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2号:直径19.78米,质量.48吨,结构较为疏松,可能存在裂隙带,撞击前已处于部分解体状态。动能约为38万吨tNt当量。
阿波罗3号:直径18.69米,质量.34吨,成分偏铁质,反射率较高,光谱特征显示其可能源自S型小行星母体。动能约为49万吨tNt当量。
“轨道礁”部署于地球静止轨道,内部有37颗携带核战斗部的模块组成,呈蜂窝状分布,覆盖东经60°至180°的亚太与欧亚上空。其中包含3枚“沙皇炸弹”改进型热核装置,单枚当量达5,000万吨tNt,专用于应对大尺寸、高速度天体。
“埃忒尔空间站”运行于倾角51.6°、高度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是集科研、指挥与防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配备39枚定向核弹头,含3枚沙皇级武器,采用电磁脉冲聚焦技术实现精准能量投放。
“暴风雪2号”与“暴风雪3号”航天飞机经现代化改装后具备自主变轨能力。前者搭载28枚中程核弹(含6枚沙皇炸弹),后者部署25枚(含7枚沙皇炸弹)。两机均装备高精度惯性导航与激光测距系统,可在距离目标50公里内实施贴身引爆。
此次任务中,“轨道礁”负责拦截“阿波罗1号”,“埃忒尔空间站”迎击“阿波罗2号”,而“暴风雪2号”与“暴风雪3号”协同围剿“阿波罗3号”。
东八区时间14:03:07,监测系统确认“阿波罗1号”进入拦截窗口。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轨道礁”节点自动激活,释放一枚沙皇级核弹头,以12 km\/s相对速度逼近目标。在距离小行星表面仅800米处,核装置按预设程序引爆。
爆炸瞬间,温度飙升至数千万开尔文,x射线与伽马射线形成强烈辐射前驱波,使小行星表层物质瞬间气化并产生反冲力。随后冲击波贯穿岩体内部,导致其在0.3秒内完全碎裂。碎片云呈放射状扩散,最大块体直径不超过3米。
由于爆炸发生在地球同步轨道,能量释放引发了罕见的高空电磁脉冲(hEmp)现象。强烈的电离作用使得赤道上空数百公里处出现持续10分钟的紫色辉光,被中亚地区多个天文台记录为“人工极光”。冲击波把部分高速碎片撕碎,但仍有微小部分受地球引力牵引,开始缓慢坠落。
几乎在同一时刻,“埃忒尔空间站”锁定“阿波罗2号”。不同于GEo的稳定环境,LEo存在大气阻力与空间碎片干扰。为此,空间站发射了两枚串联式核弹,采用“先扰动、再摧毁”策略。
第一枚低当量核弹(约百万吨级)在距目标2公里处引爆,利用辐射压改变其自转状态并剥离外层松散物质;第二枚沙皇级武器紧随其后,在1.2公里距离引爆。巨大的能量直接将小行星汽化70%以上,剩余残骸形成一条长达40公里的尘埃带,环绕地球运行两日后逐渐衰减。
此次爆炸产生的闪光亮度超过满月的千倍,在西伯利亚夜空中清晰可见,当地居民报告称“天空突然亮如白昼”,部分光学传感器因此过载损毁。
“阿波罗3号”的拦截最为复杂。由于其轨道倾角较高(约24.3°),且目标区域涉及敏感设施,“暴风雪2号”与“暴风雪3号”采取双侧夹击战术。两机分别从南北方向接近,在距离目标1.5公里和1.8公里处同步引爆共12枚核弹,其中包括13枚沙皇炸弹中的13枚。
爆炸并没有完全摧毁,因为这颗小行星内部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太多,导致出现一颗小陨石朝着鄂木斯克指挥中心而去。虽然偏离了最重要的乌拉尔核电站集群,也没有在车里雅宾斯克造成巨大的伤害,但这一结果事后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鄂木斯克地球防御指挥中心内,警报却在核爆后第3分17秒再度亮起猩红。雷达追踪系统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一块未被识别的陨石碎片——正以12 km\/s的速度穿透电离层。
其成分分析显示是一颗直径6.8米,重量约220吨镍铁含量高达92%,密度远超预估模型,且形状呈不规则多面体,具备极强的结构完整性。它没有像其他碎片那样在大气中烧蚀殆尽,反而如一枚来自天外的穿甲弹,直指地面。
更致命的是,它的落点预测坐标,正是鄂木斯克地下50米的指挥中枢。俄国首席轨道动力学家彼得罗维奇在最后一刻喊道,“这不是陨石雨,而是一次精准打击!”
作为本次全球小行星防御行动中最重要的人物尼古拉,第一时间被保镖团队锁定为核心撤离对象。对于维迪奇来说,谢尔盖家族没有其他人都可以,就是不能失去尼古拉。
旋即果断下达命令道“卡德罗夫、王大四快点带着尼古拉抵达一号撤离路线。我是维迪奇,启动一级撤离方案。”话音刚落,王大四和卡德罗夫未等尼古拉反应过来,立马架着胳膊直接朝着紧急电梯走去。
此时距离预计撞击仅剩5分钟。从b7作战室经高速电梯升至顶层停机坪。太空巨大的核爆带来的电子冲击波已提前抵达,并且引发部分电子设备故障。维迪奇立即切换备用方案,带领队伍穿过维护管道。
卡德罗夫作为专业的特种部队出身,身高1.95米体重110公斤,主动断后,用身体撞开变形的金属门框,为队伍开辟通路。
当大家抵达屋顶之后,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已在热机待命。飞行员谢尔盖报告:“风速突增至38节,能见度下降至400米,建议延迟起飞。”但维迪奇只回了一句:“现在起飞,否则我们都得死。”
最后的王大四登机之后,立马固定直升机舱门。直升机缓缓起飞,开始用最大飞行马力朝着东部湖面飞去。身后还有4架直升机也先后跟着起飞,普希金、阿尼亚达夫以及部分重要科学家和高级将领也乘坐上直升机逃离现场。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