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竹制刮刀沿页岩的水平层理轻轻剥离——薄如蝉翼的页岩片在灯光下泛着暗光泽,随着刮刀慢慢移动,一道淡褐色的印痕渐渐显现:8厘米长的云南虫脊索清晰如银线,身体两侧的鳃裂痕迹隐约可见;旁边3只三叶虫呈“品”字形分布,最大的一只附肢还搭在云南虫的身体旁,像是在“跟随”游动的云南虫,两者间的碳质层上,还留着几丁质的淡褐色残留(经现场x射线荧光检测,确认是三叶虫外骨骼成分)。“是完整的共生印痕!”孔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41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刚启动,就已经有生物形成‘跟随型生态’——云南虫可能以浅海的有机碎屑为食,三叶虫跟着它捡食残留,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种间关联’证据!没有这种简单生态的积累,后来的复杂食物链根本不可能出现!”
林晚凑到页岩片前,聚灵玉佩贴在印痕旁,灵气与共生生物的“热闹感”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震撼的演化画面:威信的器官系统协同生物进入寒武纪后,迅速演化出不同物种:一部分保留脊索成为云南虫,一部分演化出外骨骼成为三叶虫;它们在浅海里形成简单的共生关系,云南虫游动带动水流,三叶虫跟着获取食物;这些互动被泥沙掩埋,最终形成页岩中的“生态快照”;再后来,更多物种加入——奇虾、抚仙湖虫陆续出现,简单生态慢慢变成复杂食物链,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序幕彻底拉开……“这是‘寒武纪生态的第一帧画面’!”林晚轻声说,“之前的生物都是‘单一物种演化’,而这里是‘多物种协同生存’——就像从‘单独建房’变成‘形成村落’,生物不再孤立,开始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才是生命大爆发的核心意义!”
顾倾城看着页岩片上的共生痕迹,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突然变多’,现在才知道,它更是‘生态突然变复杂’。这些远古生物的简单共生,像是给地球生命搭建了‘第一个生态框架’——我们现在看到的森林、海洋生态系统,都是在这个框架上一步步扩建来的。”
孔教授将页岩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玻璃标本盒(内铺无菌软纸,充惰性气体),解释道:“这组共生痕迹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不是物种孤立出现’。从器官系统协同到种间共生,生命用了3900万年,期间不断演化物种形态、建立互动关系,才迎来‘爆发’的临界点。这提醒我们,生态的复杂比物种的数量更重要,是互动让生命世界变得完整。”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共生印痕标本送往国家古生物研究中心,进行生态关联与物种演化的深度研究。孔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41亿年前寒武纪早期遗址,存有云南虫与三叶虫共生印痕,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初期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马龙寒武纪遗址,页岩坡的薄雾在车窗外渐渐散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变得格外鲜活,像是吸收了寒武纪生命的热闹与活力。顾倾城递过来一杯温热的普洱茶:“现在我们算是真正摸到寒武纪大爆发的‘核心证据’了吧?从种间共生到后来的复杂生态,终于把演化链连到了生命大爆发的关键节点。”
林晚接过普洱茶,看着杯中舒展的茶叶,轻轻点头:“算是连到了核心,但还有最后一块拼图——比如这些共生生物是怎么演化出更复杂的食物链?奇虾这类顶级捕食者是怎么出现的?孔教授说,在马龙的下伏地层‘梅树村阶’,可能藏着更早的‘爆发启动期生物’,那里或许有我们要找的答案。”
车子朝着曲靖市区的方向疾驰,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是突然的奇迹,而是数十亿年演化积累的必然——从原始细胞到种间共生,每一步都在为“生命绽放”蓄力。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将继续——向着寒武纪大爆发的“启动源头”,向着那些揭开生命多样性奥秘的最后线索,坚定地走下去。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