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吹过青瓦巷,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掠过老槐树的枝丫。阿婆裹紧了深蓝色的棉袄,脖子上那条浅灰色的围巾是小满送的,暖意顺着脖颈蔓延开来。她坐在巷口的藤椅上,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给林秀的小儿子织一双虎头鞋。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把碎金。
“阿婆,晒太阳呢?”张启明推着修表工具箱从巷口走过,看到阿婆便笑着打招呼。他的修表店就在巷口拐角,木质的招牌上“启明修表”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发亮,却依旧清晰。
阿婆抬头笑了笑,停下手里的针线:“是啊,这天儿虽冷,太阳倒暖和。你这是要去店里?”
“嗯,昨晚李爷爷说他的老怀表慢了,让我去看看。”张启明指了指工具箱,“对了阿婆,林秀说您教她织的毛衣快收尾了,她高兴得很,说要给您织条围巾呢。”
阿婆心里一暖,嘴角的笑意更浓了:“那孩子心灵手巧,一教就会。不用给我织围巾,我这儿有小满送的,暖和得很。”正说着,林秀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阿婆,我把织好的毛衣带来给您看看。”林秀把竹篮放在阿婆身边的石桌上,从里面拿出一件小小的粉色毛衣,针脚细密均匀,领口还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您看看合不合身,要是哪里不好,我再改。”
阿婆接过毛衣,轻轻摩挲着柔软的毛线,眼里满是赞许:“真好看,针脚比我织的还整齐。这梅花绣得也俏,孩子穿上肯定好看。”她抬头看向林秀,“辛苦你了,织得这么好。”
林秀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您教得好。对了阿婆,这是我做的豆沙包,您尝尝。”她从竹篮里拿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热乎乎的豆沙包,散发着淡淡的甜香。
阿婆接过油纸包,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而不腻的豆沙在舌尖化开:“真好吃,比外面买的还香。你这手艺真好。”
两人正说着话,巷口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乐乐和朵朵背着书包跑了过来,脖子上围着厚厚的围巾,小脸冻得通红。“阿婆!林秀阿姨!”乐乐挥舞着手里的画纸,“我们今天在学校得了小红花!”
朵朵也举起画纸,上面画着青瓦巷的雪景,虽然只是想象中的场景,却画得生动可爱:“阿婆,我画的是冬天的青瓦巷,等下雪了,我们一起堆雪人好不好?”
阿婆笑着点头:“好啊,等下雪了,阿婆陪你们堆雪人,还要给雪人围上围巾呢。”她从口袋里掏出两颗橘子,递给两个孩子,“刚剥好的,甜着呢,吃了解渴。”
乐乐和朵朵接过橘子,剥开皮大口吃了起来,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淌。“阿婆,橘子真甜!”朵朵含糊不清地说,眼睛亮晶晶的。
林秀看着孩子们的样子,笑着说:“这俩孩子,跟小馋猫似的。阿婆,我得回家做饭了,明天再来看您。”她拿起竹篮,跟阿婆道别后,便朝着巷子里走去。
阿婆看着林秀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虎头鞋,心里满是踏实。这时,苏曼扛着相机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阿婆,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拍的‘青瓦巷的秋阳’在摄影比赛中获奖了!”
阿婆惊喜地抬起头:“真的?那太好了!苏曼,你真厉害。”
苏曼把相机递到阿婆面前,屏幕上是那张获奖照片:阿婆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橘子,阳光洒在身上,背景是落着黄叶的老槐树,画面温暖而治愈。“评委说这张照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特别打动人。”苏曼的眼里闪着光,“我还把‘青瓦巷的邻里’系列照片整理成了一本相册,打算送给巷子里的每个人。”
阿婆看着照片,心里暖暖的:“真好,这都是你用心拍出来的。青瓦巷因为你,多了这么多珍贵的回忆。”
苏曼在阿婆身边坐下,打开相机,翻出几张新拍的照片:“阿婆,您看,这是我昨天拍的巷口晨雾,还有张师傅修表的样子,是不是很有感觉?”她顿了顿,又说,“我打算开春后,拍一组‘青瓦巷的春天’,记录下老槐树发芽、巷子里花开的样子。”
阿婆点点头:“春天好啊,万物复苏,巷子里又会热热闹闹的。到时候,我带你去看巷尾的那株玉兰花,开得可好看了。”
两人聊着天,不知不觉太阳就西斜了。苏曼起身道别:“阿婆,我得去书店整理照片了,改天再来看您。”阿婆送她到巷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才慢慢回到藤椅上,继续织虎头鞋。
没过几天,天空真的飘起了雪花。起初是小小的雪粒,后来变成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给青瓦巷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纱。青石板路被白雪覆盖,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槐树的枝丫上积满了雪,像开出了一朵朵白色的花;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盖着一层白雪,远远望去,一片银装素裹。
阿婆一早醒来,看到窗外的雪景,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穿上厚厚的棉袄,戴上小满送的围巾和自己织的手套,推开门走了出去。巷子里已经有不少街坊在赏雪了,李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雪景,嘴里念叨着:“瑞雪兆丰年啊,明年又是个好年成。”
老周推着小推车从巷子里走过,车上的锅里冒着热气:“阿婆,李爷爷,快来喝碗热姜汤,暖暖身子!”他的小推车上放着一口大锅,里面煮着姜汤,还放了红枣和桂圆,香气四溢。
阿婆和李爷爷走了过去,老周给他们各盛了一碗姜汤。阿婆喝了一口,辛辣的暖意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身上的寒气瞬间消散了不少。“老周,你有心了。”阿婆笑着说。
“应该的,这么冷的天,喝点姜汤驱驱寒。”老周笑着说,“等会儿雪小了,我再去买点羊肉,晚上煮羊肉汤,大家一起来我家喝。”
