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班前会上,林晓梦注意到李哥的位置从后排移到了前排。他手中拿着笔记本,时不时低头记录,神情专注得让人意外。当林晓梦布置本周重点工作时,他没有像往常那样保持沉默,而是适时地补充了几个执行要点。
“关于安检设备的日常维护,我建议增加早晚各一次的检查记录。”李哥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最近湿度大,设备容易出故障。”
这个建议相当中肯,林晓梦点头采纳:“好的,请李哥负责制定具体的检查标准。”
会后,小王凑到林晓梦身边,压低声音:“晓梦,李哥今天有点反常啊。该不会又在打什么算盘吧?”
林晓梦望着李哥远去的背影,轻轻摇头:“先观察看看。”
这一周,李哥的表现确实与以往大不相同。他准时参加每次会议,认真执行工作安排,甚至主动承担了几个棘手任务的处理。但在这些表面配合之下,林晓梦能感觉到一种若有若无的疏离——他不再公开反对她的决策,但也很少真正与她交心。
周三下午,一场设备故障给了林晓梦观察李哥的绝佳机会。2号安检口的x光机突然死机,正值晚高峰前夕,情况十分紧急。
“让我来看看。”李哥不等林晓梦安排,已经主动上前检查。他熟练地打开设备后盖,检查线路连接,动作专业而沉稳。
林晓梦站在一旁,注意到李哥在处理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感——他及时汇报进展,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请示;他接受同事的帮助,但拒绝别人插手核心检修工作。
“是主板接口松动。”十五分钟后,李哥直起身,擦掉额头的汗水,“暂时修复了,但建议明天请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检修。”
“辛苦了。”林晓梦真诚地说。
李哥点点头,没有多余的话,转身去填写维修记录。这种专业且克制的态度,反而让林晓梦更加警惕。
当晚,林晓梦在值班室里整理文件,无意中听到隔壁休息室传来的对话。
“李哥,你现在怎么这么配合晓梦的工作?”是王哥的声音。
短暂的沉默后,李哥回答:“在其位,谋其政。既然站里认可她的管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了。”
“可是你之前不是说过...”
“之前是之前。”李哥打断对方,“现在情况不同了。”
林晓梦轻轻退后几步,故意加重脚步才走进休息室。里面的谈话声立刻停止了。
“李哥,关于明天的设备检修,你有什么建议?”她若无其事地问。
李哥从座位上起身,语气平和:“我已经联系了设备科,他们明早九点派人来。这是联系人的电话和预计维修时间。”他递过来一张写得工工整整的纸条。
这种周到细致的准备,既展现了专业能力,也保持了一种微妙的独立性。
周五的班组学习会上,林晓梦推出了新的案例分享制度。当轮到李哥发言时,他分享了一个多年前处理易燃品乘客的案例,讲解细致,经验老道,赢得了一片掌声。
但林晓梦注意到,在分享过程中,李哥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话题,也不对现有管理制度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谨慎的态度,与其说是认同,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保护。
周末加班时,林晓梦故意安排与李哥共同整理应急物资仓库。这是一项需要密切配合的工作,也给了他们独处的机会。
仓库里,两人默默清点着物品。李哥负责登记,林晓梦负责核对,配合出奇地默契。
“李哥,你来这个站多少年了?”林晓梦打破沉默。
“十一年。”李哥头也不抬地回答,“从建站就在这儿。”
“那你经历过的班长,应该不少吧?”
李哥终于抬起头,目光复杂:“晓梦,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林晓梦放下手中的记录本:“我只是想知道,在你看来,我这个班长做得怎么样?”
仓库里一时寂静,只有空调的嗡鸣声。李哥缓缓放下笔,语气慎重:“你很努力,也很有想法。有些做法我不完全认同,但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这种谨慎客观的评价,反而让林晓梦感到一丝安心——至少,李哥开始用事实而不是情绪来评判她了。
“谢谢你的坦诚。”林晓梦说,“我知道,有些改革确实操之过急。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我希望你能直接告诉我。”
李哥沉吟片刻:“建议谈不上。只是觉得,管理一个团队就像打理一个花园,不能只想着拔除杂草,还要记得浇灌花朵。”
这句话让林晓梦深思。确实,她太专注于解决问题,有时忽略了培养团队积极的一面。
周一,林晓梦在安排工作时,特意将新员工培训完全交给李哥负责。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李哥经验丰富,在带新人方面比我有心得。”她在班前会上宣布,“以后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就由李哥主要负责。”
李哥明显愣了一下,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会尽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哥负责的培训工作确实做得有声有色。他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编成了简易教材。但在每次培训结束后,他都会主动向林晓梦汇报进展,从不越权。
这种既配合又保持距离的态度,让林晓梦明白,李哥的“转变”并非真正的认同,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调整。他承认了她的地位,但并未真正接纳她的管理理念。
一天下班后,林晓梦在地铁口偶遇正要离开的李哥。他手里拿着几本管理类的书籍,看到林晓梦,下意识想把书藏起来。
“李哥也看这类书?”林晓梦好奇地问。
李哥略显尴尬:“随便翻翻,多学点总没坏处。”
这个细节让林晓梦意识到,李哥其实也在默默学习和调整。只是对于他这样一个在旧体制下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来说,改变需要更多时间。
当晚,林晓梦在笔记本上写道:
“表面的配合也许不是认同,但至少是尊重。
改变需要时间,对年轻人如此,对老员工更是。
给予空间不是放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管理。
警惕之心不可无,包容之心不可少。”
她明白,管理一个团队就像下一盘棋,既要看清眼前的局势,也要预见未来的变化。李哥的“转变”只是这盘棋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但无论如何,这种表面的和平总比公开的对抗要好。至少,团队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继续前进。
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在夜色中轮廓分明,那双精致的眼睛仿佛在注视着什么。林晓梦轻轻抚过它光滑的表面,感受着那份历经时光打磨后的温润。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那位老工匠雕刻这件作品,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更需要对材料本身特性的尊重。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盘管理的棋局还将继续。而她,已经做好了长期对弈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