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的灵堂设在院内,除宋江及几位碍于情面不得不来的山寨首领,再无他人前来吊唁,可见孔家兄弟在清风山并不受待见。
祭拜完毕后,宋江代两位徒弟送别其他来宾,随即蹙眉询问孔明:“花知寨为何未至?”
“未曾见着。”
毛头星摇头答道。
独火星接话后,满怀期待地问:“师父提及花知寨,莫非...”
话未出口,孔亮已被宋江冰冷的眼神震慑,硬生生将想说的话吞回肚里。
“好好为孔太公守灵。”
宋江冷冷叮嘱,“再若生事,纵有父亲情面,我也定要严惩不贷!”
“是。”
兄弟能言善辩的,此刻却乖乖低头答应。
送走宋江,孔明按捺不住情绪,一脚踢向大门:“父亲尸骨未寒,他就这般说话!全然不顾父亲颜面!当初他初来孔家庄时,光靠财物就捞取几千贯,如今父亲刚逝,便翻脸无情。”
“何止是他。”
孔亮也叹息,“若非我家衰败,这局面怎会如此?”
\"他对我们怎会如此?\"
两兄弟抱怨了一番,最终也无计可施。
眼下,尽管宋江待他们并不友善,但清风山至少是个落脚之处。
离开这里,这两兄弟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甚至自己也不清楚。
……
宋江阴沉着脸步入聚义厅。
吴用见状,疑惑地问:\"押司这是跟谁较劲呢?\" \"还能有谁?\" 宋江苦笑道,\"还不是我那不成器的两个徒弟。”
\"被他们这么一闹腾,\" \"原定计划肯定没法继续实施了。”
\"短期内问题不大,可时间一长,\" \"慕容知州那边该如何交代啊?\" \"那事本来就很悬,\" 吴用摇头说道,\"东京的赵大郎武艺非凡,\" \"他是梁山的寨主,\" \"身边总是簇拥着许多人。”
\"即便花荣兄弟箭法如神,\" \"怕也不是百分之百能成。”
\"若失败了,\" \"咱们清风山如何应付盛怒的梁山?只怕立刻就有灭顶之灾。”
\"我也实在没辙了,\" 宋江叹气道,\"梁山势力庞大,\" \"想对付它,普通手段根本行不通,\" \"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但另辟蹊径,\" 吴用摇头警告,\"稍有不慎,咱们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罢了,不管怎样,\" 宋江无奈地说,\"这个计划算是完了。”
\"没错,\" 吴用点头认同,\"眼下山上最重要的事,\" \"就是补充人手。”
\"上次打败董平之后,\"
“我们这次缴获的兵器铠甲,已足够全寨上下更换装备。”
“不仅如此,还得到了大量的粮草储备。”
“短期内,寨子的物资供应暂时无忧。”
“不过人手仍是关键问题。”
“即便有了那些被俘官军的补充,目前寨内的人力依然不足。”
“先生所言极是。”
宋江点头附和道:
“我们的清风寨规模虽不算大,但也绝非小寨。”
“整座寨子若按容量来说,至少可容纳三四千人。”
“要是能有这么多人力,”
“在山东绿林中,”
“也算得上是大寨了。”
“明年,朝廷的军队会再次围剿梁山。”
“到时候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会从容许多。”
“依我看,若想迅速扩充人手,”
“还得采用押司上次提到的那个办法。”
“但这事儿也是个细致活儿,”
“必须挑选稳妥可靠的人选,”
“否则稍有不慎,”
“不仅办不成事,反而可能坏事。”
“嗯。”
宋江点头表示同意。
二人仔细评估了山上的各位首领,
最终发现,
只有病尉迟孙立适合承担这个任务。
像朱仝、花荣等人,
让他们去劝百姓入伙,
恐怕都不太愿意。
而雷横、刘唐他们,
行事又过于鲁莽,
十有 ** 会把事情搞砸。
唯有孙立,
他既有能力,
又懂得权谋,
让他下山招揽人手,
确实是最佳人选。
“好,孙立确实是个能干之人,”
宋江再次点头,
“而且他跟我们志同道合,”
“人人都期待朝廷招安,能重拾官职。”
“让他多承担任务,建些功业。”
“这样我就能尽快提拔他。”
两人商议片刻后,
便命小喽啰把孙立唤至聚义厅。
“寨主,军师,您们找我?”
孙立刚踏入大厅,
就立即拱手行礼。
与其他自认与宋江关系亲密、总爱称及时雨为公明哥哥或押司哥哥的首领不同,
病尉迟似乎保留着官场的习惯。
由于董平未亡,
宋江暂时无 ** 式成为清风山的寨主,
但孙立每次见他,
总是恭敬地喊着“寨主”
。
尽管宋江屡次制止,
心中却颇为受用。
因此,他对孙立这位后来上山的汉子更为看重。
“孙提辖,”
宋江开门见山地说,
“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去做……”
及时雨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情况,
“这件事,我和军师希望由你来完成,
不知你是否有信心?”
“这……”
孙立略作思索,
随即问:
“不知押司和军师打算让我召集多少人上山?”
“人数从五百到两千不等,”
吴用答道,
“不知提辖是否有把握?”
“嗯,押司和军师尽可放心交给我,”
孙立拍胸脯保证,
“如果人数再多些,我或许力有不逮,
但在两千以内,我还是有信心的。”
“很好,”
宋江点头,
“顺便问一句,提辖准备带多少人下山?”
