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年1月23日,晋阳(太原)三级佛寺内,尔朱兆命人将废帝元子攸以绸带绞死。
当初,元子攸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尔朱荣扶上皇位。
而他的两位亲兄弟,彭城王元劭和元子正,随同2000多贵族和朝臣被尔朱荣下令处死,是为河阴之变。
那时他已年满21岁,有思想和主见,不甘心做尔朱家傀儡。
渐渐地,有一批宗室贵族和朝臣依附于他。
自觉翅膀够硬、但危机感更强的元子攸,在几位心腹配合下,设局杀死了尔朱荣。
杀死尔朱荣,令元子攸声誉达到巅峰,几乎得到洛阳全城人拥戴,除了尔朱氏家族。
可是他也必定遭到尔朱氏势力全面报复。
无论元子攸开出什么和解条件,尔朱氏家族都不接受,而是誓言与元子攸死磕。
最后,元子攸兵败,被俘。
从登基到被缢死,在位时间2年7个月。死时年仅24岁。
尔朱兆原本被称为率性勇将。
但他贸然处死元子攸,被天下人称为莽夫贼帅。
高欢也是这么看待他的。
高欢曾让孙腾赶去晋阳面见尔朱兆,代表自己劝说尔朱兆不要杀废帝、落得弑君恶名。
高欢这样做,不全是为尔朱兆名誉着想。
他是想在天下人面前,为自己树立一个温和中间派形象,与尔朱氏家族逐渐拉开距离。
尔朱兆杀死了元子攸,高欢感到,自己脱离尔朱家的步伐可以适当加快些了。
他召回驻扎晋州郡县关隘的三名督将:韩轨、潘乐、高隆之。
整军之后,高欢亲率5000人马北上,出发去帮助尔朱兆攻打纥豆陵布蕃。
队伍走到汾水河边,适逢河道涨水,高欢下令:队伍在南岸暂时驻扎、等待水退。
此段时间,尔朱兆率军出晋阳,北上肆州,与纥豆陵布蕃交战几次。
尔朱兆毕竟就那点能力。
他与纥豆陵布蕃的战斗,次次落败、损兵折将。
最后一路败退南撤至并州境内,驻扎在晋阳以东的乐平郡(昔阳县)休整。
高欢见火候差不多了,于是疾行军北上,赶到并州,到乐平郡与尔朱兆会合。
尔朱兆见高欢援军终于赶到,松了口气。
二人迅速交流战况,商量排兵布阵。
早年,高欢穷困没钱买马,服役时没资格当骑兵,只能做步兵,在怀朔镇城墙上执戟守城。
那时,什长刘贵对高欢很关照。
刘贵后来投靠尔朱荣,深得后者信任,成为其手下干将。
高欢就是经刘贵介绍,加入到尔朱荣集团。
尔朱荣死后,在尔朱世隆和尔朱兆之间,刘贵选择追随尔朱兆。
此时,刘贵担任汾州刺史。
这个职位,正是尔朱荣死前尔朱兆的职务,可见尔朱兆对刘贵很信任。
高欢已经派尉景找过刘贵,希望后者在六镇降户军事情上,帮忙在尔朱兆那里做铺垫工作。
刘贵答应了。
高欢见到尔朱兆,向对方请求让自己做先锋,誓要与纥豆陵布蕃决一死战。
不过,高欢提出,自己的兵力不够,希望对方调拨一部分军队归自己指挥。
两人一边吃肉喝酒,一边讨论调兵之事。
高欢提出要尔朱兆增兵,是算死了对方会同意。
因为,尔朱荣死后,尔朱兆匆忙赶到晋阳,继承了尔朱荣在并、肆二州的一切。
其中就包括3万六镇降户军及家属。
即便是在尔朱荣时代,这些降户军也不好管理,经常暴动。
尔朱荣镇压得住他们,尔朱兆可不是尔朱荣,他对六镇降户军很没把握。有事需要出动他们时,最多只带一万。
一万是尔朱兆给自己设的上限。
再多,尔朱兆感觉若是他们临阵反戈,自己搞不定。
既不能杀光他们,又不敢带着他们作战。尔朱兆觉得:自己从叔父尔朱荣那里继承的遗产里,六镇降户及家属是一项沉重的负资产。
尔朱荣经常为此事头痛,刘贵便找个机会对尔朱兆说,自己在六镇当过兵,知道一点:六镇兵最好由六镇人带。
尔朱兆明白刘贵是帮高欢说话。
他没有立即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开始考虑刘贵意思的可行性。
高欢提出,为了一举搞定纥豆陵布蕃,希望尔朱兆划拨点兵力给自己,也是掐准节点、掌握了对方心态。
最后经过交流,两人谈妥了此事:尔朱兆将并、肆二州境内的原六镇3万降户军,拨2万给高欢统领。
