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烹奸”的雷霆手段与“鸣冤鼓”的浩荡皇恩,如同冰与火的洗礼,彻底重塑了昭武朝的朝堂格局与民心向背。皇后崔锦书以代夫监国之姿,展现出的铁血手腕与政治智慧,令所有心怀异志者胆寒,也让忠臣良将看到了帝国中兴的希望。孝端静皇后在朝中的残余势力被连根拔起,短时间内再难掀起风浪。北境边关,因朝廷内部的迅速稳定和强硬表态,狄骑的异动也悄然平息,转为对峙观望。
然而,帝国的中枢,却依旧悬着一柄利剑——皇帝萧承民,依旧昏迷不醒。
太医院倾尽全力,锦书更是翻遍医典,亲自尝试各种方剂,甚至动用格物院资源研究稀世药材,萧承民的性命虽得以维系,脉象也逐渐趋于平稳,但他却如同沉睡般,没有丝毫苏醒的迹象。御榻之前,锦书日夜守候,握着丈夫日渐消瘦的手,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国不可一日无君,纵使她以皇后之尊能暂时压制朝局,但皇帝长久的缺席,终究会滋生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太子年幼,难堪大任。
朝中开始出现微弱的、请求早立储君以安国本的声音,虽被锦书强势压下,但这股暗流却提醒她,时间并不站在她这一边。
转机,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
狂风呼啸,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噼啪作响。养心殿内烛火摇曳,锦书伏在萧承民榻边小憩,连日操劳让她疲惫不堪。
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夜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殿内烛火猛地一暗。
就在这雷声炸响的瞬间,榻上的萧承民,身体猛地抽搐了一下!一直守在一旁的老太医立刻上前查看,惊喜地发现,皇帝紧闭的眼睑之下,眼球在快速转动,喉咙里发出极其微弱的嗬嗬声!
“陛下!陛下!”锦书被惊醒,扑到榻前,紧紧握住萧承民的手,连声呼唤。
在锦书和太医紧张的注视下,萧承民的眼睫颤动了几下,终于艰难地、缓缓地睁开了一条缝隙!眼神起初是涣散而迷茫的,仿佛隔着一层浓雾,久久无法聚焦。
“承民!是我!锦书!”锦书的声音带着哭腔,喜极而泣。
萧承民的目光缓缓移动,终于定格在锦书泪痕斑驳的脸上。他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只有一丝微弱的气流。但他眼中那熟悉的神采,那深藏的温柔与依恋,让锦书知道,她的承民,真的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萧承民在锦书和太医的精心调理下,身体以惊人的速度恢复。虽然依旧虚弱,需要搀扶才能行走,但他的意识已经完全清醒,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他从锦书口中,得知了自己昏迷期间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切——龙鳞剑斩血诏、九鼎烹奸、设立鸣冤鼓……
他握着锦书的手,久久无言,眼中充满了感激、心疼与无比的骄傲。他的皇后,在他倒下时,为他,为这个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锦书,辛苦你了。”他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这江山,有你一半。”
然而,身体的恢复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萧承民苏醒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仅有几名绝对心腹知晓。他需要时间真正康复,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以最强势的姿态重返朝堂,彻底打消所有疑虑,震慑所有潜在的敌人。
这个契机,很快到来。
钦天监奏报,天象显示,半月之后乃“紫微临垣,帝星重光”的千古吉日,宜行大典,稳固国运。
萧承民与锦书对视一眼,心中已有决断。
昭武二年,秋,吉日。
紫禁城沐浴在金色的朝阳下,庄严肃穆。从承天门到太和殿,御道铺陈红毯,仪仗森严,旌旗蔽日。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各国使节,按品级肃立于太和殿前的巨大广场之上,鸦雀无声,等待着那个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
吉时已到,钟鼓齐鸣,雅乐高奏。
在万众瞩目之下,太和殿那扇沉重的殿门缓缓开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列手持金瓜钺斧、神色肃杀的御前侍卫。随后,一道身影,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一步步踏出殿门,立于高高的汉白玉丹陛之巅。
正是皇帝萧承民!
