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尚谅的话语就像是一把尖刀扎在了清军前线主将李遇春的心坎上,让李遇春想到了既往,顿时默然不语。
韩尚谅继续补刀道:
“李副戎,满清入主中原不到二十年,但是军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轧,功勋悍将相继凋零,满蒙汉旗兵腐败严重,战斗力严重下滑,这是你我都亲眼看到的事实吧?
顺治十六年,朝廷经过军改虽然补充了一些精锐进入旗军,但是多数只是军役,还是没有旗人的身份。
更别提我们这些绿营了,朝廷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吗?
这在之前的摄政王时代,是可能出现的吗?
常言道‘胡无百年运’,依我看这绝对正确,清廷不到二十年即已败局已现,你我没有必要陪着“逆胡”一起下地狱……”
“够了!巧言令色,难道你就不考虑自己的家眷了吗?”
“韩某只有独子在身边,前两日因为你的命令差点命丧沙场,如今只想要给他争取一个未来,哪里还能考虑其他?”
李遇春听完顿时无语,原来竟然还是自己把韩尚谅所部给“逼走”。
只是韩尚谅的独子在身边,可是他自己的几个儿子全部在北京为人质,他如何能够效仿韩尚谅?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遇春也不再废话,命令部将黑光玉组织兵力对昔日的同袍发动了进攻。
韩尚谅振臂大呼,命令亲将指挥所部人马奋力死战。
但是因为韩尚谅营中的将士多有家眷还在清国的管辖地范围内,作战意志根本不坚定,阵营开始逐渐后撤,韩尚谅千方百计想要维持住,却始终无法奈何。
正在韩尚谅焦虑之际,韩尚义已经成功得到了大汉国主张鹿安的接见,同意了韩家军的投诚,并且派悍将赵良栋率领精兵两千来接应韩部人马。
有了大汉军赵良栋所部的侧翼夹攻,加上陈利六在正面战场发动了全面猛攻,暂时主持前线战事的清军平湖参将姜绍武阵亡,乍浦游击袁伸则是率领残兵退入枫泾集。
闻报后的清军主将李遇春不得不指挥所部人马且战且走,打算缓缓地退入枫泾,但是却碰到了大汉军仇有光部。
之前在辽西战场特别憋屈的仇有光,这下有了用武之地,首先派兵截断了李遇春所部退向枫泾的道路,然后指挥麾下八千大军围攻李遇春所部。
本来就补给缺乏的清军,顿时受到腹背夹击,他们在清将李遇春的带领下进行了坚决抵抗。
只是大势如此,被围困的清军已经没有了任何优势可言。
战至次日傍晚时分,清将黑光玉和李元善先后战死,清将李遇春率领数千名残兵败将来到了施王庙,但是施王桥已经被大汉军将领杨丕烈率领突击队占领,令李遇春所部进退不得。
枫泾内的清将袁伸率领精兵千余人试图出城救援,全部被大汉军将领杨丕烈所部给击溃。
战至第三日,清军李遇春所部的战马已经被全部吃光,完全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而此时的张鹿远已经率领张胆和楚日培二部从西南面赶了上来,看到清军上下疲惫至极,张鹿远趁机组织精锐骑兵对李遇春所部发动突袭,一举冲入清军大阵之中。
经过一场惨烈的搏杀,清将李遇春被大汉军悍将张胆所杀,余部四千余清兵放下武器向大汉军投降。
枫泾集内的清军将士早已经人心惶惶,城内的清将袁伸看着部下军官一双双贼溜溜的眼睛看向自己,担心被部下出卖,秉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袁伸直接带着亲兵数人,打开城门向大汉军将领张鹿远投降。
袁伸投降后,枫泾集内的清军群龙无首,很快瓦解,陆续向大汉军投降。
之前的朱泾之战,加上后面的枫泾之战,大汉军取得了完胜,以极小的代价全歼了清军李遇春所部三万人,清军战死一万余人,一万余人向大汉军投降,剩下跑散的数千人也都被陆续抓获。
为了扩大影响力,大汉国主张鹿安派手下文人阎尔梅撰写“朱泾大捷”的文书,并且明确表示自己“经营”江南,号召全体江南百姓在大汉军到来之后站起来反抗满清的统治,然后誊抄上万份,派人潜入江南各地进行分发,瞬间点燃了江南百姓的热情。
寓居于昆山的原明故将杜弘域首先站出来响应。
杜弘域是之前在辽东战死的大明悍将杜松的孙子,原本是黄得功的部下将领,黄得功战死后,手下的将领陆续投清,杜弘域孤掌难鸣,不得不将所部人马交给了清廷,但是他不愿意为清效力,随即向清廷辞职,带着家人来到了昆山,购买了数十亩良田度日。
但是清廷残酷的赋税制度,加上历年战事不断,苛捐杂税与日俱增,杜家的生存也逐渐变得艰难起来。
之前的国姓爷征伐江宁,曾经让他燃起巨大的希望,但是随后的失败又让他绝望透顶。
这次大汉国主张鹿安亲自来到了不远处的上海,并且取得了朱泾大捷的战绩,让原本心如止水的杜弘域内心激荡不已。
正好此时清廷严令江宁将军喀喀木加快救援李遇春的步伐,原本就在云贵战场将战马丢失干净的玛尔赛所部,借此机会派人向江南民间“借马骡”。
说是借,连借条都不打,分明压根就没有想着还。
住在昆山的杜弘域家也遭到了洗劫,家中女眷被乱兵侵害,老父也被乱兵所杀,杜弘域在混乱之中冲出家里,划船来到荒无人烟的陆项泾一带才算侥幸逃命。
失去了家园和亲眷的杜弘域,心中反抗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他以陆项泾为基地,以“保家卫国”为口号,联络昔日的故旧,带人不断地袭击清军的小型运输队。
等到他接到张鹿安派人下发的告示后,果断地打起了大汉军的旗帜,然后乘虚袭占了嘉定城,并且派人向张鹿安求援。
张鹿安听闻杜弘域起义的消息后大喜,命令部将李振海率兵北上嘉定,帮助杜弘域守卫嘉定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