“无需太多,四五十个喽啰足矣,”
孙立答道。
孙立此行的目的,是 ** 贫苦百姓反抗富户。
若带的人太多,恐怕会惊动百姓;若带的人太少,又难以撼动富户的势力。
他的话让宋江与吴用心生认同,觉得没选错人。
“提辖思虑周密,”
宋江赞许道,“我们也能安心了。”
离开聚义厅后,孙立遵照宋江指示,挑选了四五十名机灵的小喽啰,携带数日口粮,下山行动。
由于晁盖在清风山时效仿梁山,虽未迅速壮大,却在当地赢得一定口碑。
此次孙立率队来到邻近村庄,发现许多百姓在寒风中拾取田间遗落的粮食。
见到孙立等人,百姓面露恐慌。
孙立上前询问一位拾粮老者:“您在做什么?”
老者答:“我们在找些过冬的食物。”
“丰收了为何还需如此?”
孙立明知故问。
“收成是不错,”
老者叹息,“但五成交给富户,四成送交官府,剩下仅够糊口。”
“这点粮食,恐怕半月就耗尽了。”
“我们也无可奈何啊。”
趁天还没下雪,赶紧来田里拾些粮食和野菜,不然这寒冬可真不知怎么挨过去。
这田里产出的粮食,竟然九成都要上缴?
孙立故意用一种夸大其词的语气说:\"在我们登州,每家每户至少能留下近四成的粮食。”
\"那是因为你们那边当官的仁慈,\"老者叹息着说,\"我们青州的那些官员,只知道收税收粮!加上地主豪强的剥削,唉,我们青州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艰难了!\"
\"其实嘛,\"孙立意味深长地说,\"这也跟你们有关。
你们知道吗?我们登州以前的地租和赋税也很重,可为何如今减轻了呢?\"
\"为什么?\"老者疑惑地问。
周围许多正在田里拾粮的百姓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围住两人。
\"对呀,您说说,您们那的地租怎么降下来的?\"一位中年汉子急切地追问。
眼见众人都充满期待,病尉迟才开口:\"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那些地主豪强明白,你们也不是好欺的……\"
\"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有人忍不住问。
\"呵呵,\"孙立笑着解释,\"几年前,我们村发生了一件事,十几户村民不满地主的租金和朝廷的赋税,就把地主的大宅给一把火烧了。
消息传开后,那些地主收敛了许多,再不敢随意欺负百姓了。”
\"可是……我们哪里敢这么做,\"老汉一脸惊恐地说,\"要是被官府抓住……\"
“至少也该判个流放吧?”
“谁让你们真动手的?”
孙立一脸认真地给百姓们出主意:
“大家聚在一起,直接堵到那大户家门口,吓唬他们一下不就行了吗?”
“我们村里那大户,单是庄客就有十几个,”
有人忍不住说道,“他们家还养着猎犬,咱们怎么斗得过?”
“你们这儿少说也有六七十人,”
孙立笑起来,“还会怕那十多个?”
“可是……”
众人脸上仍带着惧意。
这些人都是实诚的农民,平日里连打架都不曾有过,更别提惹事生非了。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绝不会轻举妄动的。
“要不这样,”
孙立笑着说,“我们跟着你们一起去,给你们撑个场面!”
“这……真的行吗?”
老汉有些犹豫,但旁边不少百姓已被病尉迟的话打动,只是一直没胆量行动,如今有人愿意帮忙,许多人立刻心动了。
病尉迟见气氛到位,立刻挥手喊道:
“乡亲们,好好想想,你们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好不容易从地里刨出来的粮食,全被大户和官府拿走了。
到你们嘴里剩什么?你们在这儿捡拾残余,在野地里挖菜充饥的时候,你们村的大户在干什么?他们在大宅子里饮酒吃肉呢!你们一年辛苦耕种,他们又做了什么?凭什么拿走你们大部分的收成?”
“对!员外说得对!”
“为何那些富户独占大利?”
“十几年前,这些田产本该属于我家。”
“若非遭遇灾祸,被富户威逼,我又怎会将土地拱手相让?”
“家中孩儿平日饥寒交迫,若是再这样下去,怕是要饿死几个了!”
众人被孙立 ** 情绪,渐渐聚集起来,朝村子中的富户张家走去。
孙立带着一群手下紧跟其后。
唯有一个最初被孙立搭话的老者留在原地。
活到这把年纪,他已经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他们这些穷人与张家素不相识,那张家凭什么无缘无故帮忙?再说,哪个富户会带着几十号人随意在外游荡?看他身后背负的东西,分明是兵器一类。
什么员外,哼……
老者啐了一声,心想这定是哪里来的匪寇,特意跑来探查哪家富户存粮丰厚!他一边胡思乱想,一边低头拾起地上的谷粒。
无论发生什么,如今都与他无关了。
早些年,儿子被官府征召从军,至今杳无音信;妻子因悲伤离世,儿媳改嫁另谋生路。
如今家中只剩他孤身一人,即便天塌下来,也与他无干了……
村中,在孙立的挑拨下,百姓越聚越多。
最终,三四百名贫苦村民将张家团团围住。
张家宅院高筑,围墙高达三丈有余。
眼见人群逼近,张员外面露惊恐之色。
那张员外站在围墙边,高声训斥下方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