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非遗:雪梨膏、竹木雕刻、六合拳与茶粥的文化图谱
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非遗文化如同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既镌刻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密码,又跃动着现代生活的创新脉搏。雪梨膏制作技艺、竹木雕刻工艺、六合拳武术文化与茶粥饮食传统四项非遗项目,以独特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共同构筑起临城地域文化的多元图景。
一、雪梨膏:太行山间的“润肺良方”
千年传承的草本智慧
临城雪梨膏源于唐代医书《食疗本草》的梨膏方,历经宋元明清的医家改良,形成以“赵州雪花梨”为核心原料的独特配方。
赵州雪梨因临城西部丘陵区沙质土壤与充足光照,果肉洁白如玉、汁多味甜,富含果酸、维生素及矿物质,成为制作雪梨膏的上乘之选。
核心工艺流程:
选果清洗:剔除腐烂、虫蛀果实,以流动水冲洗表面杂质。
榨汁过滤:机械榨汁后经三层纱布过滤,去除果渣保留纯汁。
浓缩熬制:铜锅文火慢熬8小时,期间加入川贝、枇杷叶、罗汉果等中药材,不断搅拌防止焦糊。
收膏成型:待汁液浓稠如蜜时,倒入陶罐自然冷却,形成琥珀色膏体。
药食同源的现代转化
临城雪梨膏以“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着称,尤其适合雾霾天气或长期用嗓人群。
第六代传承人张立军创新推出“便携装”与“低糖款”,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量达5吨。
2023年,该技艺入选邢台市市级非遗名录,其生产作坊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游客可现场观看熬制过程并体验dIY制作。
二、竹木雕刻:指尖上的太行美学
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蜕变
临城竹木雕刻起源于明清时期,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与匠人智慧碰撞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早期以农具、家具雕刻为主,如锄头柄上的云纹、木凳腿的兽首,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
民国后,随着文人雅士的参与,雕刻题材扩展至山水、花鸟、人物,形成“写意与工笔结合”的风格。
技艺特点:
选材考究:竹材以三年生毛竹为佳,木质则偏好枣木、核桃木的坚硬纹理。
工具精巧:刻刀分圆刀、平刀、斜刀,配合砂纸、木锉完成从粗坯到细刻的过渡。
技法多样:浮雕、透雕、圆雕并用,如“竹节笔筒”采用镂空透雕,展现竹叶的层次感。
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实践
临城县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河北美术学院开设雕刻工作坊,培养青年匠人30余名。
作品《太行秋韵》竹雕摆件获河北省文创大赛金奖,其以层叠的刀法刻画出太行山的梯田与红叶,被河北博物院收藏。
同时,雕刻技艺与雪梨膏包装结合,推出竹制礼盒,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三、六合拳:刚柔并济的武学密码
南北交融的武术流派
六合拳源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六合大法”,清末传入临城后与当地查拳、华拳融合,形成“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独特体系。
其动作刚劲有力,步法灵活多变,尤以“六合刀”“六合枪”器械套路闻名。
传承脉络:
家族传承:临城六合拳以李氏家族为核心,第五代传人李建华自幼随父习武,精通拳术与器械。
社会传播:通过开办武馆、参与武术节庆,吸引青少年学员200余名,部分学员在省级武术比赛中获奖。
文化研究:与邢台学院合作挖掘六合拳历史,出版《临城六合拳谱》,系统整理拳理与技法。
武医结合的养生智慧
六合拳强调“以武强身、以医养性”,其训练体系包含站桩、套路、对练三部分。
站桩功可调理气血,套路练习增强协调性,对练则培养应变能力。
李建华将六合拳动作改编为健身操,在社区推广,使非遗从“小众技艺”转变为“大众健康方式”。
四、茶粥:农耕社会的饮食记忆
粗粮细作的生存智慧
临城茶粥源于明清时期,当地农民为应对粮食短缺,将高粱、小米与茶叶同煮,形成“茶香裹腹、粥润肠胃”的独特吃法。
茶叶选用太行山野生酸枣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静安神功效;
谷物则以本地红高粱为主,其粗纤维促进消化。
制作技艺:
备料:高粱米浸泡2小时,酸枣叶晒干后揉碎。
煮制:铁锅加水烧开,先下高粱米煮至半熟,再加入茶叶碎与小米,文火慢炖1小时。
调味:起锅前撒少许盐,增添风味。
从日常饮食到文化符号
茶粥曾是临城百姓的“救命饭”,如今成为体验农耕文化的载体。
县文化馆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组织学生亲手煮茶粥,了解粮食来之不易。
同时,茶粥与雪梨膏搭配,形成“润肺套餐”,在旅游季供游客品尝,年接待量超万人次。
五、非遗保护的四维路径
技艺传承的“活态化”
临城县建立“非遗传承人+学校+企业”模式,如雪梨膏技艺进入中小学劳动课,竹木雕刻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六合拳在社区开设免费教学点,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目标。
产业赋能的“品牌化”
通过注册“临城雪梨膏”“太行竹雕”等地理标志,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辨识度。
2024年,雪梨膏产业带动周边梨农增收200万元,竹木雕刻作坊年产值突破50万元。
文化传播的“数字化”
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六合拳套路、茶粥煮制过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万次。
县图书馆推出“非遗数字资源库”,收录雪梨膏古方、竹雕图案等资料,供研究者远程查阅。
社区参与的“常态化”
每年举办“非遗文化节”,设置雪梨膏熬制大赛、竹雕创意展、六合拳表演等环节,吸引数万名游客参与。
茶粥制作技艺通过“传承人带徒”模式,培养年轻厨师20余名,确保技艺不失传。
结语
临城县的非遗项目,是太行山文化基因的鲜活表达。
雪梨膏的甘甜、竹木雕刻的精巧、六合拳的刚劲、茶粥的质朴,共同勾勒出临城人“敬天惜物、刚柔并济”的精神品格。
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
它们不仅是临城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