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喷秽气
痘疹发作时,脾胃受到毒邪侵袭,口中喷出秽臭之气,令人难以忍受。毒火燔灼脾胃,必须尽快治疗,加味归宗汤功效显着。
【注释】毒火侵犯、炙烤脾胃,所以口中散发出臭味,让人无法靠近。发痘疹全靠脾胃作为根本支撑,如今脾胃被毒火侵害,根本就受到损伤。若不赶紧救治,必定会导致脾胃溃烂,酿成大祸。必须用归宗汤进行治疗,秽臭之气减轻,病人才有存活的希望。
归宗汤(方剂见“发热”相关内容)。
不食
便秘且不思饮食,用解毒汤;脾虚导致不思饮食,人参白术类方剂疗效佳;不思饮食且咽喉肿痛,用甘桔汤;因伤食而厌恶食物,不妨试试平胃散。
【注释】痘疮依靠气血来生长发展,而气血借助饮食得以生化。从痘疮起胀、灌浆,一直到收靥、结痂,都以胃气壮实为根本。所以在痘疮病症中遇到不思饮食的情况,必须仔细分辨。如果大便秘结,痘疮颜色红紫且患者不思饮食,这是毒邪强盛、血热所致,适宜用凉血解毒汤加黄芩、黄连、大黄来主治。若痘疮颜色灰白,伴有泄泻且不思饮食,这是脾气虚弱,用人参白术散主治。在痘疮行浆阶段,患者想吃却又害怕进食,这是因为咽门肿痛,难以吞咽,宜用加味甘桔汤主治。要是患者此前喜食且进食过多,现在厌恶食物、不想吃东西,这是内伤饮食,胃中有积食停滞,宜用加味平胃散主治。
凉血解毒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相关内容)。
人参白术散(方剂见“喘症”相关内容)。
加味甘桔汤(方剂见“呛水”相关内容。)
加味平胃散(方剂见“腹痛”相关内容)。
汗
发热轻、微微出汗,表明营卫通畅;但出汗过多则要谨防阴液耗竭。自汗不止,用保元汤;盗汗且夜间发热,用六黄汤。
【注释】卫气具有护卫皮肤,稳固守住津液,使其不泄漏的作用。痘疹病症出现出汗情况,是因为痘毒之火从里透达至表,侵扰卫气,导致腠理疏松,所以就出汗了。刚开始出现微微出汗,说明营卫通畅,毒邪可随汗排出,这确实是好的征兆。然而汗由血液化生,出汗过多就必然会导致阴液耗竭,必须严密防范。比如起胀之后大汗不止,如果还未开始灌浆,就担心无法正常灌浆;已经开始灌浆,又怕不能顺利收靥;收靥之后,更担心会出现气血虚脱,这是极为可怕的。自汗是由于阳虚,要赶紧收敛汗液,用保元汤主治;盗汗是因为阴虚,要赶紧降火,用当归六黄汤主治。
加味保元汤
人参 黄芪(蜜炙) 浮小麦 甘草(炙) 广桂枝 白芍(炒)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阳虚汗出用保元,人参黄芪浮麦甘,广桂枝同白芍药,敛汗实腠此为先。
当归六黄汤
黄芩 黄柏 黄连 生地 熟地 当归 黄芪(生)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六黄汤敛阴虚汗,黄芩黄柏共黄连,生熟地黄当归配,黄芪倍用效通仙。
秘结
痘疮无论内外都应保持宣通顺畅,若二便秘结,气血就难以流通。大便不通,适合用四顺清凉饮;小便涩滞不畅,八正散较为恰当。
【注释】凡是出痘疹,大小便以通畅最为适宜。因为痘疹属于毒火之症,只有保持通畅,经络才能疏利,气血得以流动,从而不会出现壅塞阻滞的隐患。一旦二便不通,毒火无法向外发散,必然会向内攻伐而引发病症。痘疹初发时大便秘结,用四顺清凉饮主治;小便不通,用八正散主治。但到了痘疹灌浆阶段,不可轻易使用这些方剂。
四顺清凉饮
白芍药 当归身 甘草(生) 生大黄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四顺清凉治秘结,大便不通毒火烈,白芍当归大黄草,急急煎服效最捷。
八正散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栀子仁 大黄 甘草(生) 木通 滑石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八正散治小便秘,车前瞿麦与萹蓄,栀子大黄木通草,更入滑石煎成剂。
泻泄
