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冰雹灾害虽然过去了,但它带来的震撼和后续影响却远未结束。街道和各家各户都在忙着统计损失、修缮房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以及对未来可能再次遭遇类似甚至更严重灾害的隐忧。
林向阳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次成功的预警,证明了提前准备和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他决定趁热打铁,将更多实用的防灾减灾、急救防疫知识,以一种更系统、更易于传播的方式,推广开来。
他再次动用了自己那庞大的“知识库”——既有系统签获得的《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农村医生手册》中的实用部分,也有他从各种旧书刊中整理摘抄的民间智慧和基础科学常识。
他没有搞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聚焦于这个时代普通家庭最可能遇到、也最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
他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伏案疾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简单的示意图,编写了一本薄薄的、名为《居民防灾减灾与应急自救常识》的小册子。
册子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1. **天气预警与防范:** 如何通过云层、风向、动物行为等迹象,简单判断暴雨、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可能;如何加固门窗、清理屋顶排水、准备应急照明和饮用水。
2. **火灾应对:** 油锅、电线起火等家庭常见火灾的扑救初期的土办法(盖锅盖、断电源、沙土掩埋等);如何制作简易湿毛巾防烟口罩;火灾逃生基本原则。
3. **急救常识:** 外伤止血包扎(压迫法、布带捆扎法)、骨折固定(利用木板、树枝)、中暑、冻伤、食物中毒的初步处理和寻求帮助的时机。
4. **卫生防疫:** 强调饮用水煮沸、食物保管、灭鼠防蝇、垃圾及时清理的重要性;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如痢疾、流感)的预防和隔离常识。
5. **应急物资储备建议:** 列出家庭应常备的少量应急物品,如火柴、蜡烛、食盐、白糖、纱布、常用感冒药、干粮等。
册子写完,他并没有署名。如何推广,他早已想好路径。
他首先将册子的原稿交给了父亲林大山。
“爸,这是我根据之前冰雹的事,还有平时看的一些书,整理的一点防灾救命的小常识。您看能不能交给厂里或者街道?要是觉得有用,可以印出来发给大家看看,有备无患。”林向阳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林大山接过那本字迹工整、图文并茂的手写册子,粗略一翻,心中大为震动!这里面写的,都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法子!而且语言浅显,一看就懂!
“好!太好了!向阳,你这可是做了件大好事!”林大山激动不已,立刻将册子郑重地收好,“我明天就去找书记和街道王主任!”
与此同时,林向阳又誊抄了一份简略版的,找到了阎埠贵。
“阎老师,这是我整理的一点防灾和急救的常识,想着咱们读书会是不是也可以讲讲这个?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多学点没坏处。”
阎埠贵如今对林向阳拿出的东西视若珍宝,接过册子一看,更是连连称妙!
“妙啊!向阳!你这想法太好了!这才是学以致用,惠及大众!”阎埠贵兴奋地推着眼镜,“下次读书会,我就讲这个!保证让大家都听得懂,学得会!”
两条渠道同时发力,效果立竿见影。
街道王主任拿到林大山送来的册子,如获至宝!正值灾后重视防灾的当口,这份材料来得太及时了!街道立刻组织人力,连夜刻板油印了数百份,分发到各个居委会和大院,要求组织居民学习。林大山和红星四合院因此还受到了街道的特别表扬。
而阎埠贵在读书会上,拿着那份简略版册子,结合冰雹的亲身体验,讲得是深入浅出,唾沫横飞。台下的大爷大妈、家庭妇女们听得格外认真,不时有人提问:“阎老师,这骨折固定用啥树枝都行吗?”“这湿毛巾真能防烟?”
读书会的气氛空前热烈,以往那些阳春白雪的故事,远没有这些关乎身家性命的知识来得吸引人。
很快,《居民防灾减灾与应急自救常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在这一片区域流传开来。虽然纸张粗糙,印刷模糊,但里面的内容却像一颗颗种子,撒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心里。
有人按照上面的方法检查了家里的电线,更换了老化部分;有人开始在家里备上一个小应急包;有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划伤,大人也能按照册子上的图示进行简单的包扎止血……
这些知识,在太平年月或许显得普通,但在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林向阳走在街上,偶尔会看到有人家窗户上贴着根据册子建议加固的木板;听到邻居大妈们闲聊时,会引用册子里的内容互相提醒注意卫生。
他脑海中,系统的提示再次浮现,不再是针对某个个体,而是范围更广的模糊反馈:
**【知识扩散行为:基础防灾\/急救常识。影响范围:街道级。状态:区域居民抗风险意识及基础自救能力微幅提升。因果扰动(区域微)。】**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润物无声的渗透。林向阳用一本简易的小册子,将安全的理念和基础的知识,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土地上。
他再次证明,他所带来的“福气”,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当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时,他希望,这些提前播下的知识种子,能够生长出庇护生命的微小绿荫。这,或许才是他拥有系统和超越时代见识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