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武城城守王建伟被士兵带走了,明日便是他被斩首示众之时。他所犯的乃是造反大罪,不肯投降自然只有死路一条,而这也正是端亲王杀鸡儆猴、震慑其他参与造反官员的手段。
大公子周杰心急如焚地率领着五万援军疾驰而去,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昌武城。
眼看着目的地就在眼前,周杰心中涌起一股期待,希望能够及时赶到昌武城,解其之围。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就在他们即将抵达昌武城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昌武城已经被端亲王攻破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周杰惊愕不已。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一时间竟有些茫然失措。
但是,周杰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他迅速冷静下来,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命令:“全军听令,立即改变行军方向,退守昌南城!”
尽管周杰做出了这个决定,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焦虑。他知道,驻守昌南城恐怕也难以抵挡住端亲王的猛烈进攻。
然而,如果此时选择撤退,他们只能退守荣城。而一旦肖阳在那里战败,敌军就会形成三路合围之势,荣城将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必然是一败涂地。
周杰眉头紧蹙,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
首先,他立刻派遣信使快马加鞭,将昌武城失陷的消息火速传递给远在荣城的父王,让他提前做好死战的准备。
同时,周杰下令军队在行军途中,尽可能地抢夺附近村庄以及县城的粮食,以确保守城期间有足够的物资供应。这虽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至少可以暂时缓解燃眉之急。
在这紧要关头,周杰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却毫不退缩,坚定地指挥着军队,为保卫荣城而战。
端亲王在收到许世昌的信件后,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此时不宜让许世昌继续贸然推进,以免陷入敌人的陷阱。
于是,他果断地回信给许世昌,指示他只需拖住敌人的兵马即可,不必强行进攻。
同时,端亲王还叮嘱许世昌要伺机而动,一旦发现敌人有撤退的迹象,便可立刻发动攻击追击敌人。
端亲王并未急于对昌南城发起进攻,因为他早已得知周杰已退兵驻守昌南城。他与许世昌吸引敌人兵力的举动,实际上是为了给李天魁减轻压力。
此刻,端亲王正焦急地等待着李天魁那边的消息,希望他能顺利完成任务。
李天魁在成功占领鹏城后,并未掉以轻心。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派出了大量探子进行侦查。
李天魁特别担心荣亲王会在自己军队附近设伏,于是命令探子三次深入大西山,仔细探查是否有敌人的埋伏。
经过整整七天的严密侦查,李天魁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情报:大西山并无敌人的埋伏。他当机立断,立刻下达命令,全军向荣城进发,务必与端亲王配合,共同攻克荣城。
在通往荣城的宽阔官道上,李天魁率领着他的军队如疾风般疾驰而过。马蹄声如雷,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一条滚滚的黄龙。
李天魁端坐在战马上,目光如炬,他紧紧盯着前方,心中暗自思忖着行程安排。突然,他转头问身旁的副将:“天黑之前,我们能否顺利通过大西山?”
副将一脸凝重地回答道:“将军,以目前的速度来看,即便我们马不停蹄,抵达大西山时恐怕也已夜幕降临。夜间穿越那片山脉实在太过危险,我建议我们在此稍作休整,待明日天亮后再行通过,这样会更为安全。”
李天魁略作思考,觉得副将所言不无道理,但他心中仍有些许疑虑。他果断下令道:“立刻派遣探子前去大西山,务必再次探明那里的情况,不得有丝毫差错!”
副将领命后,迅速派出了一百多名训练有素的探子,如飞鸟般四散而去,消失在官道尽头。
这些探子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大西山的地形、路况以及是否有敌人埋伏等情况。
肖阳站在不远处,目睹着探子们远去的身影,不禁感叹道:“李天魁此人真是谨慎至极啊,对大西山的侦查竟然如此频繁,一天之内竟多达五六次。”
站在肖阳身旁的一名探子接口道:“将军,李天魁今晚便能抵达大西山。他不仅派出大量探子,还不断地对大西山进行侦查,显然对那里的情况极为重视。还好我们提前撤离了大西山,否则恐怕会被他的大军发现。”
肖阳在接到伏击李天魁军队的命令后,毫不犹豫地率领着自己的队伍迅速离开了大西山。
毕竟,李天魁可是镇守定西关多年的名将,他又怎么可能猜不到大西山会有埋伏呢?
于是,李天魁将计就计,决定在进入大西山的入口处设下埋伏,等待着肖阳的军队自投罗网。
李天魁对大西山进行了多次谨慎的侦察,再三确认这里确实没有任何埋伏后,他心中的疑虑才稍稍减轻了一些。
最终,他下定决心,要在今夜率领军队穿越这座大山,然后在明日一举攻占定安城。
夜幕渐渐降临,李天魁的军队一路马不停蹄地急行军,终于快要抵达大西山了。李天魁见士兵们都疲惫不堪,便下令让他们稍作休息,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
就在这时,副将匆匆跑了过来,向李天魁报告道:“将军,探子刚刚又去侦查了一次,确定大西山绝对没有埋伏。”
李天魁听后,心中的不安却并未完全消除,他皱起眉头说道:“我还是觉得有些心神不宁,总感觉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真是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