因为还有一万由尔朱兆自己带着。
高欢从尔朱兆手里接过调兵军令,却没有兵符。
他知道尔朱兆留了一手,于是不动声色,陪尔朱兆畅饮狂歌,将尔朱兆灌醉。
随即,他迅速赶到六镇兵军营,出示军令,宣布按天柱大将军命令接管军营。
高欢发挥自己特长,在这批六镇老乡面前,作了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讲。
主题是:牢记过去、展望未来,跟着欢哥捞世界。
六镇降户里的人,没有不知道高欢的。
有些人对他展露无限热情,有一部分持观望态度,也有小部分不以为然。
但无论是谁,他们都认为:接受高欢统率,相对于受契胡人统率,日子总会好过些。
起码,与高欢沟通起来顺畅得多。
以后几天,高欢把自己带来的5000人,加上尉景之前的1000人,与2万六镇兵打散,重新整队。
让晋州军与六镇兵混合、熟悉、搭配,进行阵法操练。
一周后,高欢请缨出战。
尔朱兆命高欢率先锋军,自己率中军,与纥豆陵布蕃在乐平郡石鼓山决战。
高欢的先锋军如狼似虎,摧枯拉朽击溃敌军。
高欢亲手将纥豆陵布蕃斩杀。
尔朱兆的中军顿时也变得无比善战,干净利落扫荡了河西贼军残兵。
这一顿操作猛如虎,解了尔朱氏老家秀容川,以及肆、并二州之困,把尔朱兆高兴坏了。
他深深感到:叔父尔朱荣当年高看高欢,确实眼光毒辣。
这样的猛人,必须成为自己兄弟。
于是,尔朱兆向高欢提出:二人结拜为兄弟。
高欢立即装出受宠若惊样子,满口答应。
二人撮土培香,发下“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誓言。
高欢不问对方年龄,直接认尔朱兆为义兄。
尔朱荣对此,也含含糊糊没有太认真。
其实,高欢比尔朱兆还大些。
高欢趁热打铁,向义兄提出:反正我是义兄手上的刀子,2万六镇兵就由小弟我帮义兄带着,随时听候大哥召唤。
尔朱兆明白:自己带不动那些人,也不想带。
但把他们交给高欢,存在巨大风险:自己固然是卸掉了包袱;而高欢则可能是如虎添翼。
不过,现在风险被自己排除了,化作了机会:高欢被自己绑定,成了自己义弟。
他对自己那么真诚,他的实力增强,即是自己力量壮大。
于是,尔朱荣送上顺水人情,答应了高欢请求。
但尔朱兆仍然没有将六镇降户兵的兵符交给高欢。
正如尔朱兆期待的那样,高欢对义兄的大方、恩赐,感动得热泪盈眶。
高欢不吝阿谀奉承之词,再次颂情谊、道决心、表忠诚,让尔朱兆听着非常受用。
两人开怀畅饮几日后,高欢找出几件这些年抢来的珍宝,揣在怀中亲自送给义兄尔朱兆,并向对方表达了一个意思:
小弟以前我只有几千人马,在晋州那旮瘩勉强可以糊口。
现在,我有了义兄你拨下来的2万六镇军士以及他们的家属,晋州那个小地方住不下了,养不活这么多人。
我想把晋州交给义兄,请义兄允许我带着人马到山东(河北)找个地方就食。
那里地域辽阔,容易养活他们。
尔朱兆稍加考虑,觉得对方说的都是实话。
主要是,高欢提出的方案,对尔朱兆没有坏处,尔朱兆还凭空得到了晋州。
再说了,河北十几州由当地世家主导,前废帝元子攸在那里下了血本经营,尔朱氏家族在那里影响力最小。
高欢去那里与当地世家争食,尔朱兆有种坐山观虎斗的期待。
于是,尔朱兆答应了高欢出河北的请求。
高欢随即召集中高层开会,下达命令:现在开始清点财物,准备转移。
他和孙腾、尉景、段荣等人制定了行军路线后,便派出斥候前往探路。
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过去是尔朱荣的亲信,他听尔朱兆同意高欢率部去河北,深感大事不妙。
他立即找到尔朱兆,表示坚决反对这件事。
他对尔朱兆直言:天柱大将军当年将高欢放在晋州,就如同如来佛祖以五指山压着孙行者。
您现在放高欢去河北,等于放老虎归深山、借云雨给蛟龙,将来必受其害。
刘贵则对尔朱兆说:慕容绍宗之所以反对高欢,是因为他们二人过去有私怨。
尔朱兆一听,觉得慕容绍宗身为长史,是自己最重要的幕僚,怎么能够因私废公呢?
