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的储备和人际的网络悄然铺就后,林向阳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知识。他深知,在极端环境下,一本实用的手册、一个救命的药方、一项基础的技能,其价值可能远超黄金。而有些知识,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可能会被湮没、被遗忘,甚至被错误地批判。
他开始了另一项庞大而隐秘的工程——知识的沉淀与储备。
系统,是他最主要的知识源泉。每日的签到,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得实物或积分,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类实用性的知识载体。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赤脚医生手册(1965年版)》x1】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农村实用技术大全》x1】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军地两用人才之友》x1】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基础机械维修与保养图册》x1】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常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x1】
一本本封面朴素、内容却无比扎实的书籍,出现在系统空间里。这些书籍,是这个年代知识普及的精华,涵盖了从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到机械维修、甚至初级军工生产的方方面面,语言通俗,方法实用,极具操作性和普及价值。
除了系统签到,他也利用一切合法合理的渠道收集。他去旧书店淘换,通过阎埠贵交换,甚至请父亲留意厂里图书室处理下来的过期技术刊物。他将这些书籍报刊,与自己系统获得的那些,混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实用知识库”。
然而,仅仅收集还不够。这些书籍体积不小,目标明显,且内容庞杂。他需要将其精华提炼出来,以一种更隐蔽、更易于保存和传播的方式记录下来。
夜深人静时,林向阳房间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他伏在书桌前,摊开空白的笔记本,开始了一项艰巨的抄录和整理工作。
他并非全盘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系统知识库的辅助,进行筛选、提炼和归纳。
他从《赤脚医生手册》中,摘录下最常见的感冒、发烧、腹泻的草药方和针灸穴位;记录下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的方法;重点标记了如何识别和紧急处理食物中毒、中暑、冻伤等急症。
他从《农村实用技术大全》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整理出如何高效堆肥、如何识别土壤肥力、各种常见蔬菜的种植时节和要点,以及对付蝗虫、蚜虫等害虫的土法农药配方。
他从《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和《基础机械维修与保养图册》中,摘抄了简单工具的打造和修复、自行车的日常维护、甚至如何利用有限材料制作简易捕兽夹、滤水器的步骤。
他的笔迹工整而清晰,偶尔还会配上简单的示意图。他使用最普通的笔记本和铅笔,确保即使被人发现,也只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笔记或兴趣摘抄。
这个过程,也是他自身知识体系的一次彻底梳理和沉淀。他将系统知识库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理论,与这个时代最接地气的实践方法相互印证、结合,使得他对这些生存技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些凝聚了他心血的笔记本,被他用油纸仔细包裹好,连同一些他认为最重要的原版书籍(如《赤脚医生手册》),一起存放进了地窖那个最干燥、最隐蔽的角落。它们与粮油物资并列,成为林家战略储备中不可或缺的“软资产”。
林向阳知道,这些知识在太平年月或许显得普通,但在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它们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是维持秩序的火种。它们能帮助家人应对可能的疾病,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食物,能修复损坏的工具维持基本生活。
他沉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常识和生存智慧。这项工作,没有解决技术难题的轰动效应,也没有捐赠物资的即时反馈,它枯燥、繁琐,却意义深远。
当外面的世界开始喧嚣,当理性的声音可能被淹没时,林家深藏于地下的,不仅有果腹的食粮,更有救命的良方和延续文明的知识火种。林向阳像一个沉默的守夜人,在风暴来临之前,尽可能多地为漫漫长夜,储备着光明与希望的柴薪。这无声的积累,将在他无法预知的未来,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