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非遗三绝:秧歌戏、招子鼓与泽畔抬阁的文化密码
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三朵非遗奇葩——秧歌戏、招子鼓与泽畔抬阁,以独特的艺术形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筑起冀南大地的精神图谱。它们或以婉转的唱腔诉说人间悲欢,或以豪放的鼓点激荡山河气魄,或以惊险的表演演绎神话传奇,成为隆尧文化最具辨识度的符号。
一、秧歌戏:太行山麓的“活态史诗”
千年流变的艺术基因
隆尧秧歌戏源于明末清初,由古代劳动人民插秧劳作时的“稻歌”演变而来。
嘉庆年间,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逐渐组班登台,形成完整的戏曲体系,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向市民文化的转型:从田间地头的即兴演唱,到庙会舞台的固定演出;从单一声部的徒歌干唱,到文武场伴奏的完善;从生活小戏的朴素表达,到历史剧目的深刻演绎。
艺术特质:
行当齐全:生、旦、净、丑角色分明,表演程式兼具京剧的严谨与地方戏的灵活。
剧目丰富:传统剧目达200余出,既有《打金枝》《铡美案》等历史大戏,也有《小借年》《王小赶脚》等生活小戏。
语言鲜活:唱词道白采用隆尧方言,俚语俗谚信手拈来,如“这碗菜咸得能齁死驴”等台词,充满生活气息。
伴奏简易:早期仅用鼓、锣、镲、梆子伴奏,后加入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形成“文场主旋律,武场节奏”的特色。
传承中的创新密码
2006年,隆尧秧歌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承人探索出“守正创新”的路径:
剧目革新:新编现代戏《杏花雨》融入脱贫攻坚主题,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传播破圈:通过抖音直播演出,单场观看量超10万人次,吸引年轻观众。
教育传承:在隆尧县中小学开设秧歌戏社团,培养“10后”小演员,确保技艺不断代。
二、招子鼓:滏阳河畔的“鼓韵雄风”
从防洪号令到艺术瑰宝
招子鼓盛行于隆尧县滏阳河、澧河和午河流域,明代永乐年间已形成完整表演体系。
其起源与当地水患密切相关:古代民众用鼓声召集治水,后逐渐演变为节庆活动中的艺术表演。
鼓手背上插着的五尺高“鼓招子”(木棍顶端扎彩色鸡毛掸子),既是道具,更是力量与美的象征。
艺术精髓:
动作豪放:以“小踩步”“蹲步”为基础,鼓招子随节奏大幅度摆动,配合小彩绸和小响铃,形成“人鼓合一”的视觉冲击。
队形多变:包括“二龙出水”“五股穿心”“龙盘柱”等20余种阵型,表演时鼓声铿锵如雷,动作整齐如一。
鼓谱丰富:有“凤凰三点头”“乱劈柴”等30余种节奏型,可独立演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
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2008年,招子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传承团队通过“三化”策略实现破局:
表演场景化:在邢台园博园、隆尧唐祖陵等景区设立常态化演出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文创产品化:开发鼓招子模型、鼓点音乐盒等衍生品,单件产品年销售额达20万元。
国际交流化:赴新加坡、韩国参加“文化中国·非遗展演”,获外国观众“东方鼓魂”赞誉。
三、泽畔抬阁:五行八作的“空中芭蕾”
神秘传承的民间智慧
泽畔抬阁源于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
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将这一形式带入泽畔村,逐渐演绎为扛抬活人化装的神。
其制作过程充满神秘色彩:
道具保密:过去不允许外人在场观看,木制床子、铁制支架由专人看管。
演员选拔:儿童需经“面相”“体重”“胆量”三关考验,确保表演安全与效果。
剧情设计:以“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通过铁架固定演员位置,营造“凌空悬浮”的奇幻感。
艺术特色:
惊险与幽默并存:两层木制床子上,演员似立于肩上,实际由隐蔽铁架支撑,观众既为演员捏汗,又因夸张表演发笑。
多工种协作:需木匠、铁匠、画匠、乐师等“五行八作”共同完成,体现传统手工业的集体智慧。
周期性展演:每12年(龙年或虎年)表演一次,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曾大规模展演,成为时代记忆的载体。
现代社会的传承挑战与创新
2008年,泽畔抬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面对演员断层、道具老化等问题,传承人采取以下措施:
安全改良:将铁架改为轻质铝合金,增加防护垫,降低表演风险。
数字记录:用3d扫描技术保存道具结构,建立非遗数据库供后人研究。
教育渗透:在隆尧县职教中心开设抬阁制作课程,培养复合型传承人。
四、非遗保护的三重维度
政策扶持的“顶层设计”
隆尧县政府出台《非遗保护条例》,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2万元。
同时,将秧歌戏、招子鼓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实现“非遗从娃娃抓起”。
产业赋能的“市场逻辑”
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打造“隆尧三绝”文化线路:游客可先观秧歌戏演出,再赏招子鼓表演,最后体验泽畔抬阁制作。
2023年,该线路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消费1.2亿元。
社区参与的“草根力量”
泽畔村成立抬阁协会,村民自发筹资修复道具;招子鼓队在农闲时组织排练,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角。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区主导”的模式,让非遗真正扎根民间。
结语
隆尧县的秧歌戏、招子鼓与泽畔抬阁,是太行山文化基因的鲜活表达。它们或以婉转的唱腔诉说人间烟火,或以豪放的鼓点激荡山河气魄,或以惊险的表演演绎神话传奇,共同诠释了“非遗保护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激活未来”的深刻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它们不仅是隆尧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