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走进书房,点亮烛火。他再次铺开改革方案,目光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上停留。“一定要找到突破口。”他低声呢喃,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思索片刻,他突然想到或许可以逐个拜访大臣,用事实和诚意去打动他们。想到这里,洪书的眉头微微舒展,他决定明日便与亲信商议此事。
第二日清晨,晨曦透过窗户,洒在洪书略显疲惫却又坚定的脸上。他早早起身,简单用过早餐后,便将亲信唤至书房。亲信一进门,便看到洪书正对着桌上的改革方案沉思,案几上的烛火还未完全熄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大人,您唤我何事?”亲信恭敬地问道。
洪书抬起头,示意亲信坐下,说道:“如今改革方案在朝堂上遭到守旧大臣的强烈反对,我们必须想办法争取更多支持。我打算逐个拜访大臣,尤其是那些中立的大臣,向他们详细说明改革的益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亲信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人,此计可行。只是这些大臣们各有心思,且守旧大臣必定会有所察觉,恐怕会从中作梗。我们需谨慎行事,制定一个详细的拜访计划。”
洪书点头表示赞同:“你说得没错。我们要先梳理出中立大臣的名单,分析他们的性格、喜好以及在朝中的立场。拜访时,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阐述改革方案。”
两人随即开始商讨,从朝中大臣的日常言行、过往政绩,到他们与各方势力的关系,一一进行分析。经过一番细致的讨论,他们终于确定了拜访的顺序和策略。
洪书首先来到了礼部侍郎陈大人的府邸。陈大人一向以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着称,在朝中保持中立。洪书被管家引入客厅后,耐心等待。不多时,陈大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来。
“洪大人,稀客啊。不知今日前来,所为何事?”陈大人微笑着问道。
洪书起身,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陈大人,晚辈此次前来,是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想分享一下我对改革的一些想法。”
陈大人微微点头,示意洪书坐下详谈。洪书便从当前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说起,详细阐述了改革方案的各项措施以及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还列举了诸多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陈大人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待洪书说完,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洪大人,你的改革方案听起来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只是改革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不得不谨慎考虑。”
洪书见状,进一步说道:“陈大人,晚辈深知改革之路艰难,但如今国家形势紧迫,若不改革,恐难长久繁荣。您一向心系国家,想必也不愿看到我朝在旧制度的束缚下逐渐衰落。”
陈大人目光深邃地看着洪书,缓缓说道:“洪大人的诚意和决心,陈某感受到了。容我再思考几日,给大人一个答复。”
洪书心中一喜,知道陈大人已有松动之意,连忙说道:“陈大人,晚辈静候您的佳音。无论结果如何,都感谢您愿意倾听晚辈的拙见。”
离开陈大人的府邸后,洪书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位中立大臣的府邸。他不顾疲惫,一家接着一家地拜访。每到一处,他都以同样的热情和耐心,向大臣们阐述改革的意义。
在拜访户部尚书李大人时,洪书着重强调了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详细分析了改革方案中关于税收制度调整、商业发展扶持等措施将如何增加国库收入,改善民生。李大人对经济事务颇为精通,洪书的一番言论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洪大人,你这改革方案在经济方面确实有不少亮点。只是推行起来,难度不小啊。”李大人担忧地说道。
洪书自信地说道:“李大人,改革虽难,但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定能克服困难。而且,改革成功后,国家经济必将迎来新的繁荣,这对您主管的户部而言,也是一件大好事。”
李大人思索良久,最终说道:“洪大人,我可以考虑支持你的改革方案,但你还需解决其他大臣的疑虑,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行。”
洪书连声道谢,心中充满了希望。随着拜访的大臣越来越多,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开始对改革方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被洪书的诚意和改革方案的合理性所打动,态度逐渐发生转变。
然而,守旧大臣们也察觉到了洪书的行动。他们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
“这个洪书,竟然逐个去拉拢大臣,真是不知死活。我们绝不能让他得逞!”一位守旧大臣愤怒地说道。
“没错!我们要想办法破坏他的计划,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继续站在我们这边。”另一位守旧大臣附和道。
于是,守旧大臣们开始在朝中散布谣言,诋毁洪书的改革方案,试图动摇中立大臣们刚刚产生的支持意向。
洪书在拜访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谣言。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他知道,这是守旧大臣们的垂死挣扎,只要他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书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越来越多的中立大臣明确表示愿意支持改革方案,朝堂上支持改革的声音开始逐渐壮大。但守旧大臣们依旧顽固,他们紧紧抱成一团,坚决反对改革。
洪书站在府邸的庭院中,望着天空,心中思绪万千。虽然部分中立大臣的态度转变让他看到了希望,但守旧大臣的顽固抵抗依旧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他能否获得足够支持,打破僵局,顺利推进改革?一切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