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剿叛军后的第十日,平虏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城外就传来了马蹄声。一队身着绯色官服的使者,簇拥着一匹挂着明黄色圣旨的白马,朝着城门方向疾驰而来——朝廷的旨意到了。
萧如薰正在城墙上巡查,听到斥候禀报,立刻带着将领们下城迎接。城门口早已挤满了百姓,大家踮着脚尖,好奇地望着使者队伍,嘴里议论着:“肯定是为了萧将军请功的!”“咱们平虏城守住了,朝廷肯定要赏!”
使者队伍到了城门口,为首的太监翻身下马,手里捧着明黄色的圣旨,脸上带着几分笑意:“平虏城守将萧如薰接旨!”
萧如薰和将领们立刻跪倒在地,百姓们也纷纷跟着跪下,整个城门鸦雀无声,只听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平虏城守将萧如薰,临危受命,死守孤城三月有余。退哱拜叛军,破蒙古袭扰,扛粮荒、阻瘟疫、解水困,护一方百姓平安,立不世之功。特擢升萧如薰为游击将军,赏白银五百两,绸缎百匹;平虏城军民免赋税三年,以慰其劳。钦此!”
“臣萧如薰,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萧如薰叩首接旨,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三个月来的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荣耀——不仅是他个人的升迁,更是朝廷对平虏城所有军民的认可。
百姓们听到“免赋税三年”,顿时欢呼起来,声音响彻云霄:“谢皇上恩典!谢萧将军!”有的百姓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朝着皇宫的方向连连叩首。
太监将圣旨递给萧如薰,又笑着说:“萧将军,咱家此次来,不仅是传旨,还带来了朝廷赏赐的粮草和药材,已在城外候着,将军可派人去清点接收。”
“有劳公公了。”萧如薰起身,将太监请进城里,“公公一路辛苦,先到帅帐歇息,喝杯热茶。”
帅帐内,萧如薰将圣旨供奉在案上,又让人摆上酒菜招待使者。太监喝着茶,对萧如薰说道:“萧将军,皇上在京里也听说了您的事迹,多次在朝堂上夸赞您是‘明末之良将’。这次升迁,只是开始,日后若再立战功,前途不可限量啊。”
“全赖皇上恩典,及麾下将士、满城百姓之力,臣不敢居功。”萧如薰谦逊地说。
太监点点头,又道:“咱家还听说,杨夫人贤良淑德,在守城期间出力不少,皇上也有赏赐,赏杨夫人‘贞烈淑人’封号,绸缎五十匹。”
杨氏正在后帐忙着准备酒菜,听到太监的话,连忙走进来,跪倒在地:“臣妾杨氏,谢主隆恩!”
“夫人快请起。”太监笑着扶起杨氏,“夫人能在乱世之中,与将军共守孤城,这份胆识,可不是一般女子能比的。”
当天下午,朝廷赏赐的粮草和药材就运进了城。萧如薰让人将赏赐的白银和绸缎分一部分给将领和士兵,又将粮草和药材分给百姓,尤其是那些在战乱和瘟疫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更是多给了一倍的粮食。
百姓们捧着朝廷赏赐的粮食,心里满是感激。老妇人拿着绸缎,拉着萧如薰的手说:“将军,您不仅守住了城,还为咱们争取到了免赋税,现在又给咱们分粮食,您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
“老人家言重了。”萧如薰笑着说,“这都是朝廷的恩典,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只要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就不辜负皇上的恩典,也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接下来的几日,平虏城沉浸在喜悦之中。百姓们忙着春耕,田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工匠们开始修缮城里的学堂和寺庙,准备让孩子们早日读书;士兵们则在萧如薰的带领下,开始训练新兵,加固城墙,防备可能的隐患。
萧如薰也没闲着,他根据朝廷的旨意,开始规划平虏城的未来。他让人在城外开垦新的农田,修建水利设施,确保粮食丰收;又在城里开办学堂,聘请有学识的先生,让孩子们免费读书;还组织百姓们成立了民壮队,由士兵们教授武艺,既能保护家园,又能锻炼身体。
杨氏则忙着打理后院,又组织绣娘们成立了织坊,教百姓们织布,既能解决穿衣问题,又能将多余的布匹卖到外地,增加收入。她还经常去看望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给他们送去衣物和粮食,安慰他们的情绪。
这日,萧如薰正在学堂查看孩子们读书,麻贵突然从宁夏镇赶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如薰,好事!朝廷要在西北增设防线,让你负责平虏城及周边三县的防务,麾下兵力增至五千人!这可是皇上亲自点的将!”
萧如薰接过书信,看着上面的内容,心里满是振奋。这不仅是朝廷对他的信任,更是他实现抱负的机会——他要在西北打造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更多百姓的平安。
“多谢总兵大人提携。”萧如薰对着麻贵抱拳道。
麻贵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挣来的。好好干,咱们一起守住西北,不让叛军和蒙古兵再踏入中原一步!”
夕阳西下,萧如薰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朗朗读书的身影,又望向远处的农田和城墙,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明末的乱世还未结束,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但他不再畏惧——有朝廷的支持,有麾下将士的忠诚,有满城百姓的爱戴,有贤妻的陪伴,他一定能在西北闯出一片天地,为这乱世,守护更多的安宁。
平虏城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萧如薰知道,这只是开始,他的故事,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