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
皇帝六百里加急的旨意,没用多少时日就飞越千里传到了郴州境内。
驻守郴州的李存孝得到皇帝旨意,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意外。当初契丹信使前往京都之时,便是自郴州南下进入冀州,而后前往青州最后入京都。
契丹人踏入郴州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只是他们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又有契丹英武王耶律指颜的文书,李存孝也就没有刻意刁难他们,让他们顺利抵达到了京都。
他身在郴州,其实一直都在关注着契丹那边的局势,毕竟郴州很大的一片疆土与契丹接壤。巩固边境安全,同样是他这位兵马大元帅的责任。
依照契丹目前的局势来看,耶律指颜派遣人前往京都面见皇帝,只有一个解释最为合理:求援结盟。
尽管李存孝不知皇帝会作出什么决策,但他身为大元帅,需要做的便是未雨绸缪。倘若皇帝要出兵援助,很大概率会就近调动兵马,而自己挥向的大军定会成为首选。
所以,当那几名突厥信使过境郴州后,李存孝就已经着手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首先便是加强郴州与益州的安稳,尽最大的可能避免两州出现交州那样的兵变。其次便是巩固边防安全,部分大军北上,前往与契丹接壤之处镇守边关。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经历战乱后,两州地广人稀,想要稳固两州,则需要大量兵力支持。
综合全局考虑,在平定上三州的战乱后,他并未让杨世荣与喹莫并未返回凉州。杨世荣在不久前被李存孝派遣到益州,负责益州安定。至于喹莫,本想让他前往交州协助平叛,但随着契丹信使的到来,暂时没有对他作出任何指派。
随着皇帝旨意的下达,李存孝终于清楚了下一步的安排。皇帝既然已答应出兵契丹,他当即就按照皇帝旨意作出相应安排。
羽林卫本就属于待命状态,只要一声令下,大军稍作休整便可随时出发。
安排喹莫驻守郴州城,他则带着三万羽林卫于圣旨抵达的第二日奔赴契丹。不仅如此,其挥向另有两万羽林卫调动至郴州边境待命。
鼎盛时期羽林卫将近十万人,经过平定内乱的这场大战,羽林卫存活下来的仅有五万人。
虽然羽林卫没有再扩充,但这五万人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不敢说他们可以以一敌十,以一敌三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经过李存孝的调教,窦天华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虎将。此行他虽没有进入契丹,却也被委以重任,那便是驻守在郴州边关。
能够戍守边关的主将,其忠心与武力自是不必多言。当初塞北百万联军南下的时候,就曾屡屡战功。龙城一战,让他名震三军,更是被冠以飞将之称。
若论战功,当初那些人中,除了已经阵亡的高翔,他的战功绝对首当其冲。
京都。
蛊虫驱除后,秦狄并未在当日醒来,他的这一场昏迷已经持续两日,并未苏醒,彷佛又回到了在突厥时昏睡的那种状态。
苏雨晴心中焦急,可也无济于事。无论是董平还是神婆,又或是云霄子,均是束手无策。单从脉象看,除了有些虚弱并无其他问题。
龙须草也吃了,各种滋补的灵丹妙药也都齐全,可是人就是没反应。这几日苏雨晴日夜守在延禧殿亲自照料,眼中满是担忧。
皇帝出兵契丹的消息在朝堂之上传开,大臣们对于出兵契丹一事议论纷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认为此时国内刚经历战乱,不宜再轻易出兵。但皇帝已下旨意,众人也只能按旨行事。
支持者多以武将为主,对他们来说,武将的职责便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而反对者,自然就是朝中的文臣了,对他们而言,想要强汉,只有休养生息才是最快且最有效的办法。
其中最为难的便是魏征与户部那些官员们。前几年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安抚百姓,免去了各州三年赋税。
这期间百姓的生活的确有所好转,人口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有一点,都是新生儿童。连年征战使得
但是,连年征战却导致大汉境内的劳力锐减。所以人口数量虽呈现上升趋势,但经济却始终停滞不前,粮食产量也是如此。
尽管税赋已经征收了几年,但随着朝廷大军的四处征战,征收的粮草只是杯水车薪,每年国库还需耗费千万两白银购买粮食才可维系大军所需。除此之外,各州府出现天灾,朝廷还要想方设法的救济赈灾。
言简意赅,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汉的疆土虽扩张了不少,却出现了外强中干的趋势。
国库的银钱倒是足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钱没地方花。倘若朝廷大量购买粮食,就会导致民间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必将受到极大影响,朝廷的根基也会动摇。
魏征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极力反对皇帝四处征战,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反对在国家大义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尽管内心对皇帝征战持反对意见,但他不会死谏皇帝。倒也不是还怕死,而是他若死谏,史书必将此事记录下来,这极有可能会成为皇帝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甚至被后世之人称之为无道昏君。
身为文臣之首,他自是要衡量利弊。既然无法左右皇帝的想法,那么作为臣子,他所能做的便是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朝中政务。若是能在逆境中让大汉变得繁荣昌盛,那就更完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