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雪和徐航逐渐在707所找到节奏,开始体会海归与本土思维碰撞融合的微妙化学反应时,一个来自家族内部的、带着南方商业市场鲜活气息的访客,为他们打开了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扇窗口。
一个周五的傍晚,林雪接到了叔叔林向洋打来的电话,声音洪亮,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雪儿!听说你和徐航都回国了,还进了那么厉害的研究所!太好了!叔叔明天到北京出差,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咱们好好聊聊!”
第二天晚上,在预定的一家颇具老北京风味的餐馆包间里,林向洋早早就在等候了。他比几年前看起来更加富态,穿着质地精良的poLo衫和休闲裤,手腕上戴着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典型的成功商人派头,但眉宇间似乎比从前多了几分思虑。一见到林雪和徐航进来,他立刻站起身,张开双臂给了林雪一个大大的拥抱,又用力拍了拍徐航的肩膀。
“好!好!真好!”林向洋上下打量着他们,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咱们林家,真是人才辈出!你爸在西北搞大国重器,你们俩现在也进了顶尖的研究所,搞最前沿的科技!你爷爷要是知道了,不知道得多高兴!”
寒暄落座,点完菜,林向洋关切地问起他们在研究所的情况。林雪和徐航大致讲了讲工作内容和初步感受,略去了那些磨合中的具体挫折,更多强调了所里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和先进的科研条件。
林向洋听得啧啧称奇,眼神发亮:“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北斗导航!通信卫星!这都是能在新闻联播里听到的大事!你们能参与进去,了不起!”他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自嘲和感慨,“跟你们这些搞高科技、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业比起来,叔叔我这整天琢磨着进口点音响、灯光,倒腾来倒腾去的小生意,真是有点拿不出手喽。”
林雪连忙说:“叔叔您别这么说,您做生意,搞活经济,解决就业,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
“是啊,林叔,行业不同,贡献都一样。”徐航也附和道。
林向洋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露出商人特有的精明和一丝忧虑:“雪儿,小徐,你们是自家人,叔叔就不跟你们绕弯子了。这次来,一是看看你们,二是……确实有点事情,想听听你们这些‘高参’的意见。”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神色变得认真起来:“你们也知道,我做了这么多年进口贸易,主要是高端音响和专业灯光设备。前几年靠着信息差和渠道,生意还不错。但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降了,国外的品牌进来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薄。光靠做‘二道贩子’,这条路眼看是越走越窄了。”
林雪和徐航对视一眼,都想起了几年前入世时,叔叔在电话里就曾提到过的担忧,如今果然成为了现实。
“那您有什么打算?”林雪问道。
“转型!必须转型!”林向洋语气坚定地吐出了这两个字,“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贸易了。我跟你陈静婶婶商量了很久,觉得未来的机会,还是在实体经济,在高科技制造业。咱们国家现在发展这么快,到处都在建设,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老是买国外的,不仅贵,关键时刻还可能被人卡脖子。”
他顿了顿,目光热切地看向林雪和徐航:“所以,叔叔这次来,是带着‘课题’来的。我想试着往高科技制造领域转一转,哪怕先从某个细分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做起。但是,难啊!一是缺技术方向,市场上概念很多,但哪些是真有前景、我们又能够得着的?二是缺人才,尤其缺既懂技术、又有眼光、还能跟国际接轨的顶尖人才!”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像是在整理思路,然后继续说:“我知道你们研究所有纪律,很多东西要保密。叔叔不打听具体的机密。我就是想问问,以你们站在科技前沿的眼光看,在民用领域,有哪些可能是未来有比较大发展潜力的技术方向?比如,跟通信相关的?跟新材料有关的?或者……跟自动化、智能化沾边的?”
看着叔叔充满期待的眼神,林雪和徐航都感受到了他身上那股不甘于现状、积极求变的企业家精神。这与他们在研究所里接触到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宏大叙事不同,是一种更贴近市场、更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脉动。
徐航思索了一下,谨慎地开口:“林叔,具体方向需要非常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不过,从大的趋势来看,通信技术、物联网、高性能计算这些领域,未来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越来越广,对相关硬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林雪补充道:“还有就是新材料,比如一些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或聚合物,在高端消费电子、汽车、甚至未来的智能家居领域,都可能有大用处。”
林向洋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对,对!这些方向听着就靠谱!比我自己瞎琢磨强多了!”他眼睛转了转,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那……你们在研究所,接触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技术和专家。有没有可能……嗯……我是说,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看看有没有哪些比较前沿、但又可能适合转向民用的技术成果?或者,帮忙引荐一下相关的技术专家,哪怕就是咨询咨询,指点指点方向也好?”
他搓着手,脸上带着商人的精明和期盼:“咱们可以合作啊!研究所出技术,或者进行技术指导,我这边出资金、出场地、负责市场开拓和产业化!这叫……产学研结合!现在国家不也提倡这个吗?”
林雪和徐航心中一动。叔叔的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们此前未曾深入思考的一个维度。他们一直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服务国家战略,这无疑是崇高且重要的。但叔叔的诉求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处的平台,同样可以赋能像叔叔这样渴望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
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通过合理的机制转移到市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生产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报效祖国”?而且,这种跨越体制内外的合作,或许正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叔叔,您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林雪慎重地说,“不过,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转化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定,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政策,不能贸然行事。”
徐航也点头:“我们可以先帮您留意一下公开的、可能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方向,也可以咨询一下所里负责成果转化的部门,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合适的模式。牵线搭桥,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应该没问题。”
“太好了!这就太好了!”林向洋闻言大喜过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转型的曙光,“有你们这句话,叔叔心里就有底了!不着急,不着急!你们先帮着留意着,打听打听。需要什么费用,或者需要叔叔这边准备什么,尽管开口!”
这顿晚饭,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林向洋带来的这个“新课题”,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林雪和徐航的心中。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他们不仅是国家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可能成为连接前沿科技与市场应用的桥梁。这种角色带来的责任感和挑战,让他们感到兴奋。
然而,他们也清楚,无论是研究所内部的磨合,还是未来可能面临的产学研合作,一切的前提,都是他们必须首先在自己的岗位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拿出过硬的成果。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信誉,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世界的有效纽带。在叔叔期待的注视下,他们更需要在自己的“战场”上,尽快地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