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1年,李治准备御驾亲征高句丽,让10岁的李弘留守长安监国。
10岁的孩子,放在现在还在玩泥巴,可李弘已经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了。
他虽然年幼,但做事有条不紊,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宰相许敬宗、戴至德等人,把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治回来后,看到奏折上条理清晰的批复,忍不住对武则天说:
“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好皇帝!”
(っ?3??????
公元662年,李弘又奉命监国,这一次他干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
修改法律。
当时唐朝有一条规定:
“逃兵的家属要被连坐,男的流放,女的没入宫中为奴。”
李弘觉得这条法律太严苛了,专门上书李治说:
“逃兵固然有错,但他们的家属是无辜的,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过错惩罚一家人呢?
不如废除这条连坐法,给家属一条生路。”
李治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当即下令废除了这条残酷的法律,还称赞李弘“有仁君之风”。
?(*′?`*)~(*′?`*)?
除此之外,李弘还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
他召集了当时的着名学者,在东宫编纂了一部《瑶山玉彩》,这部书收录了先秦到唐朝的各种经典文献,共计五百卷,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类书之一。
李治看到这部书后,龙颜大悦,赏赐给李弘大量的金银珠宝和良田美宅,还在朝堂上公开表扬:
“皇太子仁孝好学,编纂此书有功,可为天下学子表率!”
(????)
李弘的“卷”,还体现在他对民生的关注上。
有一次,他发现关中地区的农民因为赋税太重,纷纷逃亡他乡,导致土地荒芜。
他立刻上书李治,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减免关中地区的赋税,二是允许逃亡的农民返乡后免除三年徭役,三是鼓励官员开荒种地。
李治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没过多久,关中地区的农业就恢复了生机,百姓们都对李弘感恩戴德,甚至有人在自家门口挂起了李弘的画像,早晚祭拜。
(/_\)
不过,李弘的“仁厚”也并非没有争议。
有大臣觉得他太心软,缺乏帝王应有的狠辣,比如在处理贪官污吏的时候,李弘总是主张“从轻发落”,希望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有一次,一个官员贪污了巨额公款,按律当斩,李弘却求情说:
“他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不如把他流放边疆,让他戴罪立功。”
这件事让一些大臣颇有微词,觉得李弘“妇人之仁”,将来可能镇不住朝堂。但李治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以仁治国”才是长久之计,李弘的做法没毛病。
?(???~???)?
后来,母子嫌隙渐生,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开始了…
如果说李弘的前半生是顺风顺水的“人生赢家”,那么他的后半生,就逐渐陷入了“母子关系”的漩涡。
随着李弘的威望越来越高,武则天对这个儿子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从昭仪一步步爬上皇后的位置,付出了太多心血,自然不愿意看到有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哪怕这个人是她的亲生儿子。
李弘的“仁厚”和“威望”,在武则天看来,反而成了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在李弘替义阳公主、高安公主求情之后,武则天更是觉得这个儿子“胳膊肘往外拐”,不跟自己一条心。
(?o?o)
还有一件事,让母子俩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李弘的太子妃,原本选定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杨氏,杨氏貌美如花、知书达理,李弘也很满意。
可就在婚礼前夕,武则天却突然反悔,硬生生把杨氏许配给了别人。
原来,杨氏的家族与武则天的政敌有关系,武则天担心杨氏成为太子妃后,会壮大政敌的势力。
李弘得知消息后,非常伤心,也很愤怒,他觉得母亲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权力斗争。
这件事之后,李弘就一直郁郁寡欢,对武则天也渐渐有了隔阂。
(?w?)
更让武则天忌惮的是,李治因为常年患病,身体越来越差,经常让李弘代为处理朝政。
李弘的政治主张和武则天截然不同,李弘主张“仁政”,武则天则主张“铁腕治国”,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意见不合。
比如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武则天主张“武力镇压”,李弘则主张“安抚为主”;
在选拔官员的问题上,武则天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重用酷吏,李弘则主张“重用贤才,远离小人”。
久而久之,朝廷上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派支持太子李弘,一派支持天后武则天。
╭(°A°`)╮
李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既喜欢李弘的仁厚,又离不开武则天的辅佐,只能在两人之间和稀泥。
有一次,李治甚至想提前退位,让李弘登基,自己当太上皇。
可这个想法刚一提出来,就被武则天坚决反对。
武则天说:
“皇太子虽然仁孝,但年纪还小,经验不足,现在登基还为时过早。
陛下身体虽然不好,但还可以再辅佐太子几年,等他成熟了再退位也不迟。”
李治拗不过武则天,只能作罢。
李弘得知这件事后,心里更加失落,他知道,母亲是绝不会轻易放权的。
(?`~′?)
最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那么,他的死是天妒英才还是母子相残?(
)ノ)`- )
长期的抑郁和劳累,让李弘的身体越来越差。
公元675年,李弘跟随李治和武则天前往洛阳合璧宫避暑,没想到却一病不起。
李治非常着急,派了最好的御医给李弘诊治,可病情却越来越重。
最终,在同年四月,李弘薨逝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24岁。
(?i _ i?)
李弘的死,让李治悲痛欲绝,他在诏书中写道:
“皇太子弘,生而仁孝,长而聪敏,朕欲传位于他,熟料天不假年,呜呼哀哉!”
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思念,李治打破常规,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恭陵,葬礼规格堪比帝王。
(??v_v??:)
可就在李弘死后不久,关于他“被武则天毒杀”的传言就开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