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回到府邸,径直走进书房。他再次展开改革方案,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阻力的办法。他深知,接下来的路充满挑战,但他没有退路。“无论如何,改革必须推行下去。”洪书低声自语,握紧的拳头透露出他的决心。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洪书身上。他早早起身,精心整理好衣冠,准备前往朝堂,向大臣们宣传他的改革方案。尽管身体因之前的战斗还未痊愈,每动一下都伴随着隐隐作痛,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决然。
踏入朝堂,洪书感受到了一股异样的气氛。平日里或谈笑风生或神色严肃的大臣们,今日看向他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与疑虑。洪书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上前一步,向众人拱手行礼后,开始阐述他的改革方案。
“诸位大人,如今我朝虽表面繁荣,但实则暗流涌动。旧有的制度已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若不进行改革,恐将面临诸多隐患。”洪书声音洪亮,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他详细地介绍着改革方案中的各项措施,从官员选拔制度的革新,到农业、商业政策的调整,每一项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朝服,胡须花白的守旧大臣便冷哼一声,站了出来。“洪大人,你这改革方案看似美好,实则荒谬至极。我朝现行制度历经数代传承,早已根深蒂固,岂是你说改就能改的?如此贸然行事,必将破坏现有秩序,动摇国之根基!”
洪书心中一沉,却并未慌乱。他早料到会有守旧势力的反对,于是耐心解释道:“王大人,时代在变,制度亦需与时俱进。现行制度虽有其优点,但在长期运行中也滋生了诸多弊端。比如官员选拔,多以门第出身论,致使许多有真才实学之人无法施展抱负。而我们的改革方案,正是要打破这些桎梏,广纳贤才,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位身材微胖的大臣也随声附和道:“洪大人,话虽如此,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乱。况且,你这方案中提及的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举措,所需耗费巨大,国库如何能承担得起?”
洪书从容不迫地回应:“孙大人,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至于资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源节流,定能解决。而且,从长远来看,改革成功后,国家经济必将得到极大发展,这些投入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了两派,支持洪书改革方案的官员,虽觉得有理,但在守旧大臣的强烈反对下,也不敢贸然出声;而守旧大臣们则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列举各种理由来反驳改革方案。一时间,朝堂上争论声此起彼伏,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洪书据理力争,他详细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到百姓的福祉,一一阐述。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额头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如炬。
然而,守旧大臣们依旧不为所动。他们或是固执地坚守着旧有的观念,或是担心改革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坚决反对改革方案。这场激烈的辩论持续了许久,直到皇帝宣布退朝,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
洪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府邸。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他知道,改革的阻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守旧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如同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办法说服这些大臣,顺利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