街坊们纷纷响应,都说晚上要去老周家喝羊肉汤。这时,乐乐和朵朵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和手套,跑了过来:“阿婆,我们堆雪人吧!”他们手里拿着小铲子和小桶,兴奋地看着阿婆。
阿婆点点头:“好啊,我们就在巷口的空地上堆雪人。”她和两个孩子一起,用铲子铲起雪,堆成了一个大大的雪人。乐乐去找了两颗黑色的纽扣当雪人的眼睛,朵朵从家里拿来了一根胡萝卜当雪人的鼻子,阿婆则把自己的一条旧围巾围在了雪人的脖子上。
雪人堆好了,圆滚滚的身子,圆圆的脑袋,戴着围巾,看起来可爱极了。街坊们都围过来看,纷纷称赞雪人堆得好。张启明拿出手机,给雪人和大家拍了一张合影,笑着说:“这张照片一定要放进苏曼的相册里,太有纪念意义了。”
晚上,老周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的。老周煮了一大锅羊肉汤,还做了不少配菜,街坊们都带来了自己做的菜,摆了满满一桌子。院子里生了一盆炭火,熊熊燃烧的火焰驱散了寒意,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
阿婆坐在桌子旁,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街坊们,心里满是幸福。张启明给阿婆盛了一碗羊肉汤,里面有大块的羊肉和萝卜:“阿婆,多喝点,补补身子。”
阿婆接过汤碗,喝了一口,鲜美的汤汁在舌尖化开:“老周的手艺真好,这羊肉汤真鲜。”
老周笑着说:“阿婆喜欢就多喝点,锅里还有很多。”他又给其他人盛了汤,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乐乐和朵朵吃完饭后,在院子里追逐打闹,雪花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衣服上,像撒了一层碎钻。苏曼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着照片,记录下这温馨的场景。“这些照片一定会成为‘青瓦巷的邻里’系列里最珍贵的一部分。”苏曼笑着说。
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街坊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阿婆走在回家的路上,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巷子里的灯光暖黄,照亮了她回家的路。她抬头看着天空,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心里却暖烘烘的。
雪停后,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阿婆像往常一样,坐在巷口的藤椅上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继续织虎头鞋。这时,小满骑着自行车从巷口过来,车筐里放着几本书和一个包裹。
“阿婆,我来看您了!”小满停下车,把自行车放在路边,拿起包裹走到阿婆面前,“这是我给您买的热水袋,冬天冷,您放在怀里暖暖手。”
阿婆接过热水袋,心里暖暖的:“小满,你总是这么贴心。不用给我买这些,我不冷。”
“您拿着吧,天气这么冷,有个热水袋方便。”小满笑着说,又从车筐里拿出一本书,“这是我给您找的《民间故事集》,里面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您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
阿婆接过书,摸着书的封面,心里满是感动:“谢谢你,小满。我正想找点书看看呢。”她抬头看向小满,“书店最近忙不忙?”
“挺忙的,很多人来买年货和新书。”小满坐在阿婆身边的石凳上,“对了阿婆,春节的时候,书店打算办一个‘邻里春联会’,邀请巷子里的街坊们一起写春联、剪窗花,您要不要来参加?”
阿婆笑着点头:“好啊,我小时候跟着我娘学过剪窗花,虽然很多年没剪了,但应该还记得一些。”
“那太好了!”小满兴奋地说,“到时候我们一起剪窗花,贴在书店和巷子里的家家户户,肯定特别热闹。”
两人正说着话,林秀抱着孩子走了过来。孩子穿着阿婆织的虎头鞋和林秀织的粉色毛衣,小脸圆圆的,可爱极了。“阿婆,您看,孩子穿上您织的虎头鞋,多精神。”林秀笑着说,把孩子递到阿婆面前。
阿婆接过孩子,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阿婆,伸出小手想去抓阿婆手里的针线。“这孩子真乖。”阿婆笑着说,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虎头鞋穿着合脚吗?”
“合脚,正好。”林秀笑着说,“孩子特别喜欢,穿上就不愿意脱下来了。”她顿了顿,又说,“阿婆,春节的时候,我想跟您学剪窗花,给孩子剪几个小兔子,您看行吗?”
“当然行。”阿婆笑着说,“等过几天,我把剪窗花的工具找出来,教你剪。”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节越来越近了,青瓦巷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街坊们都在忙着办年货、扫房子,巷子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阿婆也开始准备春节的东西,她剪了很多窗花,有小兔子、小老虎、水仙花,还有“福”字,一个个栩栩如生。
腊月二十八那天,小满的书店里举办了“邻里春联会”。街坊们都来了,张启明带来了笔墨纸砚,李爷爷写得一手好字,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副副春联;林秀跟着阿婆学剪窗花,虽然剪得还不太熟练,但脸上满是认真;乐乐和朵朵拿着彩纸,在一旁学着剪小兔子,虽然剪得歪歪扭扭,但也别有一番趣味;苏曼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着照片,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
阿婆剪了一幅大大的“福”字窗花,贴在了书店的窗户上,红色的窗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喜庆。“阿婆,您剪的窗花真好看!”小满笑着说,“我要把您剪的窗花贴在书店的每个窗户上。”
阿婆笑着说:“喜欢就好,过年就要有个过年的样子。”
春联会结束后,街坊们都拿着自己写的春联和剪的窗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阿婆也拿着几副李爷爷写的春联,慢慢往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