痘疹初热时出现泄泻,先用柴苓汤;若是脾虚冷泻,用木香煎剂;若泄泻物色黄且酸臭,用胃苓汤治疗;痘疹灌浆时出现虚滑泄泻,用豆蔻丸。
【注释】痘疹病症既不希望出现二便秘结,更忌讳泄泻。痘疹刚开始出现泄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通的作用,火热之邪可通过泄泻得到缓解。但如果泄泻严重,那就是邪气侵入肠胃,逼迫肠胃导致传化功能失常,宜用柴苓汤主治。痘疹起胀时泄泻,伴有手足冰冷,痘疹不能顺利起发,颜色淡白,这是冷泻,用陈氏木香散主治。如果出现腹部胀满、厌恶食物,泄泻物色黄且酸臭,手足心发热,面部发红、痘疮色红,这是胃热导致的泄泻,用胃苓汤主治。尤其在痘疹灌浆阶段,泄泻问题更为关键,因为痘疹发展到此时,津液已经衰竭,脾胃也已虚弱,若再加上泄泻,就会引发各种变证,此时应赶紧用豆蔻丸主治。
柴苓汤
黄芩 半夏(姜炙) 白术(土炒) 甘草(生)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柴胡
以生姜、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痘形未见先泄泻,柴苓疏利功最捷,芩半术甘赤茯苓,猪苓柴胡共泽泻。
陈氏木香散(方剂见“厥逆”相关内容)。
胃苓汤
陈皮 厚朴(姜炒) 赤茯苓 苍术(米泔水浸、炒)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里实作泻胃苓治,陈皮厚朴赤茯苓,苍术猪苓并泽泻,减桂倍术效无穷。
豆蔻丸
白龙骨(煅) 肉豆蔻(面裹,煨,去油) 木香(煨) 砂仁 诃黎勒肉(面裹煨,各五钱) 赤石脂(煅,七钱半) 白枯矾(三钱)
将上述所有药物一起研磨成细粉末,用面糊作为黏合剂制成药丸,药丸大小如同黍米。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米汤送服。
痢疾
痘疮还未痊愈就紧接着患上痢疾,这是湿热损伤脏腑,病情不容小觑。白痢表明伤气,用四君子汤方剂;红痢意味着伤血,四物汤疗效显着。
【注释】但凡痘疮尚未痊愈就患上痢疾,这是由于湿热郁积在肠胃之中,导致气血受损。此时痘疮必定色泽滞黯。治疗应以清热除湿、调理气血为主。白痢属于伤气,用加味四君子汤主治;赤痢属于伤血,用加味四物汤主治;若赤白痢相间,就将两方合用。
加味四君子汤
茯苓 白术(土炒) 人参 陈皮 木香(煨) 甘草(炙) 黄连(姜炙) 黄芩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四君妙如神,茯苓白术共人参,陈皮木香炙甘草,姜炒川连配黄芩。
加味四物汤
川芎 当归 生地 黄芩(酒炒) 川连(酒炒) 木香 白芍(炒)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四物治赤痢,川芎当归共生地,酒炒黄芩合川连,木香白芍调成剂。
痒
痘疹出点时作痒,用葛根汤;灌浆时痘痒且塌陷,大补之剂疗效佳;若因触犯秽气而突然作痒,用熏法避开秽气,赶紧煎服内托之剂,以免毒邪内藏。
【注释】《内经》说:各种痒症多因虚所致。又说:火邪轻微时会发痒。医者必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治疗。痘疹刚出现就身体发痒,这是邪气欲出,但腠理紧密,火邪在体内游走,所以不时发痒,用加味升麻葛根汤主治。灌浆时,痘疹颜色淡白、平塌,伴有大便溏稀、倦怠厌食、浆液清稀且发痒,这是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用十全大补汤主治。因秽气侵犯而突然发痒,外用避秽香熏,内服内托散促使毒邪外出,这样可避免毒邪内攻的隐患。至于痘疹即将收敛时发痒,这是脓已形成、毒邪化解,营卫调和顺畅,与疮疖即将痊愈时发痒同理,不必服药。
加味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防风 淡豆豉 赤芍 桂枝 甘草(生)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汤,痘出作痒最堪尝,升葛防风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良。
