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慈身先士卒,与部众一同劳作。
他脱下那身象征身份的郡王袍服,换上与士卒无异的粗布衣衫,手掌磨出了血泡,结成了厚茧。
他知道,此刻任何身份的矜持都是累赘,唯有与部众同甘共苦,才能凝聚这漂泊异域的人心。
“王爷,按照中原坞堡样式,主寨、粮仓、武库、营房均已初具规模。只是……木材潮湿,墙体恐难持久,需待日后慢慢更替。”负责营造的原百济工曹官员禀报道。
“无妨,先求其有,再求其固。”扶余慈望着初具雏形的营垒,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能挡风雨,防野兽,拒小股袭扰,便是成功第一步。”
生存的压力远不止于居所。带来的粮食在航行和登陆初期的消耗后已所剩无几,精打细算也支撑不了太久。
扶余慈将部众中擅长农事者组织起来,在营寨周边清理出小块土地,抢种下随身携带的一些耐储存且生长快的粟、豆种子。
同时,组织渔民利用简陋的船只出海捕鱼,狩猎队进入周边山林,试图获取额外的食物来源。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带来的通译仅能进行最基本的沟通,复杂的意图和文化隔阂如同天堑。
扶余慈下令,让部众中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机灵些的,主动与偶尔前来窥探或进行少量物物交换的本地“山民”、“海民”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哪怕最开始只是简单的词汇。
然而,真正的考验来自外部。
松浦家的默许并非毫无代价,也绝非善意施舍。那位名叫松浦弘信的地头,在扶余慈立足稍稳后,便再次来访。
这一次,他的态度少了几分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居高临下的盘算。
“郡王殿下,”松浦弘信操着生硬的、由通译转达的话语,目光扫过正在建设的营寨和那些虽然疲惫却依旧保持着军事纪律的部众,“看到贵部在此安居,我很欣慰。不过,此地虽偏,却也非无主之物。我松浦家为此地守护,提供庇护,郡王殿下是否……也应有所表示?”
扶余慈心中了然,这是索要“贡赋”来了。他面色平静,示意亲兵抬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数匹色泽鲜艳的丝绸,几件精美的越窑青瓷,还有一些打磨光亮的铜镜。
这些都是从百济王宫带出、历经海上颠簸幸存下来的珍品,在文明程度较低的倭国,尤其是相对偏远的九州,堪称稀世之宝。
松浦弘信的眼睛顿时亮了,他拿起一件青瓷花瓶,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釉面,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贪婪。但他很快收敛神色,故作淡然道:
“郡王客气了。只是,我松浦家男儿勇武,更重实际。如今九州并不太平,筑紫、肥前各家虎视眈眈,郡王麾下兵甲精良,不知可否……在必要时,助我松浦家一臂之力?”
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看中了扶余慈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想将其收编为雇佣武力。
扶余慈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为难之色:“弘信大人,我等初来乍到,立足未稳,粮草匮乏,士卒疲惫,恐难当大任。
当下之急,是垦荒自足,休养生息。待日后安定,若松浦家有所需,我等自当尽力。”
他既没有完全拒绝,也没有立刻答应,留下了回旋余地。
松浦弘信眯了眯眼,似乎对扶余慈的推脱有些不悦,但看着那些礼物,又压下了情绪。他清楚,逼得太紧可能适得其反。
“既然如此,郡王且先安心发展。不过,附近山林中,偶有不服管束的‘国奴’作乱,郡王若遇袭,可自行处置,也算为我松浦家分忧了。”
他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带着礼物满意而去。
送走松浦弘信,部将们围拢过来,面带忧色。
“王爷,这松浦家分明是想驱虎吞狼,让我们去对付他们的敌人和那些难缠的土人!”
“我们的粮食撑不了多久,若不依附松浦家,只怕……”
扶余慈抬手止住众人的议论,目光沉静:“寄人篱下,岂能不受制于人?松浦弘信看似贪婪霸道,实则也心存忌惮。
他忌惮我们这支外来力量,也忌惮我们可能存在的‘大唐背景’。眼下,我们需利用这份忌惮,争取时间。”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让我们对付土人?正好!借此练兵,熟悉周边地形,收集资源。同时,我们派出去的人,不能停!
不仅要寻找那‘石见银山’的线索,更要主动接触筑紫、肥前各家!让松浦家知道,我们并非只有他一个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济州”营垒在紧张的氛围中加速建设。
扶余慈将部众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继续营建、垦荒;一部分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进行军事训练,并小规模清剿附近不服管束的土着部落,既锻炼了队伍,也缴获了一些粮食和物资;最后一部分,则是由他亲自掌握的最可靠的心腹,化装成商人、工匠或寻药者,沿着海岸线和内陆河流,向着更远的地方渗透。
他们用带来的少量丝绸、瓷器、铜钱,与当地豪族控制的边缘村落进行小宗贸易,换取粮食、兽皮、情报。
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散布着“百济王嗣,得大唐册封,泛海而来,欲结盟友好”的消息。
这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九州西北的豪族圈子里激起了一圈圈不易察觉的涟漪。
机遇,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一日,一名派往东北方向、靠近筑紫家族势力范围的探子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他在一处名为“川尻”的偏僻山谷,从一个年老矿工口中,听到一个传说:在更东边的大山里,有一种“会流出白色神水”的石头,能让人发财,但也伴随着诅咒,靠近的人会莫名死去。
“白色神水?”扶余慈心脏猛地一跳,立刻想起了大唐太子郑重其事提到的“石见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