,虽然条件简陋,但那股钻研的劲头和偶尔迸发的灵光,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话中开始频繁出现“生产责任制”、“市场经济”、“招商引资”这些新鲜词汇,虽然带着试探和不确定性,但思想的坚冰确实在融化。
他看到了一片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市场,更看到了一群勤劳、智慧、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民。
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与触动。这种贫穷与生机、落后与渴望交织在一起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战火纷飞、积弱不堪的国度,而是一个虽然满身创伤、却正在努力挣脱束缚、蹒跚学步的巨人。
一次,在参观完一家效益低下的国营纺织厂后,陪同的轻工部门负责人——一位眼神精明、话语谨慎的中年干部,试探性地问他:“陈先生,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依您看,我们这样的厂子,问题出在哪里?又该怎么改呢?”
陈晓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厂里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资金?设备?还是……别的?”
负责人苦笑:“都缺。但最缺的,可能是……脑子。不知道怎么管,不知道生产什么能卖出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什么样。”
陈晓点了点头。内心明了:这就是机会,也是他能够贡献力量的地方。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可能是新的管理理念、市场视野和国际规则。
考察接近尾声时,陈晓和林默涵得到了一次较高级别的非正式接见。地点在一间朴素的会客室,接待他们的一位气质沉稳、目光长远的老者,言谈间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
老者坦诚地介绍了国家面临的困难和决心:“我们落后太多,要补的课太多。打开国门,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必由之路。但怎么引?引什么?怎么才能既加快发展,又不迷失方向?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摸索。像陈先生这样心系祖国的海外同胞,你们的经验、见识和资源,对我们非常宝贵。”
陈晓也坦诚相告,介绍了“远航”在全球的业务布局,特别是在某些技术领域——如初步的集成电路设计、特种化工材料、精密机械等的积累,以及愿意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内经济建设的意愿。
他没有夸夸其谈,而是基于详实的考察,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合作设想:
比如,可以在深圳特区试点,投资建立一家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部分自研技术的电子元器件厂,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利用“远航”的渠道尝试出口;
或者,与国内某大型石化企业合作,引入“远航”持有的某项节能降耗专利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效益;
还可以设立一个面向国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由“远航”资深技术人员授课,传授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理念。
他的提议务实、具体,既考虑了国家的急需,也兼顾了商业的可持续性,显示出一个成熟商人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
老者认真听着,不时提问,对陈晓的思路表示赞赏:“陈先生不仅是有爱国心,更是有真才实学和战略眼光的实业家。你提出的这些合作方向,很有价值。具体的,可以让相关部门和你们详细对接。”
会谈气氛融洽而富有成效。结束时,老者握着陈晓的手说:“欢迎回家看看,更欢迎回来投资兴业,共同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条路可能不平坦,但前途是光明的。”
“故土新生,能与有荣焉。”陈晓郑重回应。
离开会客室,坐进返回宾馆的车里,陈晓看着窗外北京冬日略显萧瑟却又暗藏生机的街景,久久无言。
林默涵轻声问:“感觉怎么样?”
陈晓缓缓吐出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很穷,很难……但,很有劲头。就像一块撂荒了太久的土地,刚刚解冻,下面全是等待萌发的种子。”
他顿了顿,继续说:“和部门的初步探讨很顺利,他们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新的思路。我们的‘归乡’计划,可以进入实质性阶段了。”
首次回国考察,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困境与希望,并与高层建立了初步的互信与合作意向。
然而,真正将蓝图付诸实践,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并等待收获,前面还有多少未知的挑战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