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矿遇特定矿脉,可能伴生毒烟或水银,的确危险……难道……”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详细询问了地点、地形。
那地方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目前似乎并未被任何大势力有效控制,只有一些零星的、被传说吓退的采矿者尝试过,皆无功而返,甚至丢了性命。
“王爷,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名心腹激动道,“若真是银矿,我等便有了立足之本!再不必仰松浦家鼻息!”
扶余慈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立刻挑选最精干、最忠诚、且懂得些勘矿知识的人,由你亲自带领,携带必要工具,秘密前往查探!记住,绝不可走漏风声,尤其要避开松浦家和筑紫家的耳目!”
他望着东方层峦叠嶂的山脉,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热流。这或许就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若能找到并控制这座银山,他便有了与倭国各方势力周旋的真正资本,甚至……有望重现百济故国的荣光?
然而,他也深知,福兮祸之所伏。
银矿的消息一旦泄露,必将引来群狼环伺。他们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就在扶余慈为潜在的银矿心潮澎湃之际,松浦家的主城之内,家主松浦健一郎听着儿子松浦弘信的汇报,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
“大唐郡王……百济王嗣……呵,丧家之犬罢了。”
松浦健一郎年约五旬,面容精瘦,眼神阴鸷,“不过,他手下那些兵,倒是有些看头。那些弓弩,甲胄,非我倭国所能及。”
“父亲,他们似乎在与筑紫家那边的人接触。”松浦弘信低声道。
“哦?”松浦健一郎眼中寒光一闪,“看来这位郡王殿下,也不甘心只做一枚棋子啊。盯紧他们,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另外,派人去难波京,向朝廷禀报,就说有海外强人登陆九州,意图不明,请朝廷定夺。我们要借朝廷之势,也要防朝廷直接插手。”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至于那位郡王,先让他替我们清理一下不听话的国奴,再慢慢榨干他的价值。若是不识抬举……九州的海域,吞没一两支流亡队伍,再正常不过了。”
海风穿过九州的山林,带着咸腥与未知的气息,吹拂着“济州”营垒上飘扬的、略显残破的百济旗帜和唐式幡号。
扶余慈站在望楼上,远眺茫茫大海,心知脚下的土地绝非乐土,前方的道路必定布满荆棘。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在这异国的棋局中,挣扎求存,落子无悔。
……
就在扶余慈于九州“济州”营垒为那“白色神水”的传说心潮澎湃,并派出精干小队秘密探矿之际,他并不知道,自己队伍中一双不起眼的眼睛,已将此行的重要发现与见闻,通过特殊渠道,送回了数千里之外的大唐青州。
青州,太子行辕。
李承乾正与王玄策商议漕运及四夷事务,一名身着便服、气质精干的属官悄无声息地入内,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细作密报。
“殿下,倭国方面,‘海东三号’有消息传来。”
李承乾神色一动,接过密报,迅速拆开。王玄策也暂停了话语,专注地看着。
其一,扶余慈部已于九州西北松浦家势力边缘落脚,建营垒“济州”,过程艰难,然队伍未散,扶余慈能身先士卒,颇得人心。
其二,扶余慈正多方接触周边豪族,散布“大唐郡王”名号,意图周旋自保。
其三,最重要者:疑似发现“石见银山”线索!位于筑紫势力以东深山,当地土人传言有“流出白色神水之石”,伴诅咒,人近之则死,特征与殿下所提银矿伴生毒烟或水银相符。扶余慈已派精干小队秘密前往核实。
其四,倭国本地土人及豪族武士,身形确多矮小,成年男子多数不过五尺,与我唐军健儿相比,犹如童子。
此地气候潮湿,山林密布,部族纷争不断,文明程度远逊中原。
看完密报,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他将密报递给王玄策:“玄策请看!”
王玄策快速浏览,眉宇间自带一股锐气与果决。他看完,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乃天赐良机!扶余慈竟真能觅得银矿踪迹,且行动颇为迅速!”
他手指重点在“白色神水”和“人近则死”上点了点,“此般征兆,与古籍所载毒矿特征吻合,几乎可断定便是那石见银山!”
接着,他看向关于倭人身高的描述,嘴角露出一丝属于大唐使节惯有的、洞察外邦的傲然,“倭人身材如此矮小,倒是意料之中。
昔年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印’,其国便偏居海岛,地瘠民贫,身形受限也在情理。如此看来,其地兵卒战力,恐怕……”
“身高不过五尺……”李承乾想象着那画面,身为大唐储君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但旋即被更重要的议题取代。
“倭人形体不足为虑,银矿之事才是根本!扶余慈若能确认并初步控制此矿,我们这颗棋子,便算是真正落下,有了撬动东海格局的支点!”
王玄策思路清晰,立刻进言:“殿下所言极是。眼下关键,在于稳住扶余慈,并助他守住这份‘机缘’。”
他略一沉吟,条分缕析:
“第一,需立刻回复‘海东三号’,令其设法影响扶余慈,银矿之事,务必隐秘,在拥有足够自保之力前,绝不可泄露,尤其是对松浦等本地豪强。
开采之初,规模宜小,以避人耳目。
第二,我等可在青州,设法筹措一批扶余慈急需之物——如耐潮湿的粮种、防治瘴疠的药物、以及一批精铁。
下次商船前往,混于寻常货物中送去,既能助其立足,亦是羁縻。
第三,或可授意扶余慈,对那松浦家,可稍作让步,允诺在‘力所能及’时提供有限武力协助,以此换取更多喘息之机和发展空间,虚与委蛇,以待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