十全大补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相关内容)。
避秽香
苍术 大黄 茵陈(等分)
将上述药物锉碎成细小的部分,然后用枣肉做成饼状。放置在炉中焚烧,它能够起到避开邪秽之气的作用。
内托散
黄芪(蜜炙)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芷 木香(煨) 桔梗 厚朴(姜炒) 甘草(炙) 肉桂 防风
以姜、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内托散防毒内攻,黄芪人参与川芎,当归白芷木香桔,厚朴甘草桂防风。
痛
小儿出痘疹若感到疼痛,皆因毒火未能完全发散清除。疏散毒火、清热解邪是妙方,葛根四物汤极为有效。
【注释】《内经》说:各种疼痛多属实症,又说:热邪强盛就会疼痛。这都是因为痘毒之火没能完全化解,所以时常疼痛。痘疹刚开始出现就疼痛,是因为毒邪未能透发,用升麻葛根汤主治。痘疹出得稠密且疼痛,是毒邪强盛、血热所致,用加味四物汤主治。如果在收靥阶段疼痛剧烈且烦闷不安,病情难治。
升麻葛根汤(方剂见“发热”相关内容)。
加味四物汤
当归 赤芍 荆芥穗 防风 红花 丹皮 牛蒡子(炒) 连翘(去心) 川芎 生地黄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毒盛加味四物汤,当归赤芍合荆防,红花丹皮牛蒡子,连翘川芎生地黄。
失音
痘疹从始至终,声音清亮为好。若毒热壅塞,就会声音嘶哑甚至发不出声。若是喉中有痘导致的声音嘶哑可不需治疗,若是毒邪攻侵,用甘桔汤可使症状平复。
【注释】声音,是心所发出的声响。心气向上通达于肺而产生声音,肺脏清爽则声音清亮,肺脏有热则声音嘶哑。比如痘疹在灌浆阶段出现声音嘶哑,这是因为喉中有痘疹阻碍气道,等外部痘疹收靥,喉内痘疹自然会消除,不必进行治疗。若痘疹还未充分灌浆而声音就已先嘶哑,这是热毒壅塞肺窍导致的,适宜用加味甘桔汤治疗。
加味甘桔汤
射干 牛蒡子(炒) 元参 连翘(去心) 麦门冬(去心) 栀子(炒) 苦桔梗 甘草(生)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甘桔治失音,射干牛蒡与元参,连翘麦冬炒栀子,桔梗甘草共和匀。
衄血便血
热邪强盛导致鼻出血,用犀角汤;脾不能统摄血液,人参白术类方剂疗效好;热邪注入肠胃,用四物汤治疗;脾虚导致便血,不妨试试归脾汤。
【注释】血属阴,人体各经脉依靠血来滋养,痘疮也依赖血才能顺利发展。一旦受到毒火熏烤烧灼,血就会随着火邪扰动,被迫乱行,向上就会出现鼻出血,向下则会出现便血。痘疹颜色紫黯且滞涩,伴有燥热口渴和鼻出血,这是毒火侵害肺脏,用犀角地黄汤主治。痘疹收靥后,残余毒邪侵犯脾脏而出现鼻出血,这是脾虚不能将血液统摄归经,用人参白术散主治,同时外用发灰散吹入鼻中。若毒火极其炽盛,流注到大肠,出现大便下血,用加味四物汤主治。倘若痘疹颜色灰白且塌陷,同时伴有便血,这是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适宜用归脾汤主治。至于大量吐血、尿血以及七窍出血,这些情况变化迅速,往往来不及用药救治。
犀角地黄汤
犀角(镑) 丹皮 生地 白芍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毒火上冲频衄血,犀角地黄汤效捷,犀角镑与牡丹皮,生地白芍共煎列。
人参白术散(方剂见“喘症”相关内容)。
发灰散
选取少壮且无病之人的头发,使用皂角煮过的水,将头发洗净,去除油垢后焙干。准备一个新瓦罐,把焙干的头发填满其中,用干净的瓦片盖住罐口,再用盐泥密封。用炭火围住瓦罐下半部,煅烧一炷香的时间后取出,等待冷却,接着研磨成细粉,吹入鼻中。或者取用发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调合后服用,同样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加味四物汤
