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于诗韵在内分泌科也遇到了一个让她颇为棘手的病例。
患者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极不理想,波动很大。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干渴极,但饮水不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有力。科室给出的中医诊断是“消渴-阴虚火旺”,治疗上用的是知柏地黄汤加减。
于诗韵接手后,仔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还有明显的胁肋胀痛、情绪急躁易怒的症状,月经也不规律,她总觉得单纯的“阴虚火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症状。
于是于诗韵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反复思考,隐隐觉得这与“肝”有关,但不敢确定。
科室的带教老师,一位姓刘的副主任医师,对她的“异想天开”不以为然。
“小于啊,典型的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没错的,效果慢点是患者病程太长的缘故。”
刘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想太多,按部就班来。”
于诗韵心里不服,却又不敢顶撞。
晚上团队小结时,于诗韵鼓起勇气将这个病例提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陈主任,各位同学,我觉得这个患者除了阴虚,可能还有肝郁化火,灼伤阴液的因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则气滞,津液输布失常,也可能导致消渴。是不是可以考虑疏肝清热,养阴生津并行?”
于诗韵说完,有些紧张地看着陈阳。
夏洪亮、李成杰等人也露出思索的神色。
陈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于诗韵:“你判断有肝郁化火的依据是什么?仅仅是胁肋胀痛和情绪急躁吗?”
于诗韵定了定神,努力组织语言:“不仅仅是这些。她的脉象,细数中略带弦象;她的口干渴,是那种想喝水但又喝不下去的感觉,像是气机不畅,津液无法上承;还有,她手足心热,但有时又觉得一阵阵发冷,像是厥阴肝经的寒热错杂之象……虽然不明显,但综合起来,我觉得不能忽视肝的因素。”
陈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
于诗韵的观察竟然如此细致入微,能捕捉到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且能将其与理论联系起来,这份敏锐和思辨能力,在同龄人中实属罕见。
“很好!”
陈阳毫不吝啬地表扬:“你的观察和思考非常到位!此患者确非单纯阴虚火旺。”
“其病机核心在于‘肝郁化火,灼伤肺胃之阴’,导致了津液代谢的严重紊乱。肝火扰心,故心烦失眠;木火刑金,故口干渴;肝气横逆,故胁胀易怒。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固然不错,但忽视了疏肝清肝这个关键环节,犹如只浇水不灭火源,效果自然不佳。”
说着陈阳转向所有人,以此为例进行讲解:“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传统多从肺、胃、肾三脏论治。但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情志因素致病日益突出,从肝论治消渴,正逐渐得到重视。肝失疏泄,影响气机,进而波及水液代谢和精微物质的输布,这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那……该如何处方呢?”于诗韵激动地问,眼睛亮晶晶的。
“可在你原方思路上优化。以丹栀逍遥散合沙参麦冬汤为主方。丹皮、栀子清肝火;柴胡、白芍、当归疏肝柔肝;白术、茯苓健脾以防肝木克土;沙参、麦冬、天花粉滋养肺胃之阴。可再加少量乌梅、五味子酸甘化阴,生津止渴。”
陈阳顿了顿,补充道:“同时,一定要配合情志疏导,告诉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这有时比药物更重要。”
于诗韵如获至宝,认真记下。
第二天,于诗韵就说服了带教的刘主任,尝试使用这个新方案。
刘主任将信将疑,但鉴于陈阳团队的名声,勉强同意了。
结果令人惊喜。
患者服药三剂后,胁肋胀痛明显减轻,情绪好转,口干渴的症状大为缓解,睡眠改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复查血糖,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有了显着下降,降糖药的剂量甚至得以减少。
刘主任看着化验单,目瞪口呆,再看向于诗韵时,眼神彻底变了,从之前的略带轻视变成了由衷的佩服。
“小于医生,哦不,于老师……您这辨证,神了!”刘主任感慨道:“看来我这老观念,也得改改了。”
于诗韵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
这不仅仅是治好了一个病人,更是对她自身能力和所学理论的极大肯定,她终于证明,即使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背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她也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
庄启文负责的尿毒症患者,在调整方药后,呃逆停止,胃纳渐开,精神进一步好转,虽然仍处在危重状态,但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各项指标也显示出向好的趋势。这在中州省中医医院IcU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于诗韵的糖尿病病例治疗成功,也在内分泌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越来越多本院的年轻医生,甚至一些中年骨干,开始主动找陈阳团队的学员们交流,请教辨证思路和方法。
陈阳团队带来的这股清新而严谨的学术风气,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不断扩大。
院长何志群坐不住了。
他敏锐地察觉到,陈阳团队此行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几个疑难病例,更在于提升整个医院的学术水平和中医内涵建设。这或许,也是解决医院深层问题的一个契机。
当天何志群亲自找到陈阳,态度比之前更加诚恳和热情。
“陈主任,您和您的团队真是给我们医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何志群握着陈阳的手:“我看到年轻医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我有个不情之请,能否请陈主任为我们全院职工作一次大型学术讲座?分享一下您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关于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病的经验?”
陈阳略一思索,便答应下来,这正是他此行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传播理念,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