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刚走到巷口,就见老周提着两串晒干的红辣椒和几挂大蒜,从对面走来。“阿婆,刚从春联会回来?”老周嗓门洪亮,笑着扬了扬手里的东西,“你看我这刚晒好的辣椒,红通通的,贴在门上多喜庆。李爷爷的字写得愈发精神了,给你写的春联是啥内容?”
阿婆展开手里的春联,红纸黑字,墨迹还带着淡淡的墨香:“上联是‘青瓦映春添福寿’,下联是‘邻里同心纳吉祥’,横批‘家和人顺’。”她念得慢悠悠,眼里满是笑意,“李爷爷说这联贴合咱们青瓦巷的光景,我看着也喜欢。”
“好联!”老周竖起大拇指,“字字说到心坎里了。我家那副是‘雪润门庭千般好,春回巷陌万事兴’,也透着咱们巷子里的热乎气。”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阿婆,我炖了腊肉,明儿给你送两块尝尝,蒸着吃、炒蒜苗都香。”
阿婆连忙摆手:“你总惦记着我,多不好意思。”
“这有啥,邻里街坊的,就该互相照拂。”老周说着,已经走到了自家门口,回头又喊,“明儿一早我给你送过去,可别跟我客气!”
阿婆笑着应下,继续往家走。巷子里家家户户的门上,都陆续贴上了崭新的春联,红的纸、黑的字,衬着白雪未消的屋檐,年味一下子浓得化不开。有的人家还挂起了红灯笼,灯笼上的流苏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暖黄的光晕透过薄雪,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温柔的光斑。
回到家,阿婆先把春联小心地放在八仙桌上,又找出浆糊和小刷子。她搬来一张小板凳,踩在上面,先把门框擦得干干净净,再均匀地抹上浆糊,小心翼翼地将上联贴在门框左侧。寒风偶尔从门缝里钻进来,吹得红纸微微颤动,阿婆一手按着纸,一手用刷子把边角压实,动作缓慢却格外认真。贴完下联和横批,她后退几步,眯着眼睛打量,看着红通通的春联映着青灰色的瓦檐,心里满是妥帖。
刚收拾好工具,门外就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阿婆,是我。”是林秀的声音。
阿婆打开门,见林秀怀里抱着孩子,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竹篮上盖着一块蓝印花布。“这么冷的天,怎么还抱着孩子过来了?”阿婆连忙侧身让她们进屋,顺手接过林秀手里的竹篮。
“孩子在家待不住,哭闹着要来找阿婆。”林秀笑着把孩子放在炕边,让他靠着枕头坐好,“我给您做了些年糕,还有一小罐豆沙馅,您蒸着吃,甜滋滋的,过年就得吃点甜的。”
阿婆掀开蓝印花布,竹篮里整齐地码着几块白胖的年糕,旁边是一个陶瓷小罐,盖子一打开,甜糯的豆沙香就飘了出来。“你这手艺越发好了,看着就好吃。”阿婆拿起一块年糕,轻轻捏了捏,软乎乎的,“快坐下烤烤火,外面多冷。”
林秀在炕边坐下,伸手摸了摸炕沿,暖暖的:“阿婆您总是把炕烧得这么暖和。对了,我今天跟着您学剪的窗花,回家贴在窗户上,我家那口子说好看得很,还说要我再跟您学学,剪几个贴在孩子的床头。”
“想学就教你,这剪窗花的手艺,就得有人传下去。”阿婆笑着说,从柜子里翻出一沓彩纸和一把磨得锃亮的小剪刀,“你看,这是我特意留的大红纸,剪出来的窗花最喜庆。咱们先剪个简单的‘年年有余’,你跟着我学。”
阿婆先把红纸对折,再对折,用剪刀在折好的纸上轻轻勾勒,剪刀开合间,纸屑簌簌落下。不过片刻,她展开红纸,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金鱼就出现在眼前,鳞片层层叠叠,尾巴翘得高高的,眼里还剪了一个小小的圆,透着灵气。
林秀看得眼睛发亮:“阿婆,您剪得真好看!我来试试。”她拿起剪刀,学着阿婆的样子对折纸张,可剪刀在手里却不听使唤,剪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展开一看,小金鱼的尾巴都剪豁了口。“哎呀,怎么这么难。”林秀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别急,慢慢来。”阿婆握着她的手,手把手地教,“剪的时候手腕要稳,线条要顺着纸的纹路走,力道轻一点,慢慢剪。”在阿婆的指导下,林秀重新剪了一个,这次虽然不如阿婆剪的精致,却也有模有样。