当归 白芍(酒炒) 生地 牡丹皮 荆芥(炒黑) 川芎 黄芩 黄连 地榆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四物便血宜,归芍生地牡丹皮,荆芥炒黑川芎配,黄芩黄连共地榆。
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黄芪(蜜炙) 枣仁(炒、研) 远志(去心) 龙眼肉 茯神 当归 木香(煨)
以姜、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归脾汤治脾气虚,人参白术草黄芪,枣仁远志龙眼肉,茯神当归木香宜。
寒战咬牙
对于寒战咬牙症状需分辨清晰。痘疹初热阶段,若因邪在体表引发,用羌活汤;若肺胃有热,用四物汤方剂;若气血两虚,参归鹿茸汤疗效显着。
【注释】所谓寒战咬牙,即感觉冷得瑟瑟发抖,身体不断振动摇晃,上下牙齿相互摩擦发出声响。痘疹初热时出现寒战咬牙,是由于火毒留滞在经络之中,正邪相互抗争,毒邪欲出却不能顺利透出所致。治疗应清热透表,用羌活汤主治。如果痘疹出点之后,痘色紫赤,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烦躁口渴等症状,这属于实热,是胃热导致咬牙,肺热导致寒战,宜用加味四物汤主治。若在痘疹灌浆阶段,脓色清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身体发凉且不口渴,这属于气血两虚,是气虚引发寒战,血虚导致咬牙,宜用参归鹿茸汤主治。
羌活汤
龙胆草 薄荷 防风 当归 栀子 淡竹叶 羌活 甘草(生) 川芎
以生姜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羌活汤除风热攻,龙胆薄荷共防风,当归栀子淡竹叶,羌活甘草及川芎。
加味四物汤
生地 连翘(去心) 川芎 当归 赤芍 石膏(煅) 麦门冬(去心) 川黄连(姜炒) 木通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四物治热盛,寒战咬牙二证并,生地连翘芎芍归,石膏麦连木通共。
参归鹿茸汤(方剂见“灌浆”相关内容)。
倦怠
倦怠大多是因为气虚体弱,也可能是由于体内有滞热困扰小儿脾脏。若虚而无热,用补中益气之法治疗;若是食滞伤脾,则用保元汤之类医治。
【注释】痘疹病症中出现倦怠,固然多因中气不足,此时服用补中益气汤最为适宜。然而也存在小儿本身神气就虚弱,或者因饮食积热而受困的情况。其表现出的症状虽看似与中气不足相同,但不能单纯当作虚证来治疗,应当在补剂中辅以清热药物,比如使用加味保元汤就可以。
补中益气汤(方剂见“痘顶塌陷”相关内容)。
加味保元汤
人参 黄芪(生) 甘草(炙) 栀子(炒) 黄芩(酒炒) 麦门冬(去心) 山楂 神曲(炒) 陈皮 麦芽(炒)
以生姜、大枣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保元食热虚,参芪甘草补厥脾,栀芩麦冬清心热,楂曲陈麦消滞宜。
痘后浮肿
体表虚弱时风邪趁机侵入,会使小儿全身、面目出现虚肿。先用五皮汤搭配桂枝汤微微发汗,若面部肿消但身体仍肿,用胃苓汤可消除肿胀。
【注释】小儿痘疹之后体表卫气虚弱,过早接触风邪,风邪就会乘虚侵入,导致面目虚浮,全身都肿胀。初期适宜用五皮汤微微发汗。服用后若面部肿胀消退,只是全身仍然肿胀,就用胃苓汤主治。
五皮汤
地骨皮 五加皮 桑皮(蜜炙) 桂枝 姜皮 大腹皮(洗)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痘后浮肿五皮汤,地骨五加蜜炙桑,桂枝姜皮合大腹,引用灯心水煎尝。
胃苓汤(方剂见“泻症”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