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月朗星稀。易中海搬了张躺椅,放在自家屋檐下,手里摇着蒲扇,望着被月光镀上一层银白的院落,久久没有睡意。
人老了,觉就少,想的事却多了。尤其是作为院里的一大爷,操心惯了,总忍不住把这几年院里的人事变迁,在脑子里过一遍。
想着想着,他的思绪就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了中院东户,林家。
林家是什么时候搬来的?好像是……好多年前了,具体记不清了。只记得以前林家也就是个普通工人家庭,林大山埋头干活,林母操持家务,两个孩子不显山不露水。真正的变化,似乎就是这一两年间发生的。
易中海掰着手指头,细数着林家搬来后,尤其是近来的种种。
**首先是那些被无形化解的矛盾。**
许大茂和傻柱,那是多少年的老冤家了,见面就掐。以前哪年不得闹腾几回大的?不是打得鼻青脸肿,就是闹到厂里、街道。可最近这一年多,虽然两人还是不对付,许大茂也挨了傻柱整治,吃了大亏,但那都是明面上的、有分寸的较量,那种阴损下绊子、可能闹出大事的冲突,好像……不知不觉就没了?易中海隐约觉得,这背后似乎有只无形的手在调控,但他抓不住证据。
还有贾家。秦淮茹一个人拉扯仨孩子,还有个不省心的婆婆,日子多难!以前院里没少为贾家的事闹心,不是孩子偷了东家菜,就是婆媳吵得四邻不安。可最近,贾家虽然还是困难,但气氛缓和了不少。棒梗那混小子居然开始看书了?小当前阵子病得那么重,居然也熬过来了……易中海总觉得,这背后,好像也有林家的影子在晃动,尤其是那次小当生病,林向红送过去的那包“土方子”草药……
**其次是年轻人们的变化。**
这是让易中海感触最深的。
阎家老大阎解成,以前在造纸厂混日子,眼看就要失业成了街溜子,现在呢?去了新成立的五金厂当学徒,听说干得挺起劲,见了人也知道打招呼了,精气神完全不一样。
刘家老二刘光天,以前在家被他爹打压得头都抬不起来,像个闷葫芦,现在居然穿上军装走了!听说在部队表现不错。这可是正经出路!
就连院里最让人头疼的棒梗,最近也安分了不少,虽然离“学好”还远,但至少没再听说偷鸡摸狗,居然还捧着本书看!这放在以前,易中海想都不敢想。
这些变化,单个看似乎没什么,但联系在一起,易中海敏锐地感觉到,其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林家。
林家没有刻意去调解什么,也没有到处宣扬自己做了什么。但他们家日子过得好,孩子有出息,待人接物仁义厚道,不知不觉间,就像一块磁石,影响着周围的人。
林家小子林向阳,更是了不得。那孩子沉稳得不像个半大少年,懂得多,眼光还准。易中海甚至怀疑,那些年轻人出路的变化,背后恐怕少不了这小子的点拨,虽然他从不居功,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
“正气……”易中海喃喃自语,脑子里冒出这个词。
他觉得,林家带来的,就是一种“正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
林家自己立身正,日子过得红火,但不张扬,不跋扈。
林家有能力,帮衬邻里,但讲究方法,保全别人颜面。
林家重视教育,孩子个个成才,无形中就给院里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
林家明事理,懂进退,连许大茂那种滑头都不敢轻易招惹。
在这种“正气”的熏陶下,院里一些歪风邪气自然就没了市场,一些可能激化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这种良好的氛围消解了。年轻人们看到了向上的希望和路径,自然也就不愿意再浑浑噩噩、惹是生非。
“看来,这院里啊,有时候真不是光靠调解就能太平的。”易中海感慨地叹了口气,“还得有这么一股子向上的‘正气’撑着。”
他以前总觉得,自己这个一大爷要管好院里的大事小情,平衡好各家的关系。现在他有点明白了,有时候,一个良好的榜样,一种正向的风气,比任何调解都更有效。
他看着林家窗户里透出的、温暖而安静的灯光,心中充满了欣慰,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倚重。他觉得,有林家这样的邻居,是全院人的福气。这院里未来的太平,恐怕还真离不开林家这股“正气”的维系。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四合院里。易中海摇着蒲扇,感觉心里那份常年因调解纠纷而积攒的疲惫,似乎都消散了不少。他仿佛看到,在这片古老的院落上空,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气息,正在悄然汇聚,驱散着陈腐,孕育着新的希望。而这气息的源头,正是那盏亮着温暖灯光的窗户。