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落地那一下,声音不大,但像是谁在水泥地上敲了个节拍器,把整个车间的空气都调成了慢速播放。
刘好仃没去捡,其他人也没动。老张站着,阿芳坐着,小林蹲着——三人姿势各异,心却齐刷刷卡在同一个节奏里:不是慌,也不是怕,是那种刚跑完八百米、肺里还喘着气、脑子却已经清醒得发亮的状态。
阳光从窗缝挤进来,照在旧饭盒内壁残留的一滴油上,这次没反射彩虹,只有一小片温吞的亮斑,像谁贴上去的一张贴纸。
刘好仃弯腰,不是捡饭盒,而是把昨天贴在白板上的猫视频截图轻轻揭下来一点边角,让它能透风,不至于被自己的热度闷坏。
“咱们现在不急着回话。”他说,嗓音不高,但像一把钝剪子,咔嚓一下就把乱麻剪开了口子,“咱们得先搞明白——它为啥偏偏这个时候‘发火’?”
这话一出,三人眼神立马活了,像刚充完电的小家电。
老张第一个开口:“我查了原料批次,真没味儿!猫可能比人敏感,但这事儿不能赖材料。”
小林抢着说:“评论区炸了,五万播放量里至少三千条评论,咱得赶紧灭火!”
阿芳则皱眉看着自己电脑屏幕:“可模板还没更新……我怕语气不对又踩雷。”
三种声音,三个方向,谁也没错,谁也听不懂对方。
刘好仃没打断,反而笑了。他翻出打印机旁一叠废纸,在背面用马克笔画了个流程图,起点就是那只虎斑猫趴在玻璃瓶旁的画面——爪子搭在包装盒上,背景童谣轻快得不像话。
“别争。”他指着图,“咱从它怎么‘发火’开始拆。”
他分三步走:
第一步,时间差。视频上传是沙特时间凌晨三点,我们客服响应是在六小时后。中间这空档,够它发酵成热搜。
第二步,词频分析。小林现场爬取评论前二十高频词,“poison”“cat”“why”排前三,没人提产品功能,全是情绪词。
第三步,气味比对。老张手写了一份边角料与市售猫粮的成分交叉表,发现两者挥发物完全不同,说明不是化学污染,而是猫对某种物理触感过敏。
三件事做完,白板上的红黄蓝三角阵旁边,多了个黑框分区,标题写着:“情绪传染快于事实核查”。
阿芳看着那几个字,忽然明白了什么:“所以……我们之前删差评的动作,反而让人觉得心虚?”
小林挠头:“难怪德国那个说我复制粘贴的兄弟,回得那么冲。”
老张哼了一声:“人还没说话呢,先把自己当贼防着,谁乐意?”
刘好仃点点头,把饭盒盖子扣在流程图中央,压住一张写着“”的便签——那是阿芳昨天随手写的符号,现在被他发展成了危机情绪热力图雏形。
“以后遇到这种事,先别急着灭火。”他说,“先看火是从哪儿烧起来的,烧的是啥。”
小林嘀咕:“听起来像消防培训。”
老张白他一眼:“你上次写道歉信还带表情包呢。”
阿芳低头笑,手指摩挲着便签边缘的毛刺,心想:这符号要是印成贴纸,说不定能卖钱。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拿起马克笔,在黑框分区下面划了三条横线:
危机类型:非事实型口碑危机(情绪驱动>事实驱动)
传播路径:短视频引爆 → 社交平台扩散 → 用户自发站队
区域风险:沙特为主,德越暂无连锁反应(但需警惕模仿)
写完,他退后一步,像是欣赏一幅刚完成的涂鸦。
“这不是坏事。”他忽然说,“这是提醒我们,用户不是数据,是活人。他们骂你,是因为他们在乎。”
这话没鸡汤味儿,反倒像车间里那台老空调吹出来的风,凉是凉,但透着股踏实劲儿。
老张摸着饭盒边缘的毛刺,突然问:“刘哥,要是用户真带特产来……咱们厂门口那张旧桌子,能抗住酸笋味儿吗?”
没人笑。
因为大家都记得,上一章结尾,饭盒落地时没人捡。
而现在,老张弯腰,把饭盒捡起来,轻轻放在桌上,铝壳磕地一声闷响,像敲鼓。
阳光落在他肩上,像披了件旧外套。
小林看着白板上的三条横线,忽然说:“那我们是不是该给每个国家准备一套应对方案?”
阿芳抬头:“比如?”
“比如沙特用户喜欢猫,我们就得多点幽默感;德国人讲逻辑,就得数据说话;越南那边……”他顿了顿,“得防着点水军。”
老张插嘴:“那你打算怎么分?”
小林咧嘴一笑:“简单啊,按情绪强度分级呗!就热情回应,就温和解释,直接归档。”
他说完才发现,自己说的正是阿芳昨天随手写的那三个符号。
四人对视一眼,没人说话,但空气里飘着点微妙的默契——像是刚学会骑车的人,终于敢松开把手滑一段了。
刘好仃没夸谁,也没总结,只是把那张写着“”的便签撕下来,贴在白板最上方,正好盖住昨天“新鲜度”纸片的一角。
风吹进来,纸边翘起,像一只想飞的小蝴蝶,终于敢动了。
老张这时忽然开口:“刘哥,要是用户真带特产来……咱们能不能换个新桌子?”
刘好仃没答。
他只是把饭盒盖子打开,里面还剩半块冷馒头,落在水泥地上那道浅灰色的印子上——不是昨天的灰,是今早打印机清空废粉时漏出来的,细得能飘起来。
阳光穿过窗缝,落在旧饭盒上,油渍折射出彩虹色的光斑,像一面微型旗帜,在风里轻轻晃。
老张弯腰,捡起馒头,朝厂门口那张旧桌子走去。
阳光落在他肩上,像披了件旧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