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清晨,台北桂花巷的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桂香。砚秋和顾念秋站在“顾记书铺”的木门前,门板上的“顾”字已被岁月磨得发亮,边缘的刻痕里还残留着些许墨迹,像谁的指尖曾在此反复摩挲。
“推开门看看吧,祖父说这里藏着太多回忆。”顾念秋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轻轻推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吱呀的声响仿佛穿越了时光,将两人带回了那个书声琅琅的年代。
书铺里的陈设简单而古朴,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大多是些医学典籍和古典诗词,不少书的封面上都有顾先生的批注,字迹苍劲有力。墙角的八仙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灯芯早已燃尽,但玻璃灯罩上还残留着淡淡的烟痕。
“这盏灯,祖父用了很多年。”顾念秋指着煤油灯,眼中满是怀念,“他说每次在灯下看书、写药方,就像回到了金陵的桂香楼,身边仿佛还有砚秋外婆的身影。”
砚秋走到书架前,指尖轻轻拂过那些泛黄的书籍。在最底层的角落里,她发现了一本线装的《诗经》,书页间夹着一枚书签,是用台北的相思木制成的,上面刻着个小小的“砚”字,与顾先生钢笔上的月牙纹相映成趣。
“这应该是外婆送给顾先生的。”砚秋轻声说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在老宅找到的那张黑白照片,顾先生手里拿着的正是这本《诗经》,而外婆站在他身旁,眼中满是爱慕。
秋分那天,砚秋在书铺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书铺的收支情况,还有顾先生为邻里看病的记录,某页写着:“王姓妇人,咳嗽不止,予桂枝汤一剂,其夫赠桂花糕一块,味同苏州。”字迹旁画着个小小的桂花图案,与老宅樟木箱上的缠枝莲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祖父总说,医者仁心,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踏实。”顾念秋翻看着账本,声音里带着几分自豪,“他还常把从大陆带来的医书借给当地的医生,说要让好的医术流传下去。”
砚秋注意到账本的最后几页,贴着些剪报,都是关于两岸交流的新闻,某篇报道旁有顾先生的批注:“盼早日通航,能再闻苏州巷的桂香。”字迹里带着几分颤抖,像是饱含着激动的泪水。
寒露的傍晚,砚秋在书铺的阁楼里找到一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些顾先生的生活用品,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领口处绣着个小小的“顾”字,还有一副老花镜,镜腿上缠着布条,显然是用了很久,精心修补过的。
“这件长衫,是曾祖母为祖父做的。”顾念秋拿起长衫,眼中满是感慨,“曾祖母的针线活很好,她说要让祖父穿着她做的衣服,就像她一直陪在身边。”
砚秋抚摸着长衫上的针脚,细密而整齐,仿佛能感受到曾祖母当年缝制时的用心。她忽然想起外婆的那件月白色旗袍,领口的盘扣也是用银质的月牙形状,原来无论是在海峡的哪一边,亲人的牵挂都藏在这些细微的物件里。
霜降的清晨,砚秋和顾念秋在书铺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打开后,里面装着些桂花干,香气虽已不如新采的浓郁,却带着岁月的醇厚。罐底刻着个小小的“沈”字,是曾祖母的笔迹,与外婆《枕月记》里的字迹有着惊人的相似。
“曾祖母每年都会收集桂花,说是等两岸通航了,要带着这些桂花去苏州,亲手交给砚秋外婆。”顾念秋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惜她没能等到那一天。”
砚秋将桂花干小心地收好,心中满是感慨。这些跨越海峡的桂花,承载着太多的思念与期盼,如今终于能在亲人的手中传递,也算是了却了曾祖母的心愿。
离开书铺的那天,砚秋和顾念秋将书铺里的书籍、账本、煤油灯等物件小心地整理好。顾念秋说,要把这些东西带回苏州老宅,与那里的物件放在一起,让两岸的记忆真正融合。
飞机起飞时,砚秋望着窗外的台北,桂花巷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浓郁的桂香仿佛还萦绕在鼻尖。她知道,书铺里的那些光阴,那些藏在物件里的故事,都将成为家族记忆里珍贵的一部分,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流淌。
回到苏州老宅,砚秋将从台北带回的物件一一摆放好。煤油灯放在了外婆的《枕月记》旁,相思木书签夹进了那本《诗经》,桂花干则装进了母亲的陶罐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这些物件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老宅的天井里,新栽的桂花苗已经长出了几片新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砚秋和母亲、顾念秋坐在石桌旁,喝着桂花茶,讲述着书铺里的故事。茶香袅袅,桂香阵阵,两岸的记忆在此刻交汇,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亲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