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缓缓沉入地平线,将燕国国都外那片惨烈的战场染得愈发凄红。
子之望着眼前横七竖八的尸体,听着伤兵们痛苦的呻吟,心中虽为险胜而庆幸,但大战后的疲惫与忧虑也如阴霾般笼罩着他。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快马加鞭赶来,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这寂静又血腥的氛围中格外醒目。
传令兵翻身下马,连滚带爬地跑到子之面前,“扑通”一声跪地,气喘吁吁地喊道:“大人,大事不好!饶安军杀过来了!”
子之闻言,双眼猛地瞪大,手中的长枪差点脱手落地,脸上满是不可置信的震惊之色。
他一把揪住传令兵的衣领,怒喝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传令兵吓得浑身发抖,结结巴巴地重复道:“饶……饶安军,已向我燕国杀来,先锋部队距此已不足百里!”
子之松开手,传令兵瘫倒在地。子之呆立当场,心中犹如翻江倒海:“饶安军?他们为何此时杀来?难道是想趁我燕国大乱,从中谋取好处?可他们怎么敢如此明目张胆?”
子之皱着眉头,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猛地转身,盯着传令兵厉声道:“他们为何出兵?可探得缘由?”
传令兵赶忙从地上爬起,小心翼翼地回道:“大人,据探报,饶安军宣称是您篡权夺位,致使燕国大乱,百姓受苦,他们为了燕国百姓,为了匡扶正义,特出兵相助太子平,恢复燕国正统……”
子之听闻,气得咬牙切齿,骂道:“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分明是想趁火打劫!哼,我大燕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但也绝不是他们能随意拿捏的!”
他望向远方,眼神中既有愤怒,又有一丝隐隐的担忧,那即将到来的饶安军,无疑是他此刻最棘手的难题。
子之在国都外的战场上,因饶安军的来袭而陷入焦虑与愤怒之时,另一边,程广与谢氏四牛正率领着饶安大军,如汹涌的浪潮般朝着燕国境内推进。燕国的局势在各方势力的搅动下,愈发风云变幻,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而来。
程广骑着一匹矫健的黑色战马,身披黑色战甲,头戴精致的青铜头盔,头盔上的红缨随风飘动。他目光如炬,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手中长剑一挥,大声下令:“前进!”大军在他的指挥下,整齐有序地向着燕国边境进发。
谢氏四牛,大牛、二牛、三牛、四牛,分别带领着各自的精锐部队,紧跟在程广身后。
他们各个身材魁梧,满脸的坚毅与果敢。大牛手持一把厚重的长刀,刀身闪烁着寒光;二牛挥舞着一对流星锤,虎虎生风。
三牛背着一张巨大的长弓,箭壶里插满了羽箭;四牛则提着一把锋利的战斧,威风凛凛。
大军所到之处,燕国边境的气氛愈发紧张。首当其冲的是武阳,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本应是燕国边境的重要防线。
然而,此时城内人心惶惶,面对来势汹汹的饶安军,守将们各怀心思。
饶安军尚未兵临城下,便派使者进城劝降,宣扬饶安军此次出兵是为了燕国百姓,讨伐子之的篡权之举,顺应大义。
城内百姓本就对子之专权致使国家动荡心怀不满,再加上饶安军的强大威慑,守将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开城投降。
饶安军不费一兵一卒,顺利进入武阳。程广安抚百姓,严明军纪,秋毫无犯,一时间,武阳百姓对饶安军的到来并无太多抵触。
继续前行,下一座城池是方城。方城守将听闻武阳不战而降,心中惊恐万分。
饶安军刚在城外扎营,便派人送去劝降书,言辞恳切又不失威严,提及若抵抗到底,城破之后玉石俱焚,百姓将生灵涂炭,而顺应大势投降,不仅可保百姓平安,守将也能免受战火之灾。
方城守将深知己方兵力与饶安军悬殊,又担心城内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思索再三,最终选择打开城门,迎接饶安军入城。
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来到了中阳。中阳的守将本欲凭借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可饶安军士气高昂,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程广命人在城外大声宣扬子之的恶行,以及饶安军匡扶正义的决心,城中军民人心动摇。
与此同时,谢氏四牛各展身手,带领精锐在城下示威,展示强大的武力。中阳守将见军心不稳,再无坚守的信心,无奈之下,只得献城投降。
就这样,饶安军一路势如破竹,三座城池不战而降。大军马不停蹄,继续向燕国都城挺进,转眼间,距离燕国都城已不足百里。
燕国都城的轮廓,在远方若隐若现,一场更为激烈的交锋,似乎已不可避免地在前方等待着饶安军。
饶安军如同一把利刃,在燕国的土地上迅速推进,距离燕国都城仅剩不足百里之遥。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列国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各国朝堂之上,君臣们纷纷就此事展开议论,局势瞬间变得波谲云诡。
在众多列国之中,有些国家因路途遥远或情报传递不畅,收到消息稍晚,此时还处于懵懂或尚未深入讨论的状态。而有些国家,早已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风云变幻。
先说中山国,国君中山桓公得知饶安军进攻燕国,且已兵临燕都近郊的消息后,正在王宫内与群臣商议国事。
他听完奏报,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中山桓公缓缓开口道:“饶安此举,意在搅乱燕国局势,谋取自身利益。燕国若乱,我中山国边境局势恐受影响。”
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君上,依臣之见,我中山国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若饶安军得胜,燕国元气大伤,我可趁机在边境扩充势力,捞取好处;若饶安军失利,燕国忙于内斗,自顾不暇,我亦可在此时发展壮大,巩固边防。”
中山桓公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说道:“爱卿所言极是。传我命令,密切关注燕饶战事,边境驻军加强戒备,但切勿轻举妄动。”
众臣领命,中山国就此定下了观望的策略。
再看赵国,赵肃侯在宫中得知此消息时,正在庭院中练剑。
听完侍从的禀报,他手中的剑猛地一顿,脸上闪过一丝忧虑。赵肃侯深知,燕国一旦大乱,周边各国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赵国也势必会被卷入其中。
他即刻召集众臣于朝堂,商讨对策。赵肃侯坐在王座上,神色凝重地说道:“燕国局势突变,饶安军大举进攻,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一位老臣站出来,躬身说道:“君上,燕国若亡于饶安之手,饶安势力大增,必成我赵国心腹大患。臣以为,我赵国应出兵干涉,阻止饶安吞并燕国,维持燕国现状,以保各国势力平衡。”
然而,另一位年轻将领却持不同意见:“君上,燕国向来与我赵国多有摩擦,此番内乱,正是削弱其国力的好机会。我军可待饶安与燕国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坐收渔利。”
赵肃侯听着群臣的争论,眉头紧锁。
他深知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抉择之间关乎赵国未来的兴衰。思索良久,赵肃侯缓缓说道:“先派使者前往燕国与饶安,试探双方态度。同时,边境驻军做好备战准备,随时听候调遣。”
赵国在这风云变幻之际,谨慎地迈出了应对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