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专家复核组三天后抵达的消息,像一道无声的军令,让整个“黔山源”加工厂瞬间进入了一种既紧张又亢奋的状态。
杨涛立刻召开了全厂紧急会议。不再是当初小作坊时的寥寥数人,如今宽敞的食堂里坐满了穿着统一蓝色工装的工人,黑压压一片,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台上的年轻厂长身上。
“同志们!”杨涛的声音透过简易扩音器,清晰地在食堂里回荡,“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三天后,省里的专家要来我们厂实地考察!这关系到我们‘黔山源’能不能拿下‘省优’这块金字招牌,关系到我们厂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在座每一位的饭碗和前程!”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声显示出工人们内心的不平静。
“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很辛苦,重建、试产、准备材料,没日没夜。”杨涛话锋一转,语气沉缓而有力,“但现在,是最后的冲刺关头!我们不能倒在终点线前!这三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最好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专家看!”
他目光扫过全场,开始下达具体指令:
“一车间,原料处理区,所有工具、设备、地面,必须做到一尘不染!原料堆放要整齐划一,标识清晰!质检流程,每一步都要有记录,随时备查!”
“二车间,腌制区,缸体清洁,配料间规范,温湿度记录必须准确无误!”
“三车间,熏制房,防火安全是重中之重!通风、温度、时间控制,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烟气处理要到位!”
“包装车间,更是门面!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操作规范,必须是最高的标准!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都代表着我们‘黔山源’的脸面!”
“后勤部门,厂区环境卫生,包括厕所、食堂、宿舍,全面彻底清扫!要做到看不到一片纸屑,摸不到一点油污!”
杨涛的指令条理清晰,要求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他没有空喊口号,而是将标准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每个人面前。
“另外,”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所有人员,在这三天里,必须精神饱满,着装整齐,遇到专家提问,要实事求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清楚,绝不能说谎、夸大!我们要用最真实、最规范的状态,迎接考察!”
散会后,整个工厂如同一个巨大的精密仪器,开始高速、有序地运转起来。
王大山如同救火队长,在各个车间穿梭,检查进度,解决突发问题。工人们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干劲,平日里可能忽略的边边角角,此刻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此刻都变得一丝不苟。
杨涛则亲自带队,进行模拟检查。他拿着本子,带着几个车间主任,从厂门口开始,一寸一寸地往里查。
“这里,墙角的青苔要刮掉!”
“这个灭火器,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了,立刻更换!”
“原料入库记录,这一栏为什么是空的?补上!”
“熏房外面的木材堆放,离墙太近,不符合安全距离,马上移开!”
他的眼睛如同探照灯,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发现问题,立刻指出,责任人当场整改。高压之下,效率奇高。
与此同时,杨涛也没忘记“软件”的准备。他再次审阅了所有准备提交给专家的书面材料,确保数据准确、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他还特意让文书人员准备了一份简洁的厂史和产品介绍,配上一些关键节点的照片,力求直观生动。
第三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模拟“专家提问”在办公室进行。杨涛扮演评审专家,向王大山和各车间主任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到成本核算、市场销售,甚至包括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王大山起初有些紧张,磕磕巴巴,但在杨涛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渐找回了状态,回答得越来越流利、自信。几个年轻的车间主任也表现不错,对自己负责的环节了如指掌。
“不错!”模拟结束后,杨涛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保持这个状态!记住,专家也是人,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真实力和诚意!”
夜幕降临,厂区依旧灯火通明。最后一遍清扫,最后一遍设备调试,最后一遍流程确认……每个人都想在专家到来前,做到尽善尽美。
杨涛站在办公楼前,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焕然一新的厂区,心中感慨万千。从一片废墟到如今的初具规模,从被动挨打到主动迎考,这大半年的风雨,让“黔山源”和他自己,都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他知道,这次考察,不仅仅是对产品的检验,更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全方位考核。
他深吸一口带着腊肉香和清洁剂味道的空气,眼神坚定而明亮。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更何况,他们磨的,是历经淬炼的真钢!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明日,亮剑时刻!
而此刻,在县城通往地区公路上,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正平稳行驶。车内,来自省轻工厅、质检所和大学的几位专家,正翻阅着“黔山源”的申报材料,低声交谈着。他们对这个在地区初选引起争议的乡镇企业,充满了好奇,也带着审视。
风暴,即将与黎明一同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