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内部因科举而泛起波澜的同时,由林越主导的另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沿海盐场计划,在经过数月的艰苦建设后,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合浦沿海,昔日荒芜的滩涂上,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片规划整齐的盐田,如同巨大的棋盘铺展在海岸边。蒸发池、调节池、结晶池层次分明,通过巧妙设计的水闸控制着海水的流入与浓缩。
时值盛夏,阳光炽烈,海风习习。经过多日的自然蒸发,结晶池中的卤水已经达到了饱和浓度,池底开始析出洁白晶莹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盐工们穿着特制的草鞋,手持木耙,小心翼翼地进入齐膝深的卤水中,将析出的盐粒推拢、收集,堆成一座座小型的盐山。
“出盐了!出盐了!”欢呼声在盐田上空回荡。
负责盐场建设的工曹官员激动地向零陵汇报:“主公!合浦三处盐场首次大规模晒盐,初步估算,此次收获的粗盐便超过五千石!且此法省却大量柴薪,人力亦大幅节省,产量远超旧法煮盐十倍不止!淋卤、煎炼提纯后,可得上等食盐逾三千石!”
消息传回零陵行台,林越、大乔及度支司官员皆是精神一振!
“五千石粗盐……三千石上等食盐……”大乔快速计算着,“仅是这三处盐场一季之产,便几乎可满足我华国目前大半年的食盐消耗!若扩大规模,产量将不可估量!”
这不仅仅是解决了食盐自给自足的问题,更意味着,食盐将成为华国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贸易商品!
“立即扩大盐场规模!”林越当即下令,“在合浦、交趾沿海,寻找合适地点,增建五处,不,十处新盐场!同时,建立专门的盐业司,统一管理盐场生产、运输和销售。”
他看向大乔:“度支司需制定盐务章程,国内食盐实行官营,平价销售,确保百姓用盐。同时,组建大型盐商船队,这些多出来的盐,就是我们打通海上贸易,换取急需物资的利器!”
海盐的丰收,为华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蓝色财富的大门。很快,一支由五艘大型海船(部分是改造的旧式楼船,部分是新造的多桅帆船,借鉴了林越提供的部分设计理念)组成的船队,满载着洁白如雪的上等海盐,以及部分华国特产的瓷器、漆器、成药,从合浦港扬帆起航。
他们的目标,是沿着海岸线北上,前往江东,以及更北方的中原沿海地区。
这次航行,既是贸易,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试探。华国需要了解江东在夷陵之战后的真实状况,需要打通与北方潜在贸易对象(甚至可能是未来的合作者或敌人)的联系,更需要积累宝贵的航海经验。
船队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军校尉统领,度支司亦派出了精通商务和情报的干员随行。林越给予他们的指令是:安全第一,谨慎交易,广结善缘,收集情报。
船队首先抵达了江东的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此时江东正忙于消化荆州、应对刘备可能的报复以及安抚内部,对沿海的管控并不十分严密。华国船队的到来,尤其是他们带来的品质极佳、价格却相对公道的海盐和那些精美的瓷器,立刻引起了当地商贾和部分低级官吏的浓厚兴趣。
交易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船队带来的货物被抢购一空,换回了大量江东特产的铜料、生丝、优质木材以及一些关于江东内部情况的零散信息——例如,陆逊因功受赏,但江东军力在夷陵之战中损耗亦不小,孙权正努力安抚旧部,同时对北方的曹操充满戒心等等。
初战告捷,船队继续北上,冒险进入了曹操控制下的青州、徐州沿海。这里的局势更为复杂,曹军对沿海的巡查也更为严格。华国船队打着“交州士家商队”的旗号(借助了士燮的关系),小心翼翼地与当地豪强进行接触。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发现了更大的机遇。北地缺盐,尤其是质量上乘的食盐。华国海盐的出现,如同久旱甘霖。虽然交易过程充满风险,需要避开官方耳目,但利润也极其丰厚。他们用盐和瓷器,换回了华国急需的优质马匹(少量)、辽东的人参、皮毛,以及关于曹操境内民生、军备的宝贵情报。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航行,华国的航海者们初步熟悉了北方的航道、水文和港口情况,与一些地方势力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乃至战略投送,积累了最初的经验。
当这支满载着财富、物资和情报的船队,历经数月,终于平安返回合浦港时,标志着华国的战略视野,正式从路上扩展到了海洋。海盐的丰盈,不仅保障了内部的稳定,更成为了华国撬动外部格局、积累国力的一根强有力的杠杆。一条隐于波涛之中的蓝色丝绸之路,正在林越的规划下,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