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非遗:压榨花生油、酸枣叶茶与铁锅炖的文化密码
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非遗文化如同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息。其中,田氏压榨花生油制作技艺、酸枣叶茶传统制作技艺与铁锅炖烹饪技艺三项非遗项目,以独特的工艺流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临城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田氏压榨花生油:古法匠心与现代产业的交融
百年传承的工艺精髓
田氏压榨花生油制作技艺源于临城县中驾廻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以前。
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沙质土壤富含铁、磷、钾等元素,孕育出高油酸花生这一特色品种。
技艺传承以村办集体企业——中驾廻村榨油厂为核心,历经大石碾轧油、木榨榨油、液压榨油到螺旋榨油机的设备迭代,始终坚守“纯物理压榨”的古法精髓。
核心工艺流程:
精选原料:剔除破损、霉变花生,确保原料新鲜饱满。
脱壳破碎:机械脱壳后粉碎成花生碎,提升出油效率。
蒸锅蒸制:铁网蒸单隔水蒸熟,锁住花生香气。
炒锅炒制:文火翻炒至香味浓郁,此步骤直接决定出油率与风味。
装饼压榨:油纸包裹油饼,液压机挤压出油,保留天然营养成分。
过滤包装:现代过滤技术替代自然沉淀,成品色泽清亮、香醇持久。
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
中驾廻村榨油厂通过“非遗+产业”模式,带动特色种植1800亩,解决126名贫困人口就业,年增村集体收入8万元以上。
产品通过线下超市、粮油店及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其高油酸花生油因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2024年,该技艺入选临城县第九批县级非遗名录,标志着传统工艺从家庭作坊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型。
二、酸枣叶茶:太行山间的“安神仙草”
药食同源的自然馈赠
酸枣全身是宝,其叶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三萜烯酸及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静安神、调节血压、延缓衰老的功效。
临城酸枣叶茶以野生酸枣树嫩芽为原料,采摘于4-6月,经清洗、杀青、揉捻、炒制、包装等六道工序制成。
制作技艺亮点:
适时采叶:嫩芽效果最佳,过晚则品质下降。
杀青工艺:200c斜锅炒制或沸水焯烫,保留叶片活性成分。
揉捻定型:轻-重-轻手法推滚,形成细条状叶形。
文火复炒:初炒去涩,复炒增香,最终叶底碧绿匀齐。
现代养生的文化符号
酸枣叶茶被誉为“天然催眠剂”,睡前饮用可缓解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全天候饮用有助于降低血压。
其汤色黄绿明亮、麦香醇厚,入口初涩后甜,成为都市高压力人群的养生首选。
第六代传承人米耀坤创新研发酸枣红茶,结合现代发酵技术,拓展了非遗产品的市场边界。
三、铁锅炖:农耕文明的烟火记忆
从民间灶台到非遗体验
临城铁锅炖虽未直接入选非遗名录,但其烹饪技艺深深植根于北方农耕文化。
传统铁锅炖以柴火为热源,大铁锅为器具,通过长时间慢炖使食材充分入味。
临城周边邢台市的“村职书铁锅炖”等餐饮品牌,将东北元素与本地食材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
核心烹饪特点:
食材多样:鱼、鸡、鹅、排骨等主料搭配干豆角、粉条、玉米饼等配菜。
口味定制:辣度可选,炖煮20分钟后肉质酥烂、香气四溢。
环境营造:红绿大花布、东北二人转表演,还原北方乡村生活场景。
非遗活化的创新路径
尽管临城县柴火铁锅炖个体工商户已注销,但铁锅炖文化通过餐饮连锁、文化节庆等形式持续传承。
例如,邢台市信都区的“村职书”品牌以人均50元的亲民价格,吸引大量游客体验“围锅而食”的社交乐趣,成为非遗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典范。
四、非遗保护的三重维度
技艺传承的“活态化”
临城县通过建立非遗专家库、举办评审会、公示保护名录等措施,构建起“政府主导+专家指导+传承人实践”的保护体系。
例如,田氏压榨花生油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王建国,在保留古法核心的同时,引入螺旋榨油机提升效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产业赋能的“可持续性”
中驾廻村榨油厂年产值突破百万元,酸枣叶茶通过电商平台年销数千斤,铁锅炖餐饮品牌带动周边就业,证明非遗保护需与市场需求结合。
临城县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品牌推广等政策,推动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资源”。
文化认同的“社区化”
非遗传承深入乡村社区,如酸枣叶茶制作技艺通过“传承人+农户”模式,带动山区妇女采摘加工;
铁锅炖文化通过节庆活动、美食体验课等形式,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结语
临城县的非遗项目,既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田氏压榨花生油的匠心坚守,到酸枣叶茶的养生创新,再到铁锅炖的烟火温情,它们共同诠释了“非遗保护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激活未来”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承载着临城记忆的文化基因,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