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踏着残雪往家走,晚风卷着淡淡的糖糕香,掠过青灰色的瓦檐。巷子里的红灯笼都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把青石板路映得发亮,那些融化的雪水顺着屋檐滴落,在地上砸出小小的水窝,倒映着灯笼的影子,晃悠悠的,像撒了一地的碎金。
路过李爷爷家时,阿婆停下了脚步。李家的大门敞开着,李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就着一盏煤油灯,给一副刚写好的春联落款。墨汁在红纸上晕开浅浅的痕迹,和白天阿婆那副一样,透着温润的墨香。
“李爷爷,还在忙呢?”阿婆走进院子,笑着打招呼。
李爷爷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是阿婆啊,进来坐。这最后一副春联,给巷口的杂货铺王老板写的,他说要等我这副贴上去,才算真正过年。”他指了指石桌上的春联,“上联‘货丰价实招顾客’,下联‘诚信经营聚财源’,横批‘生意兴隆’,你看还妥当?”
“妥当,太妥当啦!”阿婆凑过去看了看,“字字都说到点子上,王老板肯定喜欢。你这字越写越有风骨,难怪大家都盼着你的春联呢。”
李爷爷摆摆手,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不过是写了几十年,熟能生巧罢了。你家的春联贴上了?我听老周说,那联贴合青瓦巷的光景,我还特意琢磨了好几天呢。”
“贴上了,贴在门框上,红通通的,看着就喜庆。”阿婆笑着说,“我正想过来问问你,除夕晚上小满的书店有守岁聚会,你也一起来热闹热闹?”
“去,怎么不去!”李爷爷立刻答应,“我早就跟小满说好了,到时候带一坛我泡的青梅酒,让大家尝尝鲜。这酒泡了三年,味道正浓,守岁的时候喝两口,暖身又助兴。”他起身给阿婆倒了杯热茶,“你那虎头鞋织得怎么样了?林秀家的孩子快满周岁了吧?”
“快了,就差鞋面上的虎眼睛了。”阿婆捧着热茶,指尖暖暖的,“等织好了,第一个给你看看。”
两人坐在院子里闲聊,煤油灯的光温柔地笼罩着他们,院子里的梅花悄然绽放,暗香浮动。偶尔有晚归的街坊路过,隔着院墙打招呼,声音里满是过年的欢喜。阿婆坐了一会儿,怕耽误李爷爷休息,便起身告辞。李爷爷送她到门口,再三叮嘱:“除夕晚上早点来,我给你留着最好的酒。”
回到家,阿婆把剩下的虎头鞋活儿拿出来,坐在灯下细细织着。银针在她手里灵活地穿梭,红绒线勾勒出虎头的轮廓,白棉线绣出蓬松的绒毛,很快,一只威风凛凛的虎头鞋就成型了。阿婆拿起鞋看了看,又用黑线绣上圆圆的虎眼睛,瞬间就有了灵气。她把两只虎头鞋摆在一起,胖乎乎的,可爱得很,心里想着林秀看到时惊喜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
窗外的月光越来越亮,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远处隐约的鞭炮声。阿婆收起针线,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她想着这些天街坊们的忙碌和热情,想着除夕晚上的聚会,想着青瓦巷里的一草一木,心里满是温暖。这巷子不大,住着的都是普通人家,可就是这份邻里间的互相惦记、互相照拂,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年味儿浓得化不开。
除夕这天,天刚蒙蒙亮,青瓦巷就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手里拿着摔炮,时不时扔出一个,“啪”的一声,吓得大人嗔怪着,眼里却满是笑意。
阿婆起得很早,她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又把昨天炸好的糖糕重新整理了一遍,用红纸包成一个个小包裹,方便大家拿取。然后,她找出自己的新棉袄穿上,深蓝色的斜襟棉袄,袖口绣着小小的梅花,是林秀去年给她做的,穿着暖和又合身。
刚收拾妥当,就听到敲门声。阿婆打开门,是林秀抱着孩子来了,孩子穿着一身红色的棉袄,头上戴着虎头帽,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中国结,看见阿婆就咧开嘴笑,露出两颗刚长出来的小牙。
“阿婆,给您拜年啦!”林秀笑着说,把一个红包递给阿婆,“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你这孩子,怎么还带红包来。”阿婆连忙推辞,却被林秀硬塞进了手里,“孩子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
阿婆只好收下,又从屋里拿出那两双虎头鞋,递给林秀:“这是我给孩子织的,你看看合不合脚。”
林秀接过虎头鞋,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哎呀,真好看!这虎头绣得真精神,比买的还精致。”她连忙给孩子穿上,不大不小正合适,孩子穿着新鞋,高兴得在地上蹬着脚,咿咿呀呀地叫着。
“喜欢就好。”阿婆笑着说,“快进屋坐,我给孩子准备了糖果。”
林秀抱着孩子进屋,把带来的酱鸭放在案板上:“这是我早上刚卤好的酱鸭,带着给聚会的时候大家尝尝。”她看着阿婆屋里的陈设,干净整洁,八仙桌上摆着花生、瓜子和糖果,墙上贴着崭新的春联,“阿婆,您屋里真喜庆,一看就是过年的样子。”
两人正说着话,老周也来了,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炖好的腊肉萝卜,还有一小坛青梅酒。“阿婆,林秀,给你们拜年啦!”老周嗓门洪亮,“这腊肉萝卜我炖了一早上,香得很,聚会的时候热一下就能吃。李爷爷的青梅酒我也带来了,他说先让我送过来,他随后就到。”
“快进来坐,外面冷。”阿婆连忙让老周进屋,“你这腊肉炖得真香,隔着老远就闻到味儿了。”
老周得意地笑:“我炖了两个小时呢,萝卜吸满了腊肉的香味,比肉还好吃。”
不一会儿,小满也来了,穿着红色的羽绒服,脸上带着笑意,手里提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零食、饮料和烟花。“阿婆,林秀姐,周叔,新年快乐!”小满把袋子放在地上,“东西都带来了,烟花我放在巷口的空地上了,等零点的时候咱们就去放。”
“人越来越齐了,真热闹。”阿婆看着屋里的人,心里满是欢喜。
陆续地,街坊们都来了。乐乐和朵朵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拿着自己画的年画,给阿婆拜年,收到了阿婆准备的红包,高兴得合不拢嘴。乐乐的妈妈带来了自己做的酱鸭和卤味,张启明带来了一大袋水果和坚果,苏曼背着相机,一边给大家拍照,一边送上新年祝福。
