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到——!”
唱名官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刻意的恭敬。喧闹的宴会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入口处。丝竹之声也戛然而止。
张学良在副官谭海和几名贴身卫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他穿着笔挺的东北军上将军礼服,肩章上的三颗金星在灯下熠熠生辉。年轻的脸上带着惯有的从容微笑,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他眉宇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疲惫,眼下的青影在明亮的灯光下尤为明显。自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他临危受命主政东北以来,内忧外患,如履薄冰,心力交瘁。
杨宇霆和常荫槐立刻排开众人,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
“汉卿!可把你盼来了!”杨宇霆声音洪亮,上前亲热地抓住张学良的手臂,“老太太刚才还念叨你呢!快,里边请,里边请!”
“有劳邻葛、瀚襄二位兄长费心,筹备如此盛大的寿宴。”张学良笑容不变,语气温和得体,任由杨宇霆拉着向主位走去。他经过于学忠和张作相身边时,目光飞快地与他们交汇了一下,那眼神中传递出的复杂信息——一丝无奈,一丝隐忍,还有一丝寻求支持的意味——被于学忠敏锐地捕捉到了。
于学忠和张作相连忙躬身行礼:“少帅!”
张学良微微颔首:“辅帅,孝侯,都到了,好。”
杨宇霆将张学良让到主位,自己则坐在紧挨着的主宾席上,常荫槐陪在另一侧。宴席正式开席。珍馐美味流水般呈上,玉液琼浆斟满杯盏。杨宇霆显然心情极佳,谈笑风生,不断举杯,俨然成为全场的中心。他时而高谈阔论东北的“自主”方略,对南京国民政府流露出不屑;时而点评张学良最近的人事任命,言语间颇多“指导”之意。
“汉卿啊,”杨宇霆抿了一口酒,带着几分长辈的口吻说道,“那个王旅长调去守备旅的事,我看还是再斟酌斟酌。他资历是够了,但魄力嘛…嘿嘿,我看不如让常省长推荐的刘团长更合适。年轻人,要敢用新人,也要多听听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意见嘛!”他拍了拍张学良的肩膀,动作随意得近乎轻慢。
常荫槐立刻接口道:“邻公说得是。刘团长在铁路护卫上很有经验,对付那些零星的胡子(土匪)很有一套。王旅长嘛,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他的话语看似在就事论事,实则是在否定张学良的决策。
张学良端着酒杯,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道:“邻葛兄、瀚襄兄的考量,自有道理。不过,王旅长跟随大帅多年,忠诚可靠,经验丰富。眼下奉天周边治安是重中之重,用老人,我放心些。”他的声音不高,但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
于学忠坐在稍远的位置,将这一幕尽收眼底。他看到张学良握着酒杯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杨、常二人一唱一和,在满堂宾客面前公然质疑张学良的用人决策,这几乎等同于挑战少帅的权威。一股怒火在于学忠胸中升腾,但他强自按捺。他知道,此刻任何冲动的言行,都可能被对方利用,给少帅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时,同桌的一位与杨宇霆关系密切的士绅,带着几分谄媚地笑着问杨宇霆:“邻公,听说最近和南满铁路株式会社那边,又谈妥了一笔大生意?您老真是手眼通天,为咱们东北谋福利啊!”
杨宇霆得意地捋了捋短须,声音故意放大了些:“呵呵,谈不上手眼通天。不过是日本人那边还算给杨某几分薄面。他们也知道,这东三省的事情,有些绕不开杨某!合作嘛,互利互惠。咱们要修铁路、开矿山,没有日本人的技术和资金,难!汉卿,你说是不是?”他再次将话题抛给张学良,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仿佛在逼迫他表态。
这个问题极其敏感。自“二十一条”以来,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日益加深,民怨沸腾。与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军内部和民间都是极其忌讳的话题。杨宇霆此举,无异于将张学良架在火上烤。
张学良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他放下酒杯,目光扫过杨宇霆那张志得意满的脸,又掠过常荫槐那副深不可测的表情,最后落在面前精美的菜肴上,仿佛在研究上面的纹路。整个宴会厅的气氛骤然降至冰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少帅的反应。连那重新响起的丝竹声,此刻听来也显得格外刺耳和不合时宜。
于学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按住了腰间,那里虽未佩枪,却是一个军人下意识的警戒姿态。他身旁的张作相也皱紧了眉头,忧心忡忡地看着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