于是,他便下令将慕容绍宗拘禁起来。
高欢也收到慕容绍宗的消息,暗自心惊。
他装出镇定自若样子,明松暗紧收拾妥当后,向义兄尔朱兆辞行,然后率全体部属,向乐平东南的上党高地出发。
说来也巧,高欢的队伍偶遇到前老板遗孀、北乡长公主一行人马。
老公尔朱荣死后,长公主就想回秀容镇定居。
哪知纥豆陵布蕃大军攻进秀容川,大肆烧杀抢掠。
长公主只得暂住洛阳观望。
纥豆陵布蕃被高欢斩杀后,并、肆二州重归尔朱氏家族掌控,长公主这才启程回丈夫老家秀容镇。
高欢见前老板夫人的随从军士300人,一人双马,且全是良马顿时心痒难耐。
他下马向长公主请安,表达了崇敬和慰问之意。
接着,他向前老板娘哭穷,希望借300匹马,便于自己为尔朱氏家族出更大力。并保证日后加倍偿还。
高欢哭穷时,几千六镇降户军士自动布阵,把长公主的队伍包围了。
长公主便说:自己是菩萨心肠,不忍见已故丈夫小兄弟受穷。她命令卫队将300匹好马赠给高欢。
高欢让部下收了马,对长公主恭恭敬敬行礼,然后告辞,撒丫子跑路。
一路走到壶关大王山,高欢才长舒一口气,下令就地驻扎休整。
却说,身在晋阳(太原)的尔朱兆听说了此事后,暴跳如雷。
身为自己义弟,高欢怎能如此欺负叔叔尔朱荣的遗孀?
他下令释放慕容绍宗,自己亲自率军追赶高欢,誓要把长公主家的300匹好马追回来,讨个说法。
可惜高欢队伍已经渡过了汾水、走远了,尔朱兆追不上。
正在此时,有快马来急报尔朱兆:丞相尔朱世隆可能在与尔朱天光密谋,打算废掉皇帝元晔。
尔朱兆因此顾不上高欢了,下令掉头回晋阳去。
回到太原,他把刘贵狠狠批评一顿,高欢之事暂且就搁到一边了。
……
高欢总算脱离了尔朱兆掌控。
他打算就在上党郡大王山这个中间地带住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天下大势,然后确定下步行动。
他派主簿高骞带着几个亲随,携带财物悄悄下山,北上老家渤海郡,去开展一些调查、研究、联络工作。
这时是公元530年年底。
高欢这一住,他自己也没料到会是两个月。
……
这时的北魏境内,尔朱氏重掌局面,控制着朝廷。
但各地方大员貌合神离,暗流涌动。
具体势力分布是:
尔朱世隆控洛阳。
尔朱兆守并肆。
尔朱天光占关中。
尔朱仲远据东南。
尔朱羽生驻殷州。
刘灵助为幽州刺史,守燕郡。
侯渊为平州刺史,镇范阳。
叱列延庆守平城,都督恒燕四州。
刘诞任相州刺史,驻邺城。
元嶷为冀州刺史,驻信都。
……
高欢之前做了充分物资储备。又打过胜仗,顺手抢了不少粮草,将士们暂时不愁吃喝。
他率军队驻扎大王山,除了正常操练,就这么看似平静过着日子。
两个月后,531年2月,高欢预料、期望中的风云变幻,终于来了:
洛阳,尔朱世隆与尔朱天光密谋,废黜了尔朱兆所立的皇帝元晔,改立广陵王元恭为帝。
是为节闵帝。
翌日,在尔朱世隆授意下,节闵帝下诏,在周公寺庙里,为尔朱荣立庙,供奉尔朱荣神位。
节闵帝同时下诏,加封尔朱世隆为相国、晋王,加九锡。
本来,尔朱兆剿灭纥豆陵布蕃叛军后,北魏国内进入到短暂和平期。