“您看,这次好多了!”林秀兴奋地举起窗花,孩子也跟着伸手去抓,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惹得两人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天色就暗了下来。林秀抱着孩子起身告辞:“阿婆,不耽误您做饭了,我明天再来学。”阿婆送她们到门口,看着林秀抱着孩子,踩着青石板路上的残雪慢慢走远,才关上房门。
夜里,阿婆煮了几块年糕,就着豆沙馅吃,甜糯的味道在嘴里化开,暖到了心里。她坐在灯下,又拿起针线,继续给林秀的孩子织另一双虎头鞋。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巷子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静谧。
第二天一早,老周果然提着一块腊肉来了,还带来了一小袋自己磨的糯米粉。“阿婆,这腊肉是我腊月里腌的,晒了半个多月,香得很。”老周把腊肉放在案板上,“糯米粉您留着,想吃汤圆了就自己搓,方便得很。”
阿婆再三道谢,留老周喝了杯热茶。老周坐了一会儿,说还要去给李爷爷送腊肉,便起身走了。阿婆看着案板上的腊肉,肥瘦相间,油光锃亮,心里盘算着,等除夕那天,切几块和萝卜一起炖,再给街坊们分点尝尝。
上午,小满骑着自行车来了,车筐里放着一个大红的福袋,还有几本崭新的笔记本。“阿婆,这是给您的福袋,里面装着花生、瓜子和糖果,都是我特意挑的,您闲了的时候吃。”小满把福袋递给阿婆,又拿出笔记本,“这几本笔记本,是给乐乐和朵朵的,让他们过年的时候写写画画。”
“你总是想得这么周到。”阿婆接过福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花生饱满,糖果五颜六色,透着喜庆的味道。
“应该的呀。”小满笑着说,“对了阿婆,除夕晚上,书店打算办一个小聚会,街坊们都来凑凑热闹,一起守岁。我准备了些零食和饮料,还买了烟花,等零点的时候,咱们一起在巷口放烟花,热热闹闹迎新年。”
“好啊,”阿婆点点头,“这样过年才有意思。我到时候给孩子们炸点糖糕,让大家尝尝。”
小满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您炸的糖糕最好吃了,又香又甜,乐乐和朵朵上次还跟我念叨呢。”
两人聊了一会儿,小满说还要去通知其他街坊,便骑着自行车走了。阿婆把福袋里的花生瓜子倒出来,装在一个竹篮里,放在八仙桌上,又把给乐乐和朵朵的笔记本收好,打算下午给他们送过去。
下午,阿婆提着笔记本,慢悠悠地往乐乐家走。巷子里的雪已经融化了不少,露出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踩上去有些滑。老槐树的枝丫上,挂着的冰棱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偶尔有冰棱子掉落,砸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走到乐乐家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欢快的笑声。阿婆敲了敲门,乐乐和朵朵一下子就跑了出来:“阿婆!”两个孩子围着阿婆,叽叽喳喳地说着话。
“阿婆给你们带了礼物。”阿婆把笔记本递给他们,“这是小满姐姐给你们买的,你们可以在上面画画、写字。”
“谢谢阿婆!谢谢小满姐姐!”乐乐和朵朵接过笔记本,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忙翻开来看,笔记本的封面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里面是干干净净的白纸。
乐乐的妈妈从屋里走出来,笑着说:“阿婆快进屋坐,外面冷。”她给阿婆倒了杯热水,“您真是太疼这两个孩子了,总给他们带礼物。”
“孩子们乖巧,我喜欢。”阿婆笑着说,“对了,除夕晚上小满的书店有聚会,一起守岁,你们一家也来呀。”
“好啊,我们正说除夕晚上怎么过呢,这样正好,热热闹闹的。”乐乐的妈妈高兴地说,“我到时候做点拿手的酱鸭,带过去给大家尝尝。”
阿婆又坐了一会儿,叮嘱孩子们走路小心,别滑倒了,才起身离开。她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路过张启明的修表店,看到张启明正在擦拭他的木质招牌,“启明修表”四个字被擦得油光发亮。
“张师傅,忙着呢?”阿婆笑着打招呼。
张启明抬起头,笑着说:“阿婆,您路过啊。这招牌有些灰,擦干净了,过年也显得精神。”他放下抹布,“您这是要回家?”
