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国防大学校园里,金黄的银杏叶铺就了一条通往主教学楼的道路。在这栋庄重的建筑内,一场特殊的课程正在进行。
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学员们清一色穿着笔挺的军装,肩章显示他们来自各部队的精英。讲台上,年轻的教官调出了一份标有“内部教材·机密”的课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战术技巧,也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一种精神。”教官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这种精神, 体现在一个人的故事里——姜青白。”
课件首页出现了一张姜青白年轻时的照片,那时的她刚入伍不久,眼神清澈却坚定。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显然不少学员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很多人知道姜青白是特战教育的奠基人,是空间理论的开拓者,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她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母亲、一个守护者的精神内核。”
教官开始讲述那个已经被载入教材的故事。从姜青白背负父亲冤屈开始,到她觉醒空间能力,再到与“烛龙”的终极对决,最后到她培养新一代特殊能力者的历程。
台下,一位女学员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她来自边防部队,曾经在极端环境下独自坚守哨所三个月,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坚强。但听到姜青白在失去空间能力后依然坚持信念的故事,她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坚韧。
“在座的各位将来都会成为部队的骨干,”教官环视全场,“你们会遇到挫折,会面临选择,会经历迷茫。希望当那一刻来临时,你们能想起今天的故事,记住什么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热烈地讨论着。几个学员围在一起,交流着自己的感悟。
“我最佩服的是她始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一个来自海军陆战队的学员说,“不是为了功勋,不是为了认可,而是为了守护。”
另一个空军飞行员接话:“她在面对‘烛龙’的诱惑时,坚守住了底线。这让我想到每次飞行时面临的抉择——捷径往往最危险。”
在校园的另一端,特种兵训练基地里,怀安正在指导一场实战演练。训练结束后,他把队员们集合起来。
“知道为什么这个战术叫‘青白之盾’吗?”怀安问年轻的队员们。
见众人摇头,他讲述了母亲在一次人质救援行动中,用空间能力同时保护了十名人质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有特殊能力,但每个人都有选择。”怀安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危急关头,是优先考虑自身安全,还是履行职责使命,这个选择定义了我们是谁。”
与此同时,在总参某部的分析中心,思清正在为新入职的情报分析员进行培训。
“情报分析不只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思清调出一份解密档案,“这是我母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关键情报。她本可以选择更安全的方式,但那就意味着延误战机。”
他分享了一个细节:在那些危险的任务中,姜青白总会带着一家人的合影。不是为了感伤,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守护的是什么。
“我们分析的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安危。记住这一点,你们就能在繁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
而在空间物理研究所,念白带领的团队正在攻关一个重大项目。项目遇到瓶颈时,她会给团队成员讲述母亲的故事。
“我母亲曾经说过,能力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强大,而在于你用它来做什么。”念白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我们的研究也是如此,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是为了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渠道,在不同的场合,悄然流传着。它们被写进教材,编入教案,成为了一代代年轻军人的精神食粮。
一个寒冷的冬夜,边防线上的哨所里,年轻士兵小李借着微弱的灯光阅读内部刊物上关于姜青白的报道。外面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他的手脚已经冻得麻木。
报道中有一段姜青白的原话:“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是最接近突破的时刻。坚持不是因为我们足够强大,而是因为我们深知为何而战。”
小李放下刊物,重新握紧手中的钢枪。风雪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
在某个特种部队选拔训练中,一名女兵在极限体能测试中几近放弃。教官走到她身边,只说了一句话:“想想姜青白在失去能力后是怎么做的。”
女兵咬紧牙关,最终坚持到了终点。
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军队中悄然传承。
姜青白本人对这些并不知情。直到有一天,她受邀回国防大学演讲,在提问环节,一个年轻学员站起来,眼含热泪地向她表示感谢。
“姜教授,是您的故事支撑我度过了新兵训练最艰难的时刻。您让我明白,军人不仅要有一身本领,更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
那一刻,姜青白才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已经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了某种精神象征。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曾经以为,传承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给下一代。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精神的传递——让信念超越个体,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芒。”
秦晋川看到这段话,轻轻握住她的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有意义。我们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可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岁月流转,姜青白的故事被一代代传颂,激励着无数年轻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突破、奉献。她的形象超越了具体的个人,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中国军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的智慧和忠诚报国的情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却历久弥新。正如一位年轻军官在心得体会中写的那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拥有姜青白教授那样的特殊能力,但我们可以学习她面对困难时的坚韧、面对诱惑时的清醒、面对使命时的担当。”
精神的传承,如同暗夜中的火炬,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永远照亮着前行的道路。而姜青白的故事,已经成为这支火炬中最明亮的光芒之一,继续指引着新时代的军人们,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