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马龙的早春,寒武纪筇竹寺组遗址的页岩坡还沾着晨露,5.41亿年前的黑色页岩在薄雾中泛着油亮的光泽,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标志性生物——“云南虫”与“三叶虫”的完整印痕,藏进“页岩的水平层理”中。林晚站在“筇竹寺组3号核心区”的防护栏旁,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威信器官系统关联更复杂的灵气——没有单一生物的联动韵律,却带着“多物种共生”的热闹感,像是远古浅海里,三叶虫爬过、云南虫游动时,留在页岩里的生命交响,数亿年未散。
“根据威信器官系统关联的‘爆发铺垫’线索和马龙寒武纪勘探报告,3号核心区的‘寒武纪早期筇竹寺组页岩’中,藏着‘完整三叶虫与云南虫共生印痕’。”顾倾城展开一张塑封的《马龙筇竹寺组地质剖面图》,指尖在页岩的“灰黑色碳质层”处点了点,“这些印痕能看到‘双物种生态关联’——一只完整的云南虫(体长约8厘米,脊索结构清晰)旁,趴着3只小型三叶虫(体长约2厘米,胸节、尾节完整),两者间能检测到‘几丁质残留’(三叶虫外骨骼成分),是证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初期‘生态系统初步形成’的关键证据。2025年试掘时,曾在层理边缘找到过三叶虫尾节碎片,但完整共生印痕藏在页岩的‘毫米级连续层’中——黑色页岩遇震易裂,且一伙‘寒武纪化石倒卖者’盯上了这里,他们带着‘气动凿’专门挖三叶虫化石卖高价,昨天已经在核心区西侧凿了片深沟,20米长的页岩层理被震裂,至少3处三叶虫碎片被挖走,再凿下去,完整共生印痕会被气动凿震成碎块,连物种关联的痕迹都留不下。”
寒武纪考古队的孔教授,穿着耐磨工装服,手里拿着一块三叶虫完整复制品(树脂翻模),神色凝重:“倒卖者的头目叫‘老虫’,以前在澄江倒卖过云南虫碎片,知道‘完整三叶虫能卖几十万’,却不懂生态关联的价值——他们的气动凿每分钟震动300次,昨天我们在沟底捡到的页岩碎块上,还能看到云南虫的脊索印痕,再震10分钟,就能碰到共生印痕所在的碳质层!”
孔教授指着深沟旁的碎页岩:“你看这些带凿痕的碎片,上面的三叶虫胸节已经被震断,要是共生印痕被破坏,我们连‘寒武纪初期生物怎么形成简单生态’的证据都没了——这比任何单块化石的价值都珍贵!”
林晚走下页岩坡,蹲在未被破坏的层理旁,指尖轻轻触碰湿润的页岩表面,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色光晕。她清晰感应到碳质层中,共生生物的灵气像“云南虫+三叶虫”的组合结构,沿水平层理分布,而老虫的手下正握着气动凿对准核心区中心——凿头已经碰到页岩,再按下开关,层理会瞬间开裂,共生印痕会随碎页岩被挖走。
“绝不能让他们用气动凿!”林晚站起身,擦去手上的泥渍,“顾倾城,你立刻联系省文物局和刑侦队,出示倒卖者的作案证据,请求联合执法;孔教授,你帮我准备‘页岩稳定胶’——含海藻糖的水性胶,能渗透层理、防止震动开裂;我留在核心区,用聚灵玉佩定位共生印痕的准确位置,同时用灵气暂时加固层理,拖延他们凿击的速度。”
顾倾城立刻拿着现场照片和勘探报告去拨打电话,薄雾里的声音带着急切;孔教授则从考古箱里搬出稳定胶,分给队员们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页岩表面。林晚走到深沟旁,掌心贴着页岩,聚灵玉佩的“共生灵气”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共生印痕的细节:云南虫的脊索像一条细线,旁边的三叶虫正趴在页岩上,附肢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像一群定格在远古的“生态伙伴”。
没过多久,刑侦队的警车和文物局的执法车同时赶到,当场控制住老虫和手下,没收了气动凿和已挖走的化石碎片。老虫看着复制品里的共生印痕,终于低头:“早知道这石头里藏着‘生物一起生活的痕迹’,我肯定不会来凿了——单块化石哪有这个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