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也不在意,默默地走到靠墙角的一个空铺位——这里离窗户近,能透进点光,而且相对安静。他放下背包,先把草垫子拍了拍,抖掉上面的灰尘,然后铺上自带的粗布床单,把换洗衣服叠好放在铺尾,挎包则塞在枕头底下,里面的饼子和咸菜得小心放着,别被老鼠啃了。
收拾完行李,他从背包里拿出那本边角已经卷边的《农作物栽培学》(初级本),又掏出一个小本子和钢笔——这是他特意托公社文书买的,准备记培训笔记。他坐在铺沿上,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安静地翻看着,遇到之前没弄懂的知识点,就用铅笔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着上课的时候问老师。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他身上投下一片光斑,与周围略显嘈杂的环境格格不入。
“喂,你就是红星公社那个‘高产大户’凌风?”孙明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戏谑,“听说你那试验田亩产一千多斤?是不是用了啥偏方啊,给大伙分享分享?”
凌风抬起头,看了孙明一眼,平静地说:“没有偏方,就是精细管理,选好种子,科学施肥浇水。”
“科学施肥?”孙明嗤笑一声,放下手里的手册,“就你们那山区旱地,能有啥科学?我看啊,说不定是往麦地里埋了啥好东西,蒙人的吧。”
旁边一个抽烟的中年技术员也跟着起哄:“就是,咱们种了十几年地,最高亩产也就六百多斤,他一个毛头小子,能种出一千斤?打死我都不信。”
凌风没再说话,只是笑了笑,重新低下头看书——跟这些带着偏见的人争辩,没用,等培训结束,用真本事说话就行。倒是对面的李建国放下手里的锄头,看了孙明一眼,慢悠悠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山里有山里的种法,我去年去红星公社办事,见过凌家坉的试验田,麦苗长得确实齐整,比周围的田块好太多,说不定人家是真有本事。”
孙明哼了一声,没再搭话,只是脸色更不好看了。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凌风就提前到了二楼大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来了不少人,长条木桌摆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训班开班动员会”的红色横幅。他找了个靠后的座位坐下,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八点整,开班动员会准时开始。主持会议的是县农业局分管科技的副局长马文斌,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看起来很严肃。他先是讲了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去年咱们县的小麦平均亩产才三百二十斤,比地区平均水平低了五十斤,比先进县更是差了一百多斤。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要求我们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争取小麦亩产提高到三百八十斤,玉米亩产突破四百斤。”
马副局长的声音洪亮,透过墙上的喇叭传得很远:“这次组织大家来培训,就是要让你们学到真本事,回去后当好‘技术种子’,把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千家万户的田地里。你们都是各公社推荐的骨干,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刻苦钻,别辜负组织的信任。”
讲话高屋建瓴,台下学员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拿出钢笔,认认真真地记录着每一个要点;有的靠在椅背上,眼神涣散,显然没听进去;还有的偷偷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培训结束后能不能评上优秀。孙明坐在前排,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马副局长,显得很积极,偶尔还会带头鼓掌。
动员会结束后,按照培训安排,学员们按作物种类分成了粮油组、经济作物组和蔬菜组。凌风被分到了粮油作物组,这个组的学员最多,有二十多个人,都是来自各个公社的小麦、玉米种植骨干。
粮油组的组长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建国,约莫四十多岁年纪,身材瘦削,面容严肃,不苟言笑,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看人的眼神很锐利,像是能看透人心似的。介绍自己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管你们以前在公社多厉害,来了这里,就得从零开始学,学不会、不认真学的,直接打回原单位,别在这儿浪费时间。”语气严厉,让原本有些松散的学员们瞬间安静下来。
正式的理论学习开始了,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还安排了自习。课程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学基础、植物生理学常识、主要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良种繁育技术、田间试验设计等,都是实打实的硬知识。
讲课的老师都是农业系统的专家:教土壤肥料学的是农业局的陈工程师,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讲课很细致,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结合县里的实际地块来讲;教病虫害防治的是农科所的王研究员,常年扎根田间,讲的都是实战经验;教良种繁育的就是组长张建国,他自己培育过两个玉米品种,在县里推广后很受农户欢迎。
对于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凌风来说,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植物生理学里的“光合作用原理”“呼吸作用机制”,还有土壤肥料学里的“有机质分解过程”,满是专业术语,听起来就像听天书。但他这几年从未间断过自学,遇到不懂的就向刘技术员请教,或者翻遍能找到的所有农业书籍琢磨,更重要的是,他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了三年多,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老师讲的“土壤墒情判断”,他能立刻联想到自己试验田浇水后土壤的手感;老师讲的“小麦分蘖规律”,他能对应到不同施肥量下麦苗的生长状态。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他都能迅速与自己熟悉的农事操作对应起来,理解起来反而比一些只会死记硬背书本条文、缺乏实践经验的学员要快、要深。
张建国讲课有个特点,喜欢随时提问,而且专挑那些看起来基础、却能检验学员真实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问题。一次讲到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时,他在台上讲完理论要点——条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识别口诀,以及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综合措施后,目光扫过台下,最后定格在凌风身上:“凌风同志,你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理论知识咱们可以慢慢学,但实践经验很重要。请你结合你们凌家坉的实际情况,谈谈在生产中,你们是怎么早期识别小麦锈病的?又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进行防治的?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