尔朱家族各据一方,相安无事。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这时跳出来打破平静,整出一曲换皇帝的,为尔朱世隆加九锡戏码,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皇帝是否皇室正统、对朝廷掌控力度大小、与权臣关系亲疏等多个方面。
当然,根源在尔朱世隆和尔朱兆对朝廷的主导权之争。
中国历朝皇室都有所谓正统、旁支的区别。
正统里面,还有远近区分。
正统,是指族脉四代之上有皇帝者。
也就是,宗室姓氏人群里,父亲、爷爷、曾祖中,有人做过皇帝(包括追封),就属皇室正统。
反之就是旁支。
建明帝元晔的父亲是扶风王元怡,爷爷是南安王拓跋祯,曾祖是景穆帝拓跋晃。
他属于皇室正统。
节闵帝元恭之父是广陵王元羽,爷爷是献文帝拓跋弘。
元恭也是皇室正统,且比元晔更近。
为什么要分远近呢?
因为越近的正统,亲族在朝廷的官员也就越多,朝中支持者必然更多。
北魏历史上有一位杰出贤才,北讨大都督元深,率军平定了北方六镇之乱。
可因为他不属景穆帝拓跋晃这脉,出了皇室正统,其惊世大才被埋没,最后遭排挤出走、死于葛荣之手,非常可惜。
元恭属皇室更近正统是一方面,尔朱世隆、尔朱天光推出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元恭年纪大,33岁,更成熟稳重。二是元恭的德行,在皇室之中口碑最佳。
元恭6岁继承父亲王位,14岁担任通直散骑常侍,20岁升散骑常侍,23岁升领给事黄门侍郎。
那时,京兆王元义专权,元恭开始装病(哑巴),归家不出。
到元义倒台、胡太后专权,元恭仍然装聋作哑,不入朝。
胡太后被尔朱荣丢进黄河淹死后,元义、胡太后被公认是两位弄权误国的祸害。
这样一来,当初坚决不与他们二人合作的宗室贵族元恭,无疑就是品行高洁的旗帜。
尔朱世隆派人以威胁手段试出元恭是装哑,逼他登上皇帝大位。
登基第二天,元恭下诏去掉自己“皇帝”称号中的“皇”子,只留“帝”字。
他说:古时三皇称“皇”;其后5帝不敢与三皇比肩,自称“帝”;再后,夏、商、周三代君主,不敢僭越三皇五帝,于是称“王”。
先贤们是一个比一个谦让。
但到秦始皇这,他太张狂,称自己为“皇帝”。
所以,秦始皇的江山只得传二世。
后人不知天高地厚,都称“皇帝”,那是他们的事。
我没那资格,无法承受“皇帝”称号,其实称“帝”已经超越我所应得。
元恭的这番言论,又为他涨粉不少。
尽管元恭做皇帝非常合适,但尔朱世隆、尔朱天光未与尔朱兆通气,擅自更换皇帝的动作,触碰了尔朱兆底线。
尔朱兆自然大为光火、暴跳如雷。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作了大量舆论造势工作,发动突然袭击换皇帝,在尔朱兆看来,只有一个原因:元晔是尔朱兆挑选的皇帝,而且还是尔朱兆的女婿。
尔朱世隆、尔朱天光觉得元晔更听尔朱兆指挥,这才决定换掉他。
尔朱家族拿皇位当儿戏,不把元氏宗室放在眼里,随随便便就换个人做皇帝。
这种搞法,只会让天下人对尔朱氏家族更加厌恶。
高欢见到这种局面,则心中窃喜。
因为尔朱氏家族越不得人心,自己的机会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