小满的书店里摆了几张桌子,大家把带来的食物都摆上去,酱鸭、卤味、腊肉萝卜、糖糕、年糕、水果、坚果……满满一桌子,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孩子们围在桌子旁,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各种好吃的,时不时伸手想拿,被大人轻轻拍了下手,便不好意思地缩回手,咯咯地笑着。
李爷爷最后到的,手里拿着一个卷轴,笑着走进来:“给大家拜年啦!”他展开卷轴,上面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青瓦同春”,“这是我特意为咱们青瓦巷写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万事顺意!”
“好字!”大家纷纷称赞,苏曼连忙拿起相机,拍下这珍贵的一幕。
聚会开始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天。老周给大家倒上青梅酒,淡淡的酒香混合着食物的香味,让人胃口大开。李爷爷讲着过去的年俗,说以前过年的时候,孩子们会提着灯笼去挨家挨户拜年,大人会给糖或者铜钱,现在虽然简单了,但年味一点也没少。
林秀抱着孩子,和阿婆一起剪窗花,这次林秀剪得熟练多了,剪了一个又一个,有金鱼、有梅花、有福字,虽然不如阿婆剪的精致,却也有模有样。孩子们围在旁边看,也学着拿起剪刀剪起来,剪出来的东西虽然歪歪扭扭,却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苏曼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下大家欢笑的瞬间。她拍老周给大家倒酒的样子,拍李爷爷讲笑话时的神情,拍孩子们抢糖果的热闹,拍阿婆温柔地看着大家的眼神。每一张照片,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和邻里间的温情。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巷子里的红灯笼愈发明亮,远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偶尔有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烂夺目。大家围坐在一起,守着岁,聊着天,气氛热闹而温馨。
乐乐和朵朵困得打哈欠,却还是强撑着,说要等零点放烟花。阿婆给他们拿了块糖糕,让他们垫垫肚子,又给他们裹上厚厚的外套,怕他们着凉。
终于,快到零点了。大家起身来到巷口的空地上,小满拿出烟花,放在地上摆好。老周自告奋勇地去点燃,孩子们捂着耳朵,兴奋地看着。
“噼里啪啦——”随着一声巨响,烟花冲天而起,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照亮了青瓦巷的夜空,也照亮了大家的笑脸。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大人们也忍不住鼓起掌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烟花放完了,大家回到书店,一起喝了杯团圆酒。李爷爷举起酒杯:“祝咱们青瓦巷的邻里们,新的一年里,家和人顺,福寿安康!”
“干杯!”大家纷纷举起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酒杯里的青梅酒,酸甜可口,暖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阿婆看着眼前的大家,心里满是感慨。她在青瓦巷住了几十年,看着巷子里的孩子长大,看着街坊们互相扶持,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这里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着最温暖的日常。这份邻里间的温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也让这个年,过得格外有意义。
夜深了,聚会渐渐散去。大家互相道别,相约着年初一再来拜年。阿婆送大家到门口,看着大家的身影消失在巷子里的灯光下,才关上房门。
屋里静悄悄的,八仙桌上还摆着剩下的食物和酒杯,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和淡淡的酒香。阿婆坐在八仙桌旁,拿起林秀给她的红包,心里暖暖的。她打开红包,里面是一张崭新的纸币,还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阿婆,您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祝您永远健康快乐。”
阿婆看着纸条,眼眶微微湿润。她想起了林秀学剪窗花时的认真,想起了老周送来腊肉时的热情,想起了李爷爷写春联时的专注,想起了小满组织聚会时的忙碌,想起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青瓦巷最温暖的底色,也成了她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青瓦巷的每一个角落。巷子里的红灯笼依旧亮着,像一个个温暖的指引,守护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阿婆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而青瓦巷的温情,也会像这红灯笼的光芒一样,一直延续下去,温暖着每一个住在巷子里的人,一年又一年。
年初一的早上,天刚亮,阿婆就被窗外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吵醒了。她起身穿上衣服,打开门,只见巷子里已经热闹起来。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提着灯笼,挨家挨户地拜年,嘴里喊着“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大人们则笑着回应,给孩子们发着红包和糖果。
老周提着一个竹篮,第一个来到阿婆家:“阿婆,给您拜年啦!祝您新年吉祥,身体康健!”竹篮里装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这是我早上刚煮的汤圆,甜甜蜜蜜,您快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