“是啊。”阿婆点点头,“跟你说个事儿,除夕晚上小满的书店有守岁聚会,你也来呀。”
“当然来!”张启明爽快地答应,“我早就听说了,小满都跟我说了。我到时候带点水果和坚果,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他顿了顿,又说,“阿婆,您的虎头鞋织好了吗?我上次见您还在织呢。”
“快了,就差几针了。”阿婆笑着说,“等织好了,让你看看。”
两人又聊了几句,阿婆便继续往家走。回到家,她找出面粉和红糖,开始准备炸糖糕的食材。她把面粉倒进盆里,加入温水,慢慢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等面团发酵好后,她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圆形,包上红糖馅,再捏紧收口,搓成圆球状。
炸糖糕的时候,厨房里弥漫着香甜的味道。阿婆把油倒进锅里,等油热了,把包好馅的面团一个个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沥干油分。刚炸好的糖糕,外皮酥脆,里面软糯,咬一口,甜滋滋的红糖馅流出来,烫得人直呼气,却越吃越香。
阿婆炸了满满一大盘糖糕,留了一些自己吃,剩下的用干净的油纸包好,打算除夕晚上带去聚会。她又想起苏曼,苏曼这些天一直在忙着整理照片,肯定没好好吃饭,便装了一小袋糖糕,打算给苏曼送过去。
走到苏曼住的院子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相机快门的声音。阿婆敲了敲门,苏曼的声音传来:“请进。”
阿婆推开门,见苏曼正坐在桌子前,对着电脑整理照片,桌子上摆满了打印出来的照片,都是青瓦巷的邻里和风景。“苏曼,忙着呢?”
苏曼抬头看到阿婆,连忙站起来:“阿婆,您怎么来了?快坐。”她给阿婆搬了把椅子,“外面冷,您怎么不多穿点?”
“不冷,我穿得厚。”阿婆笑着把糖糕递给她,“这是我刚炸的糖糕,你尝尝,垫垫肚子。”
苏曼接过糖糕,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面而来,她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真好吃!阿婆,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她一边吃,一边给阿婆看电脑里的照片,“您看,这是春联会那天拍的,李爷爷写春联的样子多精神,还有林秀学剪窗花的认真劲儿,乐乐和朵朵剪得歪歪扭扭的小兔子,都特别可爱。”
阿婆凑过去看着照片,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笑得格外灿烂,浓浓的年味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拍得真好,把咱们青瓦巷的年味儿都拍下来了。”阿婆笑着说。
“我打算把这些照片做成一本厚厚的相册,作为青瓦巷的新年纪念,等年后送给每个人。”苏曼笑着说,“对了阿婆,除夕晚上的聚会,我肯定会去,到时候多拍点照片,记录下大家守岁的样子。”
“好啊,”阿婆点点头,“你可得多拍点,留着以后慢慢看,都是珍贵的回忆。”
阿婆在苏曼那里坐了一会儿,看到苏曼忙着整理照片,便不打扰她,起身告辞。苏曼送她到门口,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糖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