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总统的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机场。通过电视画面,陈晓和林默涵在纽约长岛的庄园里,看到了那个标志性的握手——尼克松与周恩来跨越太平洋和历史隔阂的握手。
画面是黑白的,信号偶尔夹杂雪花,但那一瞬间的力量,穿透屏幕,重重敲在陈晓心上。
“总算……迈出这一步了。”林默涵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多年隐秘战线的坚守,见证并参与推动这一刻的到来,情感复杂难言。
陈晓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默默关掉了电视。书房里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壁炉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
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从关岛基地的“前敌方顾问”,到纽约的“商业巨子”,再到基辛格的“非正式智库”,他像一个幽灵,在冷战的铁幕缝隙中穿梭经营。如今,铁幕终于被这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撬开了一道缝隙。
“默涵,”他转过身,目光沉静却带着某种下定决心的光芒,“时候到了。”
林默涵望向他,等待着他的下文。
“尼克松能去北京,说明坚冰已破。中美关系的缓和,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意味着,像我这样背景复杂的人,回国的政治风险,将大大降低。”陈晓走到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太平洋,最终停留在那片熟悉的东方雄鸡版图上。
“姐姐早就安顿好了,国内的建设……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我们积累了这么多年,那些技术、专利、资金、管理经验,与其在这里继续和cIA玩猫鼠游戏,或者仅仅当一个富可敌国的‘寓公’,不如……送回去。”
他顿了顿,说出那个压在心底多年的词:“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心中荡开层层涟漪。穿越以来的种种经历——梅机关的阴谋、oSS的算计、商场的搏杀、暗处的较量——仿佛都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这个能够坦然回归的时刻。功成名就?在美国,他确实已经站在了金字塔尖。但那种浮华之下的虚无感,以及内心深处对根系的渴望,从未停止过呼唤。
在美利坚当个遭人嫉恨的“过江龙”,哪有回去当个“建设者”来得踏实。虽然回去可能要面对各种想不到的困难,但总好过在这里天天防着cIA查水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终极版吧。
林默涵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眼中是理解和支持:“我明白。父亲这些年,也一直盼着能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国内。只是……你想怎么做?‘远航’体量庞大,业务遍布全球,直接整体迁移不现实,也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阻挠。”
“当然不是整体迁移。”陈晓的思路清晰起来,“我们需要一个‘本土化’与‘反哺’相结合的战略。”
他拉着林默涵在沙发上坐下,开始勾勒蓝图:
“第一,核心技术逐步转移。我们手里掌握的,尤其是在‘专利捕手’计划中获取的那些电子、新材料、精密加工领域的核心专利,通过香港的渠道,以技术入股、合作研发、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逐步引入国内。重点是那些国内空白、又对未来工业至关重要的领域。”
“第二,资金分批注入。利用‘远航’在全球的盈利,以及我们在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池,通过香港这个跳板,以港资、侨资的名义,投资国内急需发展的行业。初期可以集中在轻工业、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等见效快、争议小的领域,建立示范效应。”
“第三,人才梯队建设。我们可以以‘远航远东集团’的名义,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研究所合作,一方面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回国,另一方面培养本土技术和管理人才。‘归巢计划’可以转向更开放、更合法的人才引进与合作。”
“第四,保留海外支点。纽约、欧洲、香港的总部和管理体系仍需保留,作为对外窗口、资金渠道和技术来源。但核心的发展重心,要坚定不移地向国内倾斜。这就像下围棋,海外是‘外势’,国内才是我们要经营的‘实地’。”
他的构想宏大而周密,既有游子归乡的赤子之心,也包含了顶尖商业领袖的深谋远虑。不是在美事业如日中天时的简单放弃,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重心转移,将多年积累的资本、技术和智慧,投向一片充满希望但也百废待兴的热土。
林默涵仔细听着,不时点头,补充一些国内政策层面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国内现在的情况……还很复杂,经济体系、思想观念,都需要时间转变。我们回去,可能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我知道。”陈晓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和一丝期待,“再难,能有当年在梅机关刀尖跳舞难?能有在oSS被各方审视难?能有白手起家在纽约港面对黑帮难?回去,是参与建设,是看着它一天天变好。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再多美元也买不来的。”
他站起身,再次走到窗前,望着西方,目光仿佛已越过重洋。“我离开的时候,它积贫积弱,饱经战火。现在,它站起来了,正在寻找自己的路。我想回去,亲眼看看,亲手做点什么。”
做出这个决定,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坚定。近三十年的漂泊,骨子里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从未因身份的变换、财富的积累而消减,反而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
“启动‘归乡’计划前期调研。”陈晓对林默涵,也像是对自己说,“科尔负责评估技术转移的可行性与路径,怀斯牵头制定资金调配和投资方案,米勒确保所有流程的绝对安全。你……负责和家里沟通,了解最新的政策风向和具体需求。”
“好。”林默涵郑重应下。
回归的序曲,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性时刻之后,在这间纽约的庄园里,悄然奏响。
只是,这条归乡之路,真的会如他设想的那般顺利吗?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交织,前方等待他的,究竟是熟悉的故土新貌,还是意想不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