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裹着雨丝钻进仓库时,耐盐禾的麻袋已在新架板上排列成规整的矩形。谷粒间的空隙里,凝结的水珠顺着架板的斜槽缓缓流淌,滴落在底层的陶盆中,发出 “嗒嗒” 的轻响,恰似为连绵的春雨伴奏。宝儿用指尖划过《异域粮谱》的 “春雨储种” 篇,纸页上 “湿度临界值:三成五” 的朱批被雨雾浸得发暗,旁边新添的草图里,储种架的斜度与昨日陈老汉调整的角度完全一致,仿佛笔墨也跟着种子一起适应了泉州的天气。
“夫人,仓库的墙角在渗水!” 哈桑举着木瓢奔跑,瓢中的雨水混着墙皮的黄泥,“陈老汉说这种雨叫‘钻墙雨’,看着细,能透过砖缝往仓库里钻,比平流雾带的湿气更难缠,您看这袋早熟麦,袋底的麦粒都潮得发黏了!” 他说得没错,仓库地面的青砖已泛出深褐色,用脚踩上去能感到明显的湿滑,与寒潮时的干燥判若两界。墙角的石灰袋渐渐膨胀,袋口露出的石灰粉吸足了水分,变成一块块灰白色的硬块,如同被冻住的雪团。
陈老汉蹲在墙角,用铁锹将渗水处的泥土铲开,露出底下的碎石层:“这仓库的地基是‘老骨头’,经不起春雨这么折腾。” 他让人搬来新烧的石灰块,砸碎后与碎木屑混合,填入墙缝:“石灰能吸水,木屑能透气,两样混着用,比单纯填黄泥强十倍。” 他的话很快得到验证,半个时辰后,渗水处的湿痕渐渐变浅,墙角的陶盆里,新滴入的雨水比之前少了近一半,早熟麦袋底的麦粒在翻动后,黏连的情况明显好转,用手捻时能感到颗粒的棱角。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工匠送来新制的 “防潮帘”,粗麻布上涂着桐油与蜂蜡的混合物,油亮的表面在雨中泛着微光:“按大人的意思,这帘子要挂在仓库的四壁,既能挡雨又能透气,比原来的草席强百倍。” 工匠们悬挂帘子时,哈桑突然发现帘布的纹路与耐盐禾的叶脉走向相似:“这是仿着耐盐禾的叶子织的!” 他指着书上的插图,帘布的经纬密度与叶脉的分布规律分毫不差,仿佛将田间的作物搬进了仓库。
正午的雨势渐大,仓库内的湿度计指针突破了四成。耐盐禾的谷粒表面开始出现细小的霉点,哈桑赶紧带人用草木灰拌匀谷粒,灰粉在谷粒表面形成薄薄的保护层:“这是陈老汉教的‘灰裹法’,草木灰能吸潮气,还能杀霉菌,就像给谷粒穿了件盔甲。” 他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撒灰的力度均匀,谷粒在麻袋中滚动时,灰粉不会过量也不会不足,恰好形成有效的防护层。
“野慈姑的球茎长白毛了!” 负责看管的农妇惊呼着拨开沙堆,球茎表面的白色菌丝如同细密的蛛网,“换沙也不管用,这可咋整?” 陈老汉拿来新筛的河沙,混入晒干的艾草灰:“得用‘药沙’,艾草灰能驱虫防霉,是咱泉州人晒干货的法子。” 他亲自示范如何将球茎埋入 “药沙”,手指在沙中翻动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球茎埋入的深度也精确控制在三寸,“深一寸嫌闷,浅一寸怕潮,这分寸得拿捏准了。”
午后的风带着暖意穿过仓库的通风口,吹动了悬挂的防潮帘。帘布摆动的幅度恰好与架板上谷粒的颤动节奏吻合,形成奇妙的共振。宝儿让人将储种架最上层的野慈姑陶罐搬到通风更顺畅的位置,同时将最下层的耐盐禾麻袋垫高半尺:“野慈姑怕潮,耐盐禾耐湿,得按它们的性子安排住处。” 她的话得到陈老汉的赞同,老农用竹竿测量不同位置的风速,在地面标出风速线,“顺着风线摆种子,比瞎挪强,风大的地方放耐旱的,风小的地方放耐湿的。”
仓库外的春雨渐渐变成了毛毛雨,远处的泉州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农人们趁机检修仓库的屋顶,用新的茅草填补漏雨的缝隙,茅草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散发着春雨滋润后的清香。王晏之的幕僚在仓库门口安装了新的挡水板,木板的高度恰好与历年春雨的最高水位线持平,板缝里塞着的麻絮浸过桐油,与远洋船只的防水工艺如出一辙。
夜幕降临时,仓库内的湿度终于控制在三成五以下。农人们围坐在炭火盆旁,检查着各自负责的种子:耐盐禾的谷粒干爽,野慈姑的球茎洁白,早熟麦的麦粒饱满。陈老汉拿出明年的春耕计划,在灯下仔细修改:“春雨这么足,惊蛰后就可以提前翻地了,耐盐禾的播种期能比去年早五天。”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洛阳江的滩涂,那里将是明年最大的耐盐禾种植区。
哈桑在仓库的角落里整理着变异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春雨的考验,有一些表现出了更强的耐湿性。他用新制的陶罐装着这些珍贵的种子,陶罐的盖子上特意钻了三个小孔,既能透气又能防潮:“这些种子是咱泉州的希望,得好好护着。” 他在每个陶罐上都系上红绳,红绳的长度根据种子的耐湿程度而定,最长的系在最耐湿的变异耐盐禾罐上。
宝儿在灯下更新《异域粮谱》,将今日应对春雨的经验详细记录下来:“春雨储种,需‘三防’:防渗水、防霉变、防温差。‘三防’之中,通风为要,可借助自然风与人工通风相结合,确保种子干爽。” 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雨声渐渐变小,仿佛也在倾听这来自实践的智慧总结。
黎明时分,春雨终于停了。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进仓库,照亮了整齐排列的种子和忙碌的人们。宝儿走出仓库,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空气中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远处的泉州城在晨光中苏醒,屋檐上的水珠滴落下来,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蓝天白云。她知道,只要精心呵护这些种子,明年的春天,它们一定会在泉州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