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信贴在布告栏上已经两天了,那抹粉色依然醒目。林晓梦每次经过,眼角余光总忍不住瞥过去,心里像揣着个暖水袋,持续散发着温热。这份认可让她走路的步子都踏实了不少,连带着看站里熙熙攘攘的人流,都觉得没那么令人烦躁了。
周四下午,客流平稳。林晓梦刚协助一位老人通过宽通道闸机,一转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从警务室方向走来,深蓝色的警服挺括,帽檐下的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是李警官。林晓梦的心下意识地紧了一下。这位驻站公安负责人向来以严格着称,表情总是严肃的,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虽然上次醉酒事件和行李箱事件他帮过她,但面对他,林晓梦总还是有点发怵。
她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腰包里的金属探测仪,希望他能像往常一样径直走过去。然而,那双擦得锃亮的黑色皮鞋却在她面前的安检台附近停了下来。
林晓梦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站直了身体,手指悄悄在裤缝上蹭了蹭并不存在的灰尘。是不是自己刚才哪里做得不规范被看到了?还是……
“林晓梦。”李警官的声音不高,带着他惯有的沉稳,听不出情绪。“到!李警官。”她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应道,声音因为紧张而略显紧绷。
出乎意料地,李警官脸上那种惯常的冷硬线条,似乎柔和了极其细微的一点点。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落在了她胸前深蓝色的工牌上,准确地说,是工牌上的名字。
“嗯。”他点了点头,语气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前几天处理乘客纠纷,还有帮助聋哑乘客找回失物,这两件事,处理得不错。”
林晓梦愣住了,眼睛微微睁大,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李警官……这是在表扬她?
他并没有看那封表扬信,而是直接点出了她具体做的事情。这说明,他并非仅仅看到了布告栏上的结果,而是关注到了事情发生时的过程。
“面对突发情况,能冷静处理,灵活应对,没有激化矛盾,还解决了实际问题。”李警官继续说道,语速不快,每个字都清晰有力,“尤其是帮助特殊群体,方法得当,体现了责任心。继续努力。”
他说完,目光在她脸上又停留了一秒,像是确认般微微颔首,然后便迈开步子,一如既往地雷厉风行,朝着站台方向巡视而去。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十几秒。可林晓梦却像被定在了原地,半天回不过神。耳边反复回响着那几个字——“处理得不错”、“继续努力”。
这不是来自乘客家属的感谢,不是来自同事或班长的肯定,而是来自李警官,来自这个代表着地铁安全最高标准、对工作要求近乎严苛的公安负责人。他的认可,含金量截然不同。
一股更汹涌、更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了她的头顶,瞬间淹没了之前因为表扬信而产生的所有喜悦。这种感觉,更像是一种被“验收合格”的震撼和激动。
她所有的坚持——在图书馆啃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在深夜的宿舍里对着笔记反复揣摩沟通技巧,在工作中即使受了委屈也努力保持专业和耐心——在这一刻,仿佛都有了答案。
她不是为了得到谁的表扬,只是为了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心。可当这份努力,恰好被最严格的标准所认可时,那种价值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她下意识地挺直了因为长久站立而有些酸胀的腰背,感觉浑身的疲惫都被这股突如其来的力量冲刷掉了大半。原来,她默默做的那些事,付出的那些努力,真的有人看在眼里,而且是如此有分量的人。
王姐凑过来,用胳膊肘轻轻碰了她一下,压低声音,带着笑意:“哟,不得了,连李阎王都开口夸人了!晓梦,你这回可是真长脸了!”
林晓梦的脸颊飞起两团红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像炸开了一朵烟花,绚烂无比。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感觉自己的身体里充满了用不完的劲儿。引导乘客时声音更清亮了,查看x光机屏幕时眼神更专注了,就连提醒乘客“请拿好随身物品”时,语气里都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
下班走出站厅时,晚风拂面,带着秋夜的凉意,她却觉得浑身暖洋洋的。天空中没有星星,只有城市映照出的昏黄光晕,但她却觉得前路无比清晰。
她摸了摸制服口袋里那张折叠的、来自聋哑乘客的纸条,又回想了一下李警官那句简短却有力的肯定。这两样东西,像两块坚实的基石,垫在了她脚下,让她终于有了一种脚踏实地的、不再飘摇的感觉。
所有的委屈、彷徨、自我怀疑,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她更加确信,只要自己坚持这样走下去,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努力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在这条看似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路。
这份来自最严格方的认可,是她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她继续前行最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