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阳光透过窗纸的破洞,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李秀兰坐在缝纫机前,脊背微微佝偻,踩踏板的动作依旧熟练,但眉宇间却难掩长时间的疲惫。她抬手揉了揉后腰,轻轻叹了口气。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在硬板凳上劳作,对她的腰背是极大的负担,尤其是这些年岁渐长,以前不觉得,现在却时常感到酸胀难忍。
这细微的动作和叹息,没有逃过林向阳的眼睛。
他心里一紧。改善饮食、增加收入,固然重要,但家人的健康才是根本。母亲是家里的支柱之一,她的身体不能垮。
直接拿出系统里可能存在的、超越时代的药物或保健品?不行,来源无法解释,而且未必对症。
他需要一种更自然、更符合这个时代条件,却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光扫过屋内——父亲林大山的木工工具静静地躺在墙角,母亲李秀兰的缝纫机发出规律的声响,脑海里,《赤脚医生手册》中关于劳损和保健的知识缓缓浮现……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海中串联起来。
**木工 + 缝纫 + 基础医学 = ?**
他想到了后世的“人体工学”概念。虽然这个时代没有这个词,但原理是相通的——让工具适应人体,而非让人体去适应工具。
“娘,您先歇会儿。”林向阳走过去,扶起母亲,“我瞅着您这凳子坐着不得劲,我给您做个新的。”
李秀兰愣了一下,笑道:“傻孩子,凳子不都这样?有个坐的就不错了,还挑啥得劲不得劲。”
“那不一样。”林向阳没有多解释,而是走到父亲那堆木料前,开始翻找。他需要一些结实又不太硬的木头,最好是带有一定天然弧度的。
林大山听到动静,从里屋走出来,看到儿子又在鼓捣木料,习惯性地问了句:“又琢磨啥呢?”
“爹,我想给娘做把坐着更舒坦的椅子。”林向阳一边比划着木料,一边解释道,“娘整天坐着踩机器,腰和背都僵着。我看书上说,坐的时候,腰后面最好有个支撑,腿脚也不能悬着,最好能踏踏实实踩在地上,椅子高度也得合适,不然肩膀和脖子都容易酸。”
他说的,正是人体工学中最基本的坐姿原理:腰椎支撑、双脚平放、视线与工作台平齐。
林大山听着,觉得有些新奇,又似乎有些道理。他干木匠活久了,也知道什么样的凳子坐着累,什么样的稍微好点,但从未像儿子这样,系统地总结过。
“你想咋做?”林大山来了兴趣。
林向阳拿起炭笔,在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草图。椅子带有微微后倾的靠背,靠背的弧度是他根据母亲的大致身形和《赤脚医生手册》中关于脊柱生理弯曲的描述设计的;椅子腿的高度是可调节的——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榫卯插销结构,通过插入不同高度的木楔来改变椅子腿的有效长度,以适应缝纫机踏板的高度和母亲的身高;甚至,他还计划在坐垫和靠背的位置,填充上母亲做衣服剩下的、柔软耐磨的碎布头,增加舒适度。
这个设计,融合了木工的结构力学、缝纫的填充材料应用,以及基础的人体生理学知识。
林大山看着那张草图,眼睛越来越亮。他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椅子结构上的巧妙和实用之处!尤其是那个可调节高度的设计,简单却有效,完全超出了他这个老木匠的常规思路。
“好小子!你这脑子是咋长的!”林大山忍不住拍了一下儿子的后背,语气里充满了惊叹和赞赏,“这法子好!爹帮你一起做!”
父子俩立刻行动起来。林大山负责主体框架的切割和打磨,确保结构牢固,榫卯严丝合缝。林向阳则负责更精细的部分,比如打磨靠背的弧度,制作可调节的木楔,以及指导母亲将那些柔软的碎布头仔细地填充、缝合到特制的布套里,再牢牢固定在椅面和靠背上。
李秀兰看着父子俩为她忙活,心里暖烘烘的,也积极参与进来,用她灵巧的双手,为这把特殊的椅子缝制了舒适柔软的坐垫和靠垫。
几天后,一把在这个时代堪称“怪异”却又透着奇妙的和谐感的椅子,出现在了缝纫机前。
它不像寻常板凳那样四平八稳,靠背微微后仰,弧线贴合腰背;坐垫柔软而富有支撑力;四条椅子腿可以通过木楔调节,使李秀兰坐上去时,双脚能稳稳踩住踏板,手臂也能自然地放在缝纫机台面上。
李秀兰将信将疑地坐了上去。
当她的腰部贴合到那个带着恰到好处弧度的靠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舒适感瞬间从后腰蔓延开来,长久以来的僵硬和酸胀似乎都得到了缓解。双脚踏实落地,不再悬空或勉强够着踏板,整个人的坐姿变得异常稳定和放松。
她试着踩动踏板,手里的针线活依旧流畅,但肩膀和脖颈的压力却明显减轻了。
“这……这椅子……”李秀兰惊喜地转过头,看着丈夫和儿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太舒坦了!真的!腰后面有东西靠着,得劲多了!腿也不累了!”
她站起来,又坐下,反复感受着这把椅子带来的不同,脸上的笑容如同绽放的菊花。
林大山围着椅子转了两圈,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尤其是对那个可调节高度的设计赞不绝口:“妙!真是妙!向阳,你这脑袋瓜子,真是绝了!”
连放学回来的林向红看到这把新奇的椅子,也好奇地爬上去坐了半天,嚷嚷着“二哥做的椅子最舒服”。
这把融合了木工、缝纫和基础医学知识的“人体工学”椅,成了林家又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它没有带来直接的粮食或金钱,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李秀兰从此再也不用忍受长时间久坐的痛苦,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都更好了。她逢人便夸儿子贴心、能干,这把“舒坦椅子”也成了她向来定制衣服的客户们炫耀的谈资之一。
林向阳看着母亲舒心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满足感。技能的融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是为了让他所关心的人,能在这个艰难时世中,过得更舒适、更有尊严一些。
他的奇思妙想,再次以最温暖的方式,融入了这个家的日常,成为支撑这个家庭稳步向前的一块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