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早晨,天色灰蒙蒙的,像是还没睡醒。林晓梦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隔壁房间的室友。她往水杯里灌满开水,又从柜子里拿出昨晚就准备好的两个馒头,小心地装进布袋。
这个休息日,她打算去市图书馆。走出出租屋,清晨的凉风扑面而来。她裹紧了那件洗得发薄的旧外套,盘算着该坐哪路公交最省钱。从这儿到图书馆要转两趟车,单程就要四块钱。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先步行两站路,这样能省下一半的车费。
街道两旁的早点摊已经支起来了,油条的香味混着豆浆的甜味,一个劲儿往鼻子里钻。她摸了摸口袋里仅有的几十块钱,还是咽了咽口水,快步走了过去。
到了图书馆,才刚开馆不久。她熟门熟路地走到三楼的社会科学阅览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这个位置采光好,而且相对安静,是她上周末来的时候就物色好的。
从布袋里拿出笔记本和笔,她起身走向书架。手指轻轻划过书脊,《沟通心理学》、《公共服务礼仪》、《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这些书她上周末就留意到了,但当时没敢一口气借太多,怕看不完。
今天,她决定先把那本最厚的《沟通心理学》借出来。抱着厚厚的书回到座位,她先小心翼翼地把馒头拿出来,就着温水慢慢吃着。图书馆里不能吃东西,但她实在舍不得在外面买早饭,只能这样偷偷解决。
馒头有点干,噎得她直伸脖子。她赶紧喝口水,眼睛却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第一章讲的是“共情在沟通中的作用”。她一边看,一边不自觉地联想到工作中遇到的那些难缠的乘客。
那个醉酒的男人,如果当时自己能更理解他的处境,是不是就能避免冲突?那个带着超大行李的工人,如果自己能换种方式解释规定,是不是就不会被推搡?
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着:“倾听时要保持眼神交流”、“先肯定对方的情绪,再说明规定”、“用‘我理解您的感受’代替‘这是规定’”。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声音让她感到莫名的安心。看着看着,她突然想起上周遇到的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那孩子哭闹着不肯过安检,妈妈急得满头大汗。当时她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请配合安检”,现在想来,如果她能蹲下来对孩子笑笑,或者说句“小朋友真勇敢”,也许情况就会不一样。
她在笔记本的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在旁边写上:对带孩子的乘客要多些耐心。中午时分,图书馆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她合上书,把最后一口馒头咽下去,起身去接热水。路过期刊区时,她瞥见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讨论什么课题,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笔记本电脑,手边还放着奶茶。
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那个已经掉漆的保温杯。回到座位,她翻开《应急处理案例集》。这本书更厚,但里面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地铁站失火、乘客突发疾病、可疑物品处置......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看到“乘客冲突调解”那一章时,她看得格外认真。书上说,调解冲突的关键在于把对立双方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共同需求。比如两个乘客因为拥挤发生争执,调解者应该引导他们意识到“大家都想快点进站”这个共同目标,而不是纠结于谁推了谁。
这个思路让她眼前一亮。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急于评判对错,结果往往两边不讨好。她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化解冲突,要找共同点。
阳光慢慢从窗户斜射进来,在她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抬头看向窗外。图书馆外面是个小花园,几棵梧桐树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在秋风里轻轻摇曳。
这里真安静啊,安静得让人能听见自己思考的声音。没有乘客的抱怨,没有同事的冷言冷语,没有安检机的嗡嗡声。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脚步声。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味。这是她这周以来,第一次感到心情如此平静。继续埋头看书,这次翻到“压力管理”这一章。书上说,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导致职业倦怠,建议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持续学习来调节。
她苦笑着想,自己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还有闲钱培养爱好?不过持续学习倒是可以,反正图书馆免费,最多就是花点公交费。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开始暗了下来。她看了眼手机,已经下午四点了。图书馆五点半关门,她得抓紧时间把最后几页看完。
合上书的时候,她感觉心里踏实了不少。那些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似乎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理论知识不一定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让她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她把书还回书架,仔细整理好笔记本,把保温杯收进布袋。走出图书馆大门时,傍晚的凉风让她打了个寒颤。
回程的公交车上,她抱着装满笔记的布袋,望着窗外华灯初上的街道。这一天过得真快,快得让她希望时间能再长一些。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工作群里发的下周排班表。她看了一眼,默默记下自己的班次。现实就像这辆终将到站的公交车,无论途中风景多好,总会有到站的那一刻。
但是没关系,她心想。至少每个周末,她都可以来这里充充电。就像在漫长的黑夜里,终于找到了一盏能照亮前路的灯。这盏灯虽然微弱,但足以让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走得稍微踏实一些。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布袋,里面装着的不仅是笔记,更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希望。在这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城市里,这大概是她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