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阳深知,在即将到来的动荡岁月里,外部渠道随时可能中断或变得极不可靠。真正能依靠的,唯有自身。因此,在利用“华侨渠道”进行外部铺垫的同时,他对家庭内部的储备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谋划。这不再是简单的囤积,而是一项需要智慧、耐心和严格保密的“家庭战略”。
他选择的策略是“化整为零,合理分散,名义正当”。
首先,是储备地点的选择和完善。林家居住多年的老房子,本身就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间。林向阳以“防潮”和“堆放杂物”为名,说服父亲林大山,请熟悉的泥瓦匠将家里那个不大的地窖进行了加固和防潮处理,内壁用水泥抹平,还做了隐蔽的通风口。同时,他还“发现”了父母卧室床下的一块地砖有些松动,下面有一个不大的、早年可能用于藏匿钱物的暗格,他也悄悄将其清理扩大,做了防虫处理。
其次,是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方式。林向阳拟定了一份详单,不仅包括耐储存的主食(如大米、面粉、小米、黄豆),还包括了重要的副食品和必需品:食盐(不可或缺且易于保存)、白糖(提供能量且不易变质)、食用油(密封保存)、腊肉、咸鱼、干菜、粉丝、火柴、蜡烛、煤油(当时部分家庭仍用煤油灯)、肥皂、以及一些基础药品(如他之前通过系统获得和“华侨”捐赠的)。
储备的过程,极其讲究。他绝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大量购买。而是利用父母日常采购的机会,每次稍微多买一点“富余”。林大山下班路过粮站,会多打半斤油、多称几斤米;林母去副食店,会多买两块肥皂、一包盐、或者看到有不要票的处理干菜就多称一些。甚至连林向红,偶尔也会用哥哥给的零花钱,去买几盒火柴或者几根蜡烛回来。
这些多出来的“富余”,被悄无声息地、分批分量地转移到地窖和暗格中。林向阳像一只辛勤的蚂蚁,耐心地将这些“过冬的食粮”一点点搬运、归类、存放好。地窖里用木板搭起了架子,米面粮油码放整齐,腊肉咸鱼用油纸包好悬挂,干菜装入陶罐密封。暗格里则存放着更珍贵的白糖、药品和一部分钱票。
为了给这些储备一个合理的名目,林向阳也做足了表面功夫。家里餐桌上的伙食,确实比以往更显“丰盛”了些,油水更足,偶尔也能见到腊肉咸鱼。林向阳对外的说法是:“爸在厂里表现好,奖金多了些,妈也持家有道,咱们家日子也该改善改善了。”这个理由合情合理,邻居们看到林家餐桌上偶尔飘出的肉香,也只是羡慕林家“运道好”,并未多想。
甚至,林向阳还主动“创造”了一些合理的消耗。他会让母亲偶尔用黄豆发点豆芽,美其名曰“换换口味”;会用多余的粮食酿一小坛米酒,说是“给爸活血”;还会用积攒的肥皂票多买些肥皂,理由是“听说以后肥皂可能要凭工业券,趁现在多备点”。这些行为,都让家里的“高消费”和“多储备”显得自然而然。
林大山和林母起初对儿子如此“折腾”也有些不解,尤其是看到地窖里渐渐堆积起来的物资,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但林向阳只用一句话就打消了他们的疑虑:“爸,妈,咱们不偷不抢,就是用自家省下来的钱和票,多备点东西。日子好了,手有余粮,心里不慌。万一……万一厂里生产有个波动,或者外面物价有点变化,咱们家也不至于抓瞎。”
联想到儿子之前的种种“先见之明”,以及近来社会上那些让人心里没底的风声,林大山夫妇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和支持。林母甚至成了储备工作的得力助手,她心思细,会经常检查地窖的通风和湿度,确保物资不会受潮霉变。
就这样,在林向阳缜密的规划和全家人心照不宣的配合下,林家的“战略储备”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悄然成型。地窖和暗格里的物资,足够一家四口在完全断绝外部供应的情况下,维持数月的基本生活。
这项工作完成后,林向阳的心安定不少。他知道,风雨来临之时,政治的浪潮他无法掌控,但至少,他能确保自己的家人不会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这坚实的物质储备,是他为家庭构筑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四合院依旧沐浴在看似平静的夕阳余晖中,但林家的屋檐下,已经为应对未知的严寒,储备了足够的温暖与力量。这份深藏于地下的踏实,让林向阳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幻莫测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