他头戴十二旒通天冠,身着玄黑底绣金龙十二章纹衮服,腰束金玉革带,虽然面色仍略显苍白,身形也比往日清瘦了几分,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如同历经淬火的寒铁,锐利、冰冷、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力量。他站得笔直,仿佛之前的重病昏迷从未发生过,那股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瞬间笼罩了整个广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浪,如同潮水般涌起,震动了整个宫阙。许多老臣看到皇帝安然无恙地出现,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接下来的景象,却让所有人在激动之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一丝隐隐的不安。
萧承民并未立刻接受朝拜,而是缓缓转身,向殿内伸出了手。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皇后崔锦书,身着与皇帝衮服规制相配、却更为繁复华丽的玄色祎衣,头戴九龙四凤冠,一步步从殿内走出,将手轻轻放在了皇帝的手中。
帝后携手,并肩立于太和殿前!
这已是非同寻常。更令人瞠目的是,锦书今日所戴的凤冠之上,并非传统的珠翠步摇,而是簪着一支造型古朴、通体乌黑、隐隐泛着金属冷光的玄铁凤钗!凤钗样式简洁却充满力量感,与她一身庄重玄色相得益彰,却彻底打破了皇后首饰以金玉珠翠彰显华贵柔美的礼制传统!那支玄铁钗,像是一个无声的宣言,象征着坚韧、力量与变革。
而最让人心惊的,是通往太和殿丹陛的那九级御阶。那原本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台阶,今日竟被泼洒上了殷红如血的朱砂!阳光下,那“血阶”红得刺眼,红得触目惊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宫廷平叛的惨烈,警示着所有觊觎皇权者的下场!
萧承民紧握着锦书的手,目光扫过下方匍匐的臣工,声音沉稳而有力,透过扩音的宝鼎,传遍四方:
“朕,承天景命,统御万方。前遭奸佞暗算,几近危殆。幸赖皇后贤德,太子聪颖,百官用命,将士效死,方使社稷转危为安。今日,朕踏此血阶,重临天下,非为彰显武功,实为告祭先祖,警示后人:凡逆天悖理、祸乱国家者,虽远必诛,其血当染此阶!”
他的话语如同金石交击,掷地有声,带着凛冽的杀伐之气,让所有人脊背生寒。
说罢,他牵着锦书,一步步,稳稳地踏过那九级刺目的“血阶”。每一步落下,都仿佛踩在所有人的心尖上。那殷红的朱砂,映衬着帝后玄黑的礼服,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画面——皇权,是用鲜血扞卫的;未来,将由帝后共同开创。
登上丹陛,萧承民从礼官手中接过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仿制),高高举起。
“自今日起,朕与皇后,同心同德,共治江山!皇后之言,即朕之意!凡皇后懿旨,视同朕亲临!”
“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拜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充满了对帝后权威绝对的敬畏与臣服。
登基大典在庄重而压抑的气氛中完成。萧承民以这样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宣告了他的回归,确立了锦书“位同副君”的无上权威,也向孝端静皇后和所有敌人发出了最明确的信号:此时的昭武朝,已非昔日,帝后一体,铁板一块!
大典结束后,帝后返回养心殿。褪去沉重的礼服,萧承民虽感疲惫,但精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他屏退左右,独留锦书在殿中。
他轻轻抚摸着锦书发间那支冰冷的玄铁凤钗,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今日,委屈你了。”他知道,那血阶,那玄铁钗,必将引来无数非议,史官笔下,也未必好听。
锦书握住他的手,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坚定:“只要能与你并肩,守住这江山,护住珩儿,区区非议,何足道哉?”
她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湛蓝的天空,语气转为凝重:“只是,承民,孝端静皇后经此重创,绝不会甘心。她就像一条受伤的毒蛇,只会隐藏得更深,下一次的反扑,恐怕会更加致命。我们……还不能放松。”
萧承民眼中寒光一闪,将锦书揽入怀中:“放心。她既然选择与朕为敌,与天下为敌,朕便与她,不死不休!”
养心殿外,阳光正好。但帝后二人深知,这看似稳固的江山之下,暗流依旧汹涌。踏过血阶的新帝,与簪着玄铁凤钗的皇后,他们的路